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理解学生的几点做法

2017-05-31李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角色转换做法倾听

李黎

[摘 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教学的起点和底线。一个不了解学生的教师,不可能真正理解学生,不可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任;倾听;角色转换;理解;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88-01

理解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教师开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演绎,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得到理解,教学将失去意义。那么,教师该如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抓住学生的想法,做到和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呢?

一、信任——理解学生的情感动力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知识储备不充足,认知能力较差。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应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即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思路不够清晰,思维不够灵活,也应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一定能做好,及时给予他们肯定与表扬。

如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例题:有12只小白兔去拔萝卜,3只小白兔分为一组,那么可以分成几组?

师:哪位同学算出来了?

(学生沉默了很久,这时,教师注意到有个平时上课不积极发言且特别好动的男生看着教师,欲言又止)

师:我看到有一位同学的心里好像已经有了答案。你是不是有了答案呀?(教师面向那个男生)

生:可以分四组。(男生很不自信地回答)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呢?

生:三四十二,12÷3=4(组)。

师:回答正確,要继续坚持踊跃发言哦,加油!

泰戈尔说过:“爱和信任是理解的别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使得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展开,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倾听——理解学生的客观前提

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能力。探究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即使学生暂时走进思维误区,教师也不需要马上指出,应先让学生经过交流思考,逐步完善自身的思维。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无法继续开展探究时,教师再加入学生的交流讨论中。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是180°吗?

生1:是。

生2:你怎么知道呢?

生1:一个直角等腰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为90°、45°、45°,加起来不就是180°吗?

生3:不对,为什么我用量角器量量出的三角板三个角度的和是181°呢?

生4:我用量角器量出来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和是179°,你怎么解释?

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不是就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呢?

课堂变得异常热闹,学生继续用量角器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并反思了量出179°与181°的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出现矛盾时,教师在智慧的倾听中理解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三、角色转换——理解学生的智能秘钥

教师要想真正理解学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完善教学手段,乐于做学生,常常转换角色设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一次次的角色转换中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设计了一道习题:(4+8)×125。学生看到题目后开始埋头苦算,有些学生算了好一会儿,得出了答案;有些学生觉得数据太大,无从下手。此时,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并分析道:“大家看到8和125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道题是算12个125的乘积,我们可以将括号打开,分成8个125和4个125相加,就可以得到1000+500=1500。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的方法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师又出了另外的一道题:(4+8)×25。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同时也能较灵活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用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体现教学的人性化。

总之,教师是一个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职业,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需走入学生内心,深入理解学生的想法,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师生才能心有灵犀,教学效率才会更高。

(责编 韦 迪)

猜你喜欢

角色转换做法倾听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