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2017-05-30徐逸之

中国商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策略新形势

徐逸之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的全面放开,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在此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了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此展开论述,探究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096-02

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形式,是由政府投资或控股的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特点,营利性是通过具体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体现的,公益性是政府借助市场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实现的,是国有企业与常规企业的主要区别。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经济调节需要,亟需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以适应日益开放的市场,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现状综述

1.1 国企改革的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

自1978年10月,四川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开始,中国的国企改革正式启动,这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市场化响应,实现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经济转型。在初始的十余年间,国企改革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开始的扩权让利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采取经济责任制的形式对国企的权责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该阶段的最后几年,国家开始从税率、经营责任制等方面入手,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进,为国企改制营造适宜的内外部环境。

1.2 国企改革的突破阶段(1992年~2002年)

这个十年间,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和经济结构等发生突破式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将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微观领域逐步拓展到宏观经济,形成全行业的国企改革是国企改革深化的关键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基本确立,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3 国企改革的完善阶段(2002年~2011年)

该阶段的改革重点是针对政府监管开展的,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现代产权制度、监理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方式,从政府的角度给予国企改革相应的支持,推动其改革的持续深入,这种制度、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规范化,能够实现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化,保证企业的稳健发展,避免计划经济体制残余对国企发展产生的不利阻碍。

1.4 国企改革的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随着国内市场的完全放开,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实现全面对接,这导致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更为完善,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国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产业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法制经济的确立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整,促使国有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规范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历经近四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的管理体制获得极大的改善,实现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力引用和借鉴,取得了极大的改革成果。然而,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距离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组织结构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经营理念得不到有效贯彻,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该问题是国企发展的时代烙印体现,是政企合一的残余,尽管已经实现“政企分开”,但是政企合一的影响仍然存在,仿照政府机关的组织体系建立的企业组织架构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导致组织架构与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不相符,成为阻碍因素之一。

(2)企业的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传统的国企管理工作中,政工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方式,是保证国企与政府的思想统一的重要手段,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是以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为基础的。在现今的经济体制下,如果仍然沿用该种管理理念,将导致先进的管理模式得不到应用,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偏低,难以应对日渐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3)政府的行政干预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国有企业要想实现良好的适应和发展就应该具备充分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经营理念,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然而,当前许多国企仍然面临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对市场的应对灵活性不足,影响国企的发展。

2.2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偏低,在市场中处于劣势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是生产,对于经济成本、市场营销等方面涉及甚少。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市场化机制的确立,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被置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受到的照顾微乎其微,导致企业在成本管控、产品营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加之国内部分行业整体发展落后,导致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不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对市场的快速适应,将导致差距进一步加大,最终会使国有企业被淘汰。

2.3 国企的产权改革不够彻底

时至今日,国企产权改革仍然延续初期扩权让利的基本政策,尽管将国有企業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产权控制关系,但是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国企产权中的国家投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对国企的干预情况严重,导致现代企业产权的优势无法体现,也难以调动国企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企业发展缓慢。此外,行政干预模式导致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对管理人员的监管缺失,出现各类贪腐问题。

3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的策略分析

3.1 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实现国有企业重组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现阶段进行国企改革的重点,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打破陈旧的所有制界限,积极推进国企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通过股权置换、交叉持股等方式改进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实现各类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该方面的改革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的优化,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实现更为有效的内部监督,形成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2 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体制转变,提升企业竞争力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构建国有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市场的顺应。具体来说,首先应该转变管理者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当前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变革的紧迫性,形成自上而下的变革需求;其次是充分调研企业的管理体制,在借鉴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最后是体制的市场化调整,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体制,灵活的增删部门和人员,合理开展企业管理活动,实现对市场的良好适应。

3.3 实现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管理资产职能的分开

长期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行政干预的基础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究其原因,是资产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混淆,应该加以明确,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国企资产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同时预防政府的过度干预,消除对国企发展造成的阻碍。

3.4 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国有企业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对市场的有效掌控和占据。这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实现:一是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给予应有的研发支撑;二是提高科研转化效率,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构建高效的科技转化模式;三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实现人才强企。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改革初衷是对市场形势的适应,其目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发挥其自身的营利性和公益性职能。所以,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国企改革策略,确保策略与市场变化相契合,给予国企合适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若森.权威博弈与国有企业改革策略[J].人文杂志,2013(3).

[2] 陈海钰.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及改革策略[J].商情, 2014(41).

[3] 黄刚.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分析[J].中國经贸,2014(15).

[4] 黄群慧.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分类改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2).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策略新形势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探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展混合所有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