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的研究

2017-05-30陈人可

大东方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院校

陈人可

摘要:当前,在“立德树人”的高校育人目标下,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建设受到的关注正在日益增多。本文通过阐述人文教育的若干基础概念,简要说明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的价值与必要性,详细讲述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困局及成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建设举措,旨在为当前及将来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建设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举措

引言

现代意义中的“人文”,来源于英语的“Humanities”,追本溯源,则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语词汇“Studia Humanitatis”,代表了对于人类文化各个方面和各个特征的研究和学习。目前,人文一词的不仅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包含了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和思辨l生思考。

因为“人文”内涵的加深,产生了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即是强调和重视作为人的价值和作用的哲学和伦理学姿态。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探索和关切,对理想人格和美好人性的不懈追求。由于人文精神不断得到重视,人文教育的应运而生。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有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层次。第一层,人文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旨在激励人们认同和珍惜作为“人”的价值和特性;第二层,人文教育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旨在让人们用理性、思辨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和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第三层,是“成人”的教育,旨在促进人们不懈追求美好人陛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初步推定,“人文教育”,是严肃的人性教育和通识教育,它不局限于传承人文文化,它追求的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是美好人格和科学精神的共同塑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变的更加精细化、体系化、和全面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知识结构完整、人格塑造完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是主流的现实需求了,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建设和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自然地成为了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的必要性

(1)现代知识体系融合渗透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经济和社会同时告诉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各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现象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了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那种“专精一门,余者不问”的人才和人才培养思维已经明显落后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了。知识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科学观的引导,而正确科学观的树立和形成也离不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影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都是科技文化发展进步的基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竞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出同时具有良好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和完善人文精神素养的专业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添磚加瓦。

(2)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办学应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中国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点,在社会竞争中,仅仅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在社会竞争的大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脱颖而出的,往往都是同时兼具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传统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技能人才。因此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各高职院校习惯性的过于重视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持“无可无不可”甚至“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态度造成了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长期缺位,导致许多学生“重技能轻思维、重实利轻素质”,甚至形成了一种反智主义的论调。这种理念,已经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并严重影响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对高职教育的自我矮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已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了。

(3)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只专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了许多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低的学生,这不仅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伤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都在18-20周岁之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尚未形成,知识和技能架构也并未搭建完成。因此,及时、适当的人文教育能够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为学生们塑造出完整且坚实的知识架构,让他们在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和生活挑战时,能够更坚定,更积极,更主动,更游刃有余。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建设,让学生变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世界人才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的竞争,更是全民族人文素质的较量,是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的较量。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教育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世界人才竞争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建设困局及成因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困局的表现

①“人文教育无用”论

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理念影响,仍然抱持着“人文教育无用”思维,把人文教育看成面子工程,片面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过于强调专业特色,反复加大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比重,或者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使专业课体系更完整和体系化。这样一来,就挤占了人文课程的空间,使人文类课程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持续下滑。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之外,很少开设其他人文教育课程。特别是在我国理工类、农林类及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课时过少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在专业教育中设计的人文教育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大多停留在“陪太子读书”的地位上。

②课程设置混乱,人文教育表面化

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和完整设计,自我矮化严重。首先是课程目标“实用化”。过分侧重人文类课程的实用性和人文知识的获得,忽视思想性、审美性和传承性,过多关注学生的职业需要,侧重于从职业能力塑造的角度培养学生,欠缺完整人文素质的培育和科学的“成人”教育。其次是课程内容“随意化”。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选取和开设并不是取决于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而是取决于院校的“惯性”和教师的“偏好”,“因校开课”、“因师定课”等现象十分常见,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选取缺乏严谨性。三是课程实施“轻佻化”。因为课程内容设计的随意,人文课程的授课也缺乏严肃性。部分教师把人文素质课程当作是专业之外的、次要的,甚至“娱乐性”、“综艺性”的课程来授课,想当然地认为,这样“轻松”、“舒适”的授课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际上这种轻佻的态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更会使学生对学习和知识本身的意义产生怀疑,对学生学习观的塑造和学术态度的建立有很大的损害。四是课程评价的“游离化”。不少高职院校和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仍然停留在知识的记诵和卷面的分数上,造成了课程评价和学生实际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之间的游离。进而,这种脱离实际的评价进一步造成了人文教育要求和高职教育特色的游离,使双方彼此很难联系呼应,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从而无法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困局的成因

①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师资和教材的不足,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在设置人文课程时,往往就直接参照现有教师的专长、经历和其他能力条件,简单开设课程,显得随意而凌乱,不仅不利于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更缺乏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人文教育体系尚处于探索与建设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文教育建设体系,也没有相应的具有较强普适性和通用性的人文教育系列教材。这对广大高职院校而言尤其不利。高职院校不仅无法从现有的教材资源中得到帮助和补充,更因为本身师资力量的缺乏,较难独立开发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要求、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教材,从而进一步放大了教材资源不足的困难。使得人文教育始终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不仅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更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提升和发展。

②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

目前,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建设实践来说,学生基础的薄弱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高职学生大多来源于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对于普高生源的学生而言,在中学时代,长期围绕课本知识进行训练;对于中职生源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中学时代也侧重于学习各种具体的专业技能课程。所以,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学时代是严重缺乏培育的,基础相当薄弱。更加不利的是,在总体的社会认知中,高职学生很多时候被视为升学教学模式下的失败者,这种沉重的社会心理包袱进一步的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容易出现目标不明、雄心不强、信心不振、恒心不足的状况,使课堂教学进展艰难,课外教学举步维艰,进一步的影响到了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水平和实施效果。

三、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建设上的改革路线探究

(1)坚持全面育人,树立人文教育的觀念

推进人文教育建设,首在转变观念。只有从理念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文教育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与建设方法。在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建设实践中,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指导思想,抓住深化教育改革的契机,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学情状况,着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观念上改变以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观念,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使专业技能与人文价值的相互渗透,依托课堂这一育人的核心渠道,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专业一人文”综合教育体系,使人文教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四、加强课程建设,打造完整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打造完整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并使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呼应,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课程教育体系。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程开设较少,人文知识涉及面甚少,且大多是选修课,很难覆盖学生的需求,也缺乏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科学的增设必修的人文类的课程,并将这些课程的知识与专业课的知识与教学相融合,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一人文知识”融合发展体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文化,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让知识符合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性。

五、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院校的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师资力量建设,在保证一定规模的专职人文素质教育骨干教师的基础上,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整合校内资源,培养人文教育的教学团队,并动员具有较高通识水平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知难而上,勇于创新,使人文价值与专业技能和学生的成才相互渗透,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教师也应主动提升个人修养,强化自身的人文素质,深入了解学生,积极钻研教学,推动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人文教育的内涵,避免出现科学与人文疏离以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

六、总结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加强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公民个人的复兴,而公民个人的复兴,也无法离开教育的复兴。面对这个艰巨的挑战,广大高职教育的从业者们更应该砥砺前行,加强相应的理论学习,进一步的积累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全新的、有效的、可复制的、可传承的人文教育方法和理念,甚至使其进一步的体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更符合社会需求、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高职院校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