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
2017-05-31李璠丁阿宁
李璠+丁阿宁
摘要:随着铸造企业转型发展不断推进,如今铸造企业想要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完善企业对外宣传工作。完善的对外宣传工作是铸造企业利用时代需求,实现转型的重要媒介和途径,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开展外宣工作,将大大推动铸造企业转型升级。本文拟从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依据外宣资料翻译的具体特点,从而探讨基于翻译目的论的铸造企业外宣材料汉英翻译工作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铸造企业 外宣资料 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94-02
在全球融合不断推进的今天,任何社会元素都需要互相借鉴,完善交流。对于铸造企业来说,其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多样发展理念,尤其是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铸造经验,通过学习该经验内容,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我国铸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助力铸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因此完善铸造企业外宣材料内容意义重大。
一、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涵分析
翻译目的论具体指的是将目的融入应用与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内容,也就是说在整个翻译目的论理念中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其翻译目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翻译者的期望和需要,通过有效融入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翻译活动。而在翻译目的论中,其关于翻译标准的认知,在该目的论理论体系中认为翻译活动要与整个翻译目标相一致,其翻译目标是开展翻译活动的基础,也就是翻译时,要以翻译目的为基础原则,忠诚于原文内容,通过评判原文与译文内涵的一致性对比,从而实现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有效评价。和传统的翻译方法不一样的是,翻译目的论中,其整体活动都是围绕翻译目标实施的。而翻译方法、翻译语境只是翻译活动的参考因素。整个翻译过程中,无论使用的翻译方法还是具体技巧选择,都要立足翻译目的和翻译需求,从而选择最佳翻译方法。
此外,连贯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结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翻译的结果要能够让读者理解,并且整个翻译结果和翻译活动要与具体语境相匹配。这与忠于原文的理念基本相似,但不同的是该过程要服从于翻译目的,其提出的翻译连贯性,事实上,就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对翻译结果进行微调。最后,是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尽管整个翻译目的论中,要以目的原则为核心和基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英翻译过程中,其前后材料内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果出现翻译目的与翻译原文不一致情况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所以忠诚于原文,不仅是对该翻译理论的灵活应用,同时也是对翻译材料的尊重和准确表达。
二、当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现阶段,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铸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是其经营理念都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尤其是其产品对外推广和普及缺乏体系化的宣传渠道和媒介,因此使用外宣资料是其转型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对外宣资料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今外宣资料已经成为铸造行业普遍使用的推广资料。但是外宣资料在汉英翻译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已经大大影响了其外宣资料的利用效果。其不足主要表现为:
首先,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必要的文化换位意识和理念,很多铸造企业进行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只是机械地依据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进行材料翻译,因此整个材料翻译内容较为机械,缺乏不同文化意识背景下对文化理念转化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对外宣资料价值的准确认知,未能从翻译目的角度开展翻译活动。外宣资料实际上就是企业产品对外推广宣传的渠道和窗口,因此,对其实施翻译,其目的在于应用材料内容,实现其推广目的。
其次,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将翻译材料与自身铸件产品特点进行有效融合。事实上,外宣资料从根本上看就是铸件产品活的软文广告,因此,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作用,就需要整个资料内容与铸件产品特点相匹配、相一致。但是在目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其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整体较为机械,尤其是在内容的翻译上,缺乏与铸件产品的体系化融合,因此整个翻译结果,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外宣资料信息内涵的等量传递。
最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时代性经营理念,其对外宣资料的利用缺乏市场化认知,尤其是未能认识到铸件产品市场影响力与外宣资料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缺乏对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的认识。随着铸造企业转型发展持续开展,如今充分利用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价值,完善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尤为关键。事实上,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最根本性價值在于对自身产品的体系化推广,因此整个翻译过程,应该充分结合这一目的来具体开展。
三、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具体特点分析
对于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来说,其有着自身特点,其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文本,同时也是企业推广自身产品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开展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必须对整个过程的具体特点进行准确认知,从而体系化开展该翻译活动。
首先,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对本企业和本企业产品的有效推介和阐述,因此整个材料中,首要的特征就是其内容上的专业性和方向上的应用性。所以在对该资料内容进行翻译时,如果将其当做普通的材料内容进行翻译,那么将很难确保其翻译过程的准确性和专业应用性。而其专业性和应用性也决定了整个外宣资料翻译活动的目的。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翻译的受众群体较为固定,因此其需要被阅读的信息和内涵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想要做好外宣材料翻译,就必须充分考虑其受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翻译活动面向受众、面向需求,从而才能做好翻译活动。随着当前铸造企业产品逐渐市场化和国际化,在开展外宣材料翻译工作时,必须融入受众的语言习惯和阅读爱好,通过体系化融入,从而实现外宣资料翻译价值信息的最准确传递。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工作时,不能完全依据翻译方法和技巧,要充分融入不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和不同。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指的是将中文材料翻译为英文信息和知识的活动,而这也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在进行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时,必须选择准确的外语媒介对整个资料内容进行有效翻译,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精准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材料内容的翻译,更是对不同文化机制下各种信息的内涵传递。目前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外宣资料翻译活动,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文化理念的准确阐述。可以说,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决定了其翻译活动的特殊性。
四、基于翻译目的论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策略分析
目前,铸造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树立市场理念,其最需要的就是调整经营思路,树立开放型经营理念,而外宣资料的准确翻译将为其整体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最大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其翻译的目的和价值,通过满足其应用性,从而实现整体翻译工作。因此,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究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工作开展思路和策略极为必要。
在整个翻译目的论中,其主要倡导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其核心和关键,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活动需要在整个翻译语境和翻译文化中,其翻译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目的主要有三层,一是翻译者的基本目的,二是整个翻译材料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后则是通过结合某一翻译方法所达到的翻译目的。因此,当确定了翻译目标之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材料进行有效翻译。在铸造企业外宣材料推广过程中,面临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选择合理完善的翻译思路极为必要。翻译目的论是当前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常见的指导理念,该理论方法应用是从整体视角来探究翻译活动的。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其翻译资料的准确度和内涵。
基于翻译目的论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需要重点做到:一方面,立足外宣材料的应用属性和使用目标,灵活应用翻译技巧。实际上,外宣资料是一种应用文本,所以在翻译时,要尊重其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要对其进行过多修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主要应用目的在于对铸造企业影响力和铸件品牌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因此,开展其外宣资料翻译工作,要从其应用属性出发。
另一方面,针对其外宣资料受众群体的相对固定性,在完成汉英翻译之后,必须将翻译结果与受众语言习惯进行有效融合,要立足受众群体能够看到整个外宣资料文本的内容。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外宣资料是相对客观的内容,所以整个翻译过程,不能脱离材料的原本内涵和属性,要忠实于原来外宣资料的内容。当然,作为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中必须对铸造企业自身产品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准确描述,确保其符合产品特性,能满足市场需要。
五、结语
在铸造企业外宣材料汉英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上的差异性和文化思维习惯的不同,使得整个材料必须通过巧妙合理的翻译活动,才能完成其外宣资料翻译工作。而对于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来说,其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想要实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精准翻译,既需要正确使用翻译技巧和翻译原则,同时也需要对整个铸造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准确把控,结合互相补充和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对外宣资料及内涵的准确反映和表达。
参考文献:
[1]王长宝.功能目的论视角下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J].海外英语,2013(5):128-135.
[2]陆昱沙.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J].中国商贸,2014(2):91-96.
[3]尹芳列.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J].中国翻译,2014(17):249-254.
[4]鄭亚虹.商贸汉英翻译原则在商贸汉英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5):189-19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