APP下载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2017-05-31李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内容影响

李涛

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重民”、“仁政”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作为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民本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带来的影响。本文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揭示其在当今背景下的局限性,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影响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44

中圖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7-03

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在维护当时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与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差别,但其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历史的发展造就了民本思想的形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但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春秋时期,成熟在战国时期。正处于社会形态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在前人基础上,在寻求治国之道上发现人民在国家兴衰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于是以民本思想立于百家之上,从而影响着后世历朝历代,民本思想是贯穿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其杰出代表人物当属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奠定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根基。先秦民本思想自古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贯穿华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春秋到现代都有它的身影。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仁政”两个方面。

(一)“重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

君与民的关系,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最基本的问题,而孔子、孟子、荀子主要从经济的视角去阐述,即二者互相制约,民对君的根本制约,君对民的最终依赖。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世入,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开山者,奠定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其认为君臣在行政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思想上强调“重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虽然他并没有直接阐述君与民的关系,但是他将民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正面阐述君民关系的是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观方略,这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转折点。他的思想实际上是间接反对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摆正了人民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人民才是主导政权的基础。而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他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于孟子,其力主“尊君爱民”,他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从表面看其属于法家思想,但从其根本看,他并没有忽视人民的地位,其提出了两个进步性观点,一是“君舟民水”论,二是“立君以为民”,君与民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这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仁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

民生问题关乎着国家的富强安定,先秦儒家民生思想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安抚百姓,保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对于民生问题,三位思想家都是从税收和徭役人手。孔子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并在治理之策上提出富民、爱民。同时孔子继承西周时代“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强调先德后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德治教化为主,以刑治为辅,而孔子的思想大多是从个人品性上谈的,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不忍人之政”,即不忍君王个人的朝政。到了孟子才衍生出施行“仁政”的诉求,孟子提出了“仁心待民、政在养民”的仁政措施,是民本思想内容的延伸,孟子主张“末端的减轻”——省刑薄赋,直接减少人民的税务负担,减轻刑罚,从而使人民获益。荀子大大发展了孔孟的思想,提出“节用裕民”的富国裕民理论,他论证说:“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强本”与“节用”是不够的,还需要厉行“节用”,提出“足国相结合,才能完善富国裕民之策。这些都可以看出,重视民生、夯实经济基础,看重人民利益,这对民主进程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

(一)重视人治,忽略民治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根本就是统治阶级害怕失去统治地位,虽然肯定人民的地位,但是并没有将权力赋予人民,改变专治制度,其目的就是形成尊卑有序的政治体系。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自始至终强调“贤君”,其根本目的是强化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将国家兴亡与“圣王之治”联系在一起,肯定封建专治君主主义的必要性。先秦儒家学者将国家富强美好愿景寄托在“贤君治世”上,将一国权力集统治者一身,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同时滋生腐败、权力滥用等现象。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缺乏“民治”,并不会赋权于民,在那种社会中,很难有办法让老百姓去参与政治,更不要说民主和民治了。虽然有统治阶级的士官愿意体察民情,但一时的施舍无法根本保证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

(二)注重自上而下,忽视民愿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提出许多“治民之策”“减赋税”“轻徭役”,这些虽然在一时可以解决民生问题,但是,其始终是站在统治者角度,为君说话。梁启超指出:“儒家仁政民主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这也表明了其根本意图在于治民,巩固统治者地位,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施行“仁政”,只不过是希望统治者在现有的政策之下进行调整,尽可能减轻人民负担,其意愿是美好的,希望“民富”,但从统治者角度施加给底层人民的一些“恩惠”,是否真正是人民所需要的,并没有考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受限于君权统治之内,名为民,实为君,并没有认识到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三)重视教化,轻视法律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作为思想文化,其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思想,在治理国家社会过程中主要以道德教化为主,但相对于法治而言,道德教化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但是其规范基础显得十分不可靠。也正是民本思想缺乏刚性的、可操作的制度,使得其提倡的一切理想目标成为没有具体要求的号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民本思想道德教化的根源在于建立儒家“性本善”思想,孔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施行德化,对人性是十分乐观、信任的,虽然荀子提出“性本恶”,但其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本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效果逐渐弱化,法制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现代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用法律要求去规范个人的不当和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如果只去感化和德化而缺乏惩治,是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更滞殆了法律制度的发展。“儒家这种人性论预设的首先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它更容易导致德治、泛道德政治而非民主、法治”。可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道德教化标准太过模糊,因为模糊的规范不像宪法框架那样体系全面、具体,不能涵盖现代生活各个方面。当它遇到无法处理的事,就會把价值判断交给个人,依仗个人经验解决。道德成为唯一衡量社会利益的标准,法律则成为道德的附属品,受道德左右,对于实际问题,依靠软性规范处理。那么政治成为德化臣民的舞台,而不是治理的学问。

民本思想主张人治、注重自上而下等级划分、重视教化,是人治社会的产物,不符合以法律为基础的法治社会的要求;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并用来服务封建专制,它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是适应封建经济的文化建筑,代表了封建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阶级的局限性,注定无法过渡到真正的民主思想。

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影响

(一)奠定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基础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跨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长,在这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王朝不断更迭,但是并没有使得封建制度中断,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对阶级矛盾起到了调和作用,避免了阶级冲突,从而使封建社会得以长存几千年。自春秋战国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民本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民本思想得到君王的认同,施行仁政,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的负担得到减轻,既有利于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又促进了政权的稳定,使得国家稳定发展,成为君王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治国方略。随着封建王朝的不断更新换代,后一个王朝建立也必须效仿前朝,施行儒家民本思想提出的仁政,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中国政治文化始终保持着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奠定了我国积极的政治文化基础。

(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虽然在当今社会看来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具有进步性意义,其一些主张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共通之处。“以人为本”是“民惟邦本”的飞跃,中国共产党虽然是我国执政党,但是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这里指的人民群众个人不是臣民,我们常用鱼水、舟水的关系比喻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在党和人民的关系上,我党贯彻“群众路线”,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明依水者而顺势,顺势者可长治。在国家治理中虽然都看重人民的地位,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将“为治民”上升到了“为民治”,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根本特性,同时也巩固了我党的执政地位。当今社会,党内腐败滋生,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可见“民心向背”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以,关注民意,倾听民声,顺应民心,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古今都必须做到的。

(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并非完全指法律制度一种手段,其中包括德治,德治的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强调道德教化,注重个人修养,其可以在法律的“对面”,补充法制在个人层面的不足。传统文化的观念作为“软规范”在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上起着价值导向作用。这种作用是直接作用主体,束缚主体的实践行为,而不像法律那样在事后对人进行惩治。我国在教育中早已重视这一点,将大量古文纳入到中小学教育阶段课本中,其中就包括先秦儒家代表的著作,目的是在个人修养方面培养其正确的政治素养。在文化方面,现在大力宣扬“国学”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莫过如儒家道德礼教,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政治文化,可以促进个人修养、自觉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全民守法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内容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