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数感培养“三策略”

2017-05-31陈海浪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策略实践操作生活经验

陈海浪

[摘 要]“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词之一,“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新兴话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将培养学生数感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生活经验;建模;实践操作;课堂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74-01

所谓“数感”是指对数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时下,关于“核心素养”这个新兴的名词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也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它是指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数学知识技能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也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之一。

一、提取生活素材,在感知中培养数感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大都已经具备了对数的感知体会与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展示“0~9”的各数字卡片,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见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被唤醒,有学生说:“这是1,我在卡片上见过,1像小棒细又长。”有学生说:“这是2,我家就在2号楼。”有学生说:“我在1元、2元店见过这些数字。”还有学生说:“我在人民币上见过5,有5角的,有5元的。”就这样,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数的认识,学习效果显著。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处处充满与数有关的数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感知数、体验数,这样一来,学生的数感就能得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

二、经历建模过程,在计算中培养数感

所谓模型思想,就是指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刻画和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借助模型思想可以极大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因此,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到模型创造的具体过程。

如,教学“路程问题”时,有一道习题:一条公路长200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求这辆汽车行驶完这条公路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建构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根据题意得出t=s÷v=2000÷80。此时,教师没有止步,而是让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改变原题的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练习。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数学建模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经历和体验各种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为媒介、以学生的灵活运用为平台,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三、重视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在教学中,一些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获得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把动手操作引入课堂,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如,教学“认识千克”时,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的教学方法,使之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数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1.称一称。学生亲自动手称1袋盐、1袋洗衣粉与1袋苹果的重量,并且说一说它們分别是多少克。

2.算一算。算一算,市场上的盐几袋是1千克?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3.掂一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油、橘子、饼干、西红柿等,掂一掂,并说说它们大概是多少克。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1千克等于多少克的简单认识与教学上,而是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地进行称一称、算一算或者掂一掂等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深化了对千克的认识,数感自然得到有效地培养与发展。

总之,对学生来说,数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建立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而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无法由教师三言两语教给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领悟、慢慢培养。因此,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数感培养为途径,从而使学生的数感与核心素养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三策略实践操作生活经验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