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制造强国的人才之基
2017-05-31于志晶
于志晶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一重大战略规划被称之为“中国工业4.0”。未来30年,中国能不能实现强国梦想,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战略规划的落实情况。现在各方面都在紧锣密鼓地抓紧总规划的细化和任务落实的工作,一些专项方案或规划陆续出台。笔者认为,在推进落实中,要尤其重视“人”的问题。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实践证明,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制造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要筑牢制造强国的人才之基,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要改革人才供给侧结构。实际上,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端”的结构。目前制造企业对院校人才培养反映最强烈的是三个问题:一是工程教育理科化,毕业生实践能力太弱,实际上是能力结构出了偏差;二是教学内容滞后化,课程跟科技发展相脱节,实际上是学科专业结构出了偏差;三是学校办学封闭化,教育与产业不相往来,实际上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出了偏差。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让学校与企业必须结合;要通过激励的手段,让学校与企业乐于结合;要通过市场的手段,让学校与企业加快结合。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能够相互契合、有效“对接”。
其次,要加快打造两类人才。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三支队伍,第一支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第二支是技能型人才队伍,第三支是企业家队伍;三支队伍缺一不可,他们构成了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铁三角”。目前,这三支队伍中最为紧缺的是两类人才:一是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就是能在技术创新上带领团队抢占制高点的人才;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才,中国制造就只能跟在别人后头“模仿”,就永远迈不上“中国创造”的台阶。二是大国工匠型人才,就是能够把产品做成精品的高技能人才;没有数以千万计的具有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的产品制作者,中国制造就只能是“廉价品”的代名词,就永远迈不上“世界精品”的台阶。
第三,要提升全民基本素质。制造业是全民性的产业,既需要全民参与生产,也由全民来消费产品,因此,全民的基本素质决定着制造业的水平和发展能力。中国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首先要完成全体民众的精神跨越:一是要大力弘扬和普及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二是要大力弘扬和普及创新精神,让人们乐意通过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竞相创造财富;三是牢牢树立全民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养成绿色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四是牢牢树立全民质量意识,对产品质量孜孜以求,推动全社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
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塑造人,也塑造国家。建设制造强国,首先要强制度、优制度,其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下,在我国特别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要让人才“才有所值”,通过不断完善符合制造业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以及建立劳动、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人才得到有效的激励。二是要讓人才“按需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定更加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人才向制造企业一线、科研前沿聚集,向创新创造最需要的领域聚集。三是要让人才“持续有才”,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学习体系,开通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深造渠道,保持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使人才资源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