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辽宁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5-31白玲张桂春
白玲?张桂春
摘 要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与社会生产技术紧密相连的高职教育提出了“高需”。但从辽宁省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来看,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致使高职教育供给侧出现“低供”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辽宁要通过上延办学层次、调整专业设置、丰富办学形式、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教育结构;辽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69-06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各地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以2012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了新一轮振兴战略,辽宁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振兴经济。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仅是工业的问题、经济的问题,它依赖于具有新观念、掌握新技术、熟知现代管理理念的人才。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社会生产技术紧密相连的一种教育类型,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各类专门人才,还能够与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动态互动耦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虽然辽宁高职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无法适应辽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据供给需求理论,辽宁高职教育的供给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需求侧”提出的需要。高职教育这一“供给侧”急需对其教育结构进行改革,以提高其供给质量和效率,解决供给和需求间的矛盾,使高职教育真正做到为辽宁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新一轮振兴东北助力。
一、需求侧: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提出的“高需”
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要求,也是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市场上形成了“需求侧”。这不仅是一种因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提出的强度很高的需求,还是一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可称为“高需”。
(一)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遵循一般的规律,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过渡。从“十二五”期间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其“农林牧副渔”等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1];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也持续下降,至2015年达到40.5%;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在“十二五”期间一直呈稳健增长态势,到2015年占GDP比重增长7.4个百分点,达到50.5%。虽然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均衡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過第二产业,达到五成,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20世纪末的水平,离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60%以上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二)辽宁产业结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凭借原有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其GDP达到广东的2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鉴于此,2003年,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始好转,原来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到“十二五”期间,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又开始出现疲软现象。辽宁省的GDP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的经济增速为全国末位,但其三大产业结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趋于合理。其中,第一、二产业的GDP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辽宁第一产业的GDP占比稳中有降,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GDP占比持续下降,5年下降了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GDP占比逐年稳健增长,5年间提高了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有逐渐向“三、二、一”良好产业结构占比发展的趋势。
在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同时,辽宁产业结构也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滞后于GDP水平。2015年辽宁省全年生产总值为28743.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5521元,按6.23的年均汇率折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614亿美元,人均GDP为10520美元,由原来的全国第七下滑到第十;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5年辽宁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为45.1%,与全国平均水平50.5%相比,低5.4个百分点;第三,第一产业GDP占比下降,但产业质量未提升。因此,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三)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2016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新一轮全面振兴阶段,辽宁要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利用辽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建设、“突破辽西北”战略,根据省内经济特点,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要依靠原有产业基础,发挥产业特色优势。以辽宁省工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二是通过资源整合,以点带面,促进整个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将各市资源,如鞍山的钢铁业、抚顺的煤炭、本溪的制药、营口的港口以及辽阳生态农业等打造在同一个平台下,优化整合资源。通过港口的拉动效应,激活沿海经济带的锦州制药、盘锦石油等,最终实现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三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实现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将VR等现代技术应用到旅游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推进沈阳棋盘山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连老虎滩五馆科普教育基地、金石滩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现代服务业。
二、供给侧:当前辽宁高职教育结构对其产业转型升级的“低供”
教育结构从广义上讲,是指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2]。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从狭义上讲,教育结构是针对各级教育内部而言的,包括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等。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有助于解决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产生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问题,可以为此提供“高质”“高效”的供给服务。
(一)辽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据统计,到2015年底,辽宁省共有51 所高职院校,占全省116所普通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数量的44%,在校生规模达到 29.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100.6万人的29.32%[3]。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级试点专业21个,有21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28个双师素质教育培训基地[4]。
但是,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相比,与辽宁自身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辽宁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如高职院校总数较少,国家示范性或骨干型院校数量更少,在校生人数比很多中部省份(如江西41.87万人)都少。最关键的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不够,高职院校与当地各类企业的合作较少,高职教育结构与经济和产业结构无法实现动态耦合,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辽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缺乏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面临“人才荒”难题,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现象。
(二)辽宁高职教育结构分析
高职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办学形式结构以及区域布局结构。这四大结构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由“高原”向“高峰”的发展。
1.办学层次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多数是专科层次。辽宁省高职教育也以三年制专科层次为主,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目前,辽宁省有10所普通本科院校试点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事实。即使就应用型本科来讲,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研究生之间也因缺乏有机贯通和有效衔接,难以化解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而另一方面,市场却对较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产生了“高需”。根据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101个城市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显示,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需求均大于供给。与2015年同期相比,除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外,对其他各类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从需求侧看,52.8%的市场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从供给侧看,50.5%的市场求职者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19、2.11、1.94[5]。可见,劳动力市场对较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说,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辽宁省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整体较低的现状也将会导致教育层次结构、人才类型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专业设置结构
专业结构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两者能否有效对接、有机耦合,直接决定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的水平。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共有高职院校51所,开设的专业大类有19个,专业种类数109个,专业数(包括专业方向)1214个。专业设置种类丰富,但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专业集中程度高,存在专业设置结构性过剩现象。专业集中度是指同一个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分布情况,可以用来衡量专业同质化的程度。辽宁省高职院校的财经商贸与文化教育这两大类普适性较强的专业设置较多,较为集中。在51所高职院校中,有47所开设了“市场营销”相关专业,占比达到92.2%;有43所开设了“文秘类”专业,占比达到84%。专业重复设置现象较为严重,同质化程度较高,导致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显著增加。
第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群发展不够协调。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与产业结构相对应,农林牧渔专业对应第一产业,能源、土建、制造、水利、纺织、生化、资源开发、食品药品、交通运输等专业对应第二产业,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专业对应第三产业。但是辽宁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却并未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密切结合。从宏观上看,辽宁省作为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制造大类专业不多,而财经商贸与文化教育类专业设置却最多。从微观上看,大连市电子信息和软件是其产业支柱,但大连设置了电子信息专业大类的高职院校却不多;本溪市具有医药产业集群,但本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辽宁科技学院的生化与药品专业大类设置却不够细化。辽宁省各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都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
第三,新兴优势专业不突出。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大类专业将会作为新兴优势专业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且大連的电子软件产业具有区域优势,但大连的高职院校却在专业设置上未突出此优势。辽宁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结构上未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实时匹配和动态耦合。
3.办学形式结构
高职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激发高职教育的活力,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目前辽宁省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基本可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共有高职院校51所,民办高职院校仅有10所,仅占19.6%。且这10所民办高职院校分布很不均衡,7所位于大连,2所位于省会沈阳,还有1所在锦州,见表3。这说明辽宁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以国有公办为主,企业和社会民办高职院校很少,办学形式单一,高职教育市场未被激活。与我国发达省份相比,辽宁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在办学形式上还没有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尚未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在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4.区域布局结构欠佳
辽宁省高职院校区域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辽中和辽南,且过于集中于省会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从表3可以看出,在辽宁省51所高职院校中,辽中的4个城市共有23所,占总数的45%。其中,省会沈阳独占鳌头,有19所高职院校,占总数的37.3%,而鞍山一所高职院校都没有。辽南有12所,占总数的23.5%,其中大连有10所,在14个省辖市中仅次于沈阳。而辽北、辽西和辽东所拥有的高职院校却相对少很多。同时,辽宁省的4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即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集中在辽中沈阳和辽南地区。因此,辽宁除沈阳和大连少数城市外,辽北、辽东和辽西地区高职院校都比较少,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水平比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也不高。高职院校区域分布的不均衡,不仅直接影响辽宁省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对辽宁各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都不利。
通过对辽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描述和高职教育结构的分析可发现,辽宁高职教育结构存在办学层次较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办学形式单一、区域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高职教育这一“供给侧”陷入“低供”困境,即供给不仅“低效”而且“低质”,无法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需求侧”对此提出的“高需”。
三、供需平衡的关键点:优化辽宁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
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定了辽宁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这对技术应用型人才产生了“高需”,而目前辽宁的高职教育这一供给侧却存在“低供”问题。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形成了矛盾,造成了“专门人才供给差距”,在此主要表现为人才短缺中的“结构性短缺”,即由于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够而造成的人才短缺[6]。为使供需达到平衡,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上延办学层次、调整专业设置、丰富办学形式、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辽宁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的优化,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转型结构之间的有效对接,提升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上延办学层次,完善辽宁职业教育体系
虽然高职教育这个名词是中国的独创,但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各种类型的大学,如德国的FH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且在学历层次上涵盖了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满足了各国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蓝领”“银领”“金领”各层次的应用型职业岗位都不缺人才。目前,辽宁省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能满足社会对初级和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难以提供足够的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需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上延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层次的高职教育。把中职和高职的“3+2”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到专科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联合培养中,探索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目前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但这样的人才培养极易造成学生原有技术技能的流失。如果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院校特色选择优势品牌专业与适合的本科院校进行“3+2”的联合人才培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加速学生成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试点开展贯通到专业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
第二,利用高职院校的原有优势,试点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对于辽宁省办得比较好的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利用原有的教学优势、学生生源优势、资源优势等,试点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第三,借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之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上非常接近,都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人才,强调应用性、技术性,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辽宁省已有10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试点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因此应该借助转型之风,将部分原先具有良好工科基础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同时提高高职教育的层次,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产业间的匹配
随着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各县市都依托当地的优势产业明确了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各地高职院校应首先根据自己所在县市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大类与产业、专业类与行业、专业与工作岗位群对应,实现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的无缝对接,确保辽宁的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有匹配的专业。
其次,高职院校要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关注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市场供求信息,建立红黄牌专业预警体系,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对社会需求的“灵敏”反应,适时适当削减财经商贸类和文化教育类等重复率、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低就业率专业。
第三,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辽宁省政府于2015年12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中提出的15个重点领域,如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軌道交通装备等,大力发展新兴专业、特色专业,满足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葫芦岛的高职院校可重点建设海洋工程和船舶类专业,大连的高职院校可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船舶类专业,本溪高职院校可发展制药特色专业等,为所在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丰富办学形式,激发高职教育供给活力
辽宁省单一化的高职教育办学形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的需求,急需丰富办学形式,增加供给数量,增强大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激发高职教育的供给活力。
第一,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使得民办和公办高职院校获得共同发展。辽宁省政府要在办好示范性、骨干型高职院校的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各地市大型企业,如有名的鞍钢、沈鼓、沈飞、大连造船兴办高职院校,满足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增加非全日制高职教育的比重。目前很多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较为薄弱的理论知识束缚了其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对于这部分人可以鼓励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接受非全日制的高职教育。
第三,重视非学历教育。高职院校要同时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为所在区域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四)优化区域布局,促进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辽宁省高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地,其他地区资源较为薄弱。要促进整个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首先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布局,使各地区都有在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上与其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职院校为其经济发展服务。这就需要辽宁省政府从全局出发,坚持全省“一盘棋”的思路,对省内的高职教育做好统筹发展规划,加大对辽北、辽东和辽西地区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办法促进以上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不断优化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结构。对于目前连一所高职院校都没有,但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的鞍山,辽宁省政府要通过企业办高职院校或引导鞍山师范学院转型办高职教育等多种方式尽快满足当地对冶金類高职人才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交流。辽宁省的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不理想,因此要通过参观、走访发达省份办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取经,通过邀请国内外职教有名学者、专家进行指导,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办学理念。同时辽宁省5个地区的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4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要传授办学经验、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整个辽宁地区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增强高职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共同为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花欧,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18):17-22.
[2]吕景泉,马雁.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3]辽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高等教育[EB/OL].[2016-10-13].http://www.lnen.cn/zwgk/jygk/261635.shtml.
[4]葛晶.浅析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与辽宁产业发展的适应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8):245-246.
[5]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中国就业网[EB/OL].[2016-10-10].http://www.chrm.gov.cn/Content/842/2016/4/100889.html.
[6]王少媛.区域高等教育的规模控制与结构优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242.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i Ling, Zhang Guichun
Abstract In the new round of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iaoning Province has put forward the “high demand”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But seeing from the school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the form structure of running school 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here is a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ulting in “low supply” of supply si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norma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realized only through the extension of the school level,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enriching educational form, optimizing regional layout, and promoting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structure; Liaoning Province
Author Bai Ling, PhD stud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 Zhang Guichun, professor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