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证研究中综述什么: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2017-05-30吴重涵
摘要:实证研究是一种方法论的分类。教育实证研究的质量提升,本质是方法论的规范,而方法论规范的源头则是文献综述的规范。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具有三个特征:围绕专业性问题,有助于产生更有解释力的新研究视角,综述内容的丰富和逻辑一致性、论述的准确简约。国内教育实证研究分为相对独立的“问题综述”和“方法论综述”。“问题综述”主要是找到研究问题在问题链背景中的定位;“方法论综述”通常是寻找某个与研究问题有本质理论联系的(通常是西方的)概念体系,并以此建立起所研究问题的学术概念化表达,建立关键词和研究变量,形成新的视角,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寻找的文献。教育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的重头应是“方法论综述”。西方对概念体系的理论概括,往往存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报告之中,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系统抽象概括而得到的。这不但具有实践价值,更具有学术价值。这应是我国积累有本土特色的解释性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路径,以改变国内由于长期关注于哲学思辨和工作总结性研究而形成的教育研究专业视角和方法论比较单一的状况。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文献综述;问题综述;方法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7)01-0021-05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7.01.003
实证研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以成系统地观察、经验验证为基础的“新科学方法”(乔斯坦·贾徳,2012,第186-187页),经历了逐步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普及的历史过程。实证研究为产生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科学规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奠定了腾飞的基础。
实证研究是一种方法论的分类。林毅夫先生指出:“要将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升到国际化,最重要的是方法论的规范化”(刘云杉,2011,第18页)。教育实证研究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本质是方法论的规范。而方法论规范的源头,则是文献综述的规范。
本文所指的教育实证研究,不是若干观点加上一些例子的思辨,不是提供基本数据的工作研究,而是基于证据、有一定解释深度、对教育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探究过程。尤其指规范的教育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对教育现象如何观察、分析、抽象,首先是方法问题,这是做实证研究无法绕过的问题。没有深度的经验研究也有“套路”,只是套路并不专业。不少研究者比较忽视方法论这个研究工具问题(邓猛等,2013,第25页)。综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寻适当的概念体系作为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工具。
一、 教育实证研究综述的意义:研究的基 础和灵感来源
在2005年,美国《American Researcher》杂志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通过一项对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的抽样调查(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前15、前30和没有排名的大学教育学院中,各抽样1所样本单位;在3个样本单位中,再分层随机抽取共30份博士学位论文),分析文献综述的质量情况(Boote & Beile,2005,第7页)。在抽样的30份博士学位论文中,29份是按照典型的“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结果和结论”五段论格式完成的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论文。该报告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复杂而透彻的文献综述,是有价值(实证)研究的基础和灵感的来源……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焦点,是要全过程培养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和知识,这种学术训练是掌握复杂研究方法论所必须的……忽视文献综述在研究准备(选题和选择研究方法)中的中心作用,必定削弱研究的质量,而其根源在于将文献综述过于窄化(too-narrow conception)……”(Boote & Beile,2005,第1页)。
考虑到西方的教育实证研究及其文献综述比我们规范得多,将这一结论用于评价我们的教育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以及强调文献综述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应该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二、 教育实证研究综述的标准:围绕方法 论的文献选择和讨论
“好”的实证研究不仅是“真”研究,而且是深度研究,所以对研究综述的依赖很大。“好”的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具有三个特征:围绕专业性问题,有助于产生更有解释力的新研究视角,综述内容的丰富和逻辑一致性、论述的准确简约(Strike & Posner,1983,第356-357页)。有学者进一步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与美国学位论文的比较研究发现,综述和研究方法论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综述做得不好的研究,数据搜集、分析的方法往往也不好,结论往往受到较大质疑(Mullins & Kiley,2002,第369-386页)。美国学者Hart甚至认为,实证研究的中心环节不是数据搜集和分析,而是与透彻的专业理解相关的文献综述,并就此提出了文献综述的评价标准(Hart,1999,第27页),这个标准经过Boote和Beile在经验基础上的修正,提出了5个方面12个指标的研究综述评价要点(表1)(Boote & Beile,2005,第8页)。
整个评价要点,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进一步抽象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1)到(7),是聚焦选题并选择研究方法(选择概念体系);第二部分从(8)到(9),是对研究方法内涵进行讨论;第三部分(11)是对研究采用的研究视角(概念体系)的学术价值进行讨论。可见,有深度的研究综述是对研究问题在方法论层面的深度概括。
三、 国内教育实证研究综述:方法论综述 的相对独立性
上述文献综述特点的概括,是基于对研究问题的进展和研究方法论的综述,是同一文献的两方面:即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和方法论与研究技术的文献,二者大体是同一的。但在国内,由于长期关注于哲学思辨和工作总结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专业视角和方法比较单一。对于研究问题的已有研究,方法论缺乏专业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实践问题的深入、深度和多角度研究。所以,国内对研究文献的深度综述,在方法论的综述方面,其做法有差异性。
国内大多数有深度的教育实证研究(学位论文),通常是将研究综述分成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一个是“问题综述”,围绕显性的、待研究的教育问题进行综述,一般是对一些思辨性质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分期划分等的简单介绍和概括。由于该类国内文献的研究方法比较简单,所以在此通常不讨论研究方法。这个综述的功能主要是找到研究问题在问题链背景中的定位,通常归属在论文的“研究问题”框架内。“问题综述”对应的是表1中(4)的内容。
“好”的教育实证研究综述的重头,则是“方法论综述”。国内教育实证研究的“问题综述”和“方法论综述”,通常是彼此独立的。要独立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引入某个解释性的概念体系)作为研究工具,所以强调要以“更广阔的文献视野”,往往在直接与问题相关的文献之外,寻找规范的方法论支撑。方法论综述对应于表1中(3)的内容,以及相关的(5)~(9)的内容,是研究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设计是观察、搜集数据,分析、综合的大方法,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研究的结构和深度,以及研究工具的精度。研究设计不好,则会大问题简单处理,好问题粗糙分析,研究虎头蛇尾。方法论综述通常是,寻找某个与研究问题有本质理论联系的(通常是西方的)概念体系,并以此建立起所研究问题的学术概念化表达,建立关键词和研究变量,形成新的研究视角(将研究问题置于理论化的概念体系之中)。
方法论综述中,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寻找的文献,值得特别加以强调。这方面的高质量文献,表面看往往是与研究问题无关,甚至是教育领域以外的实证研究,是“跨界”文献,然而却与要研究的问题有着方法论的本质联系。试举两例——
例一:民办高校举办者是如何把学校当企业来经营,而声称实施了优良的教育?这是一个办学策略问题。这是某所985高校的优秀博士论文。研究者没有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寻找研究方法论的线索,而是转向了教育领域之外。作为解释民办高校面临的环境,借用了哈佛大学学者巴泽雷(Barzelay)的政治化市场经济的概念体系:将政策(包括行业政策)、(对相互矛盾的宏观和行业政策的)政策期待、以及私人投资作为3个互动的内生变量。有趣的是,巴泽雷这一解释性概念体系(包括研究变量的选取),是从他对巴西酒精能源的实证分析著作《巴西能源战略的酒精燃料》(《Alcohol in Brazil's Energy Strategy》)中找到的。研究者还为解释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本质,应用了组织的两面性理论和制度化组织的组织合法性理论,以建立某些民办高校显性和隐性结构并存的独特组织结构模型。由此,形成了研究设计框图(图1)(吴重涵,2010,第29页)。
图1 民办高校办学策略课题研究设计
例二:当前逐渐热起来的中小学家校合作活动(以及其他众多的教学改革)是否可持续?这是一个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制度化家校合作与儿童成长相关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吴重涵,2015,第102页;吴重涵,张俊,王梅雾,2014,第15页)。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制度化研究的方法论也是比较单调的。研究者于是将视野转向了寻找国外社会学对制度化研究的实证研究报告,从中寻找研究视角和用于分析的概念体系(吴重涵,2013,第108页)。令人欣喜的是,社会学中关于制度和制度化的实证研究文献非常丰富,质量也很高,对教育研究来说,是一个“金矿”。例如,著名学者Zuker通过一项经过改造的“黑暗效应”(Autokinetic Effect)常人学方法(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研究,给出了制度化程度与文化持续性的正相关关系(图2)(Zucker,1977,第735页);Powell等著名学者,在Zuker等人对制度化过程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1970年代到200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师科技项目产业化的制度化过程,抽象出以制度化、文化合法性、理所当然为内生变量的制度化三个阶段的一般过程性特征(表2)(Colyvas & Powell,2006第345页)。
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当前“大热”的家校合作活动的可持续性,分析家校合作活动处在制度化的什么阶段,有什么特点,预测文化持续性如何,当然是不错的分析工具,是具有实践和学术价值的。(贺晓星,2014,第3页)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内通常根据概念的思辨性推演来建立理论体系的套路,西方对概念体系的理论概括,往往存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报告之中,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系统抽象概括而得到的,这正是实证研究不但具有实践价值,更具有学术价值的精华所在、魅力所在。毫无疑问,这样产生的概念体系,既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是有待不断完善的开放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化的路径,值得我们在提升本土实证研究学术价值,做“大气”的实证研究时借鉴和参考。这也是形成和积累有本土特色的解释性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路径。
用“锤子”是铸造不出精致产品的,精品必须要靠精密机床的加工。教育实证研究也需要“精密工具箱”,这就是产生于经验的、又反过来用之于经验分析的、成系统的概念体系。研究综述就是寻找和组装这种“精密工具箱”的关键环节。综述的过程,一方面是在教育哲学的指导下选择和表达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又是以更广阔的文献视野,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实证研究中,寻找与研究问题具有本质联系的、经过经验抽象的概念体系,以找寻到研究设计的基本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1][挪威]乔斯坦·贾德. (2012). 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86-187.
[2]邓猛,朱志勇(2013). 从话题到问题: 教育研究方法刍议[J]. 教育学术月刊,(3):25.
[3]贺晓星(2014). 作为方法的家庭: 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1):3.
[4]刘云杉(2011).告别巴别塔:走入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18.
[5]吴重涵(2010). 营利性普通民办高校的合法性策略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29.
[6]吴重涵(2013). 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家校合作[J]. 教育学术月刊,(1):108.
[7]吴重涵(2015). 家校合作的家庭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4):102.
[8]吴重涵,张俊,王梅雾(2014). 家长参与的力量——家庭资本、家校合作与儿童成长[J]. 教育学术月刊,(3):15.
[9]Boote, D. N., & Beile, P. (2005). Scholars before Researches: On the Centr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 Literature Review in Research Preparation[J] .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4(6): 1,7,8.
[10]Colyvas, J. A., & Powell, W. W. (2006). Roads to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Remaking of Boundari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cience[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7(6): 345.
[11]Hart, C. (1997).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 Releasing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magination[M]. London: SAGE: 27.
[12]Mullins, G., & Kiley, M. (2002). “It's a PhD, not a Nobel Prize”: How Experienced Examiners Assess Research These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4): 369-386.
[13]Strike, K., & Posner, G. (1983). Types of Synthesis and Their Criteria[A]. Ward, S. A., & Reed, L. J. (ed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Use: Implications for Synthesis and Interpretation[M].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356-357.
[14]Zucker, L. G.(1977).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ultural Persiste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5): 735.
收稿日期 2016-11-14 责任编辑 田党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