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本质要求
2017-05-30徐凤莉
徐凤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重大的历史性判断,这是党和国家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握和引领好这个新时代。全党必须着力理解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矛盾、新判断、新方略、新征程。在这个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完成伟大工程,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有力,更加坚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谋划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深刻贯穿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线,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人民属性的必然反映,是解决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治吏,必须从严管理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指为了实现党和政府的既定目标,而组织、带领、引导、协调人们为实现目标而活动的人。领导干部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是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的重要传达者和践行者。只有对领导的本质问题进行科学解答,才能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的地位、使命和相应职责。
一、以人民为主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革命实践和劳动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摒弃英雄史观,批判了片面的狭隘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科学指明了人民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群众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以人民为主体,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得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民为主体的地位生成的过程,它蕴含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历程和实践历程中。党的事业深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挥人民的价值,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过程;党的事业也深深烙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长河中,它是一个不断关注人民的价值,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人民性由理论的畅想回到现实生活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扬弃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民为贵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民主、自由、解放、科学和发展,使人民性有了本体之维和价值之维。
人民群众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下,人民群众包括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一个范畴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群众不仅是实践主体,也应是价值主体。在社会的发展中应该成为经济价值的主体、政治价值的主体和文化价值的主体,使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合二为一,完成人的一般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现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完成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完全科学的发展。这个伟大的跨越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有领导干部来带领人民实现人民本质的复归过程。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进行革命实践或劳动实践时,都有本阶级的领导者。领导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课题。领导干部是忠诚于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毛泽东指出,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也必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切干部都将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本身决无私利可言。无论是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还是廖俊波,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奉献的人,都是为党的工作而忘我的人。这就科学摆正了人民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他们理应来自于人民,由人民来选拔,受到人民的监督,接受人民的召唤。我们的领导干部是站在民众之中,而不是站在民众之上;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而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旨向,党员干部的一切言论,应该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
以人民为主体是领导干部本质要求的源泉,所以在其选拔中必须体现出人民的意愿。党成立以来,非常注重干部的选拔,注重把品行兼优的干部选拔到工作岗位,真正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指出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按照好干部标准来选拔人民满意、人民答应、人民贊成的好干部,以稳定和发展干部队伍,表明了干部选拔制度的人民性特征。要让老实人能够当上干部,当好干部,不让老实人的利益受损,要剥夺投机钻营者当选干部的权力,不带病提拔,不让投机钻营者运用不公正的手段实现自身的特殊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我们为了特殊利益而选出人民不需要的干部,不是服务于人民的,那么就失去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依据,背弃政策的人民性立场。政策失去群众基础会成为空中楼阁,与人民背道而驰。我们要选出优秀的干部,不能为了某个特权阶层实现其特殊利益,否则我们的国家机器就长出了毒瘤。人民选举出来的干部必须要服务于人民主体:的利益,而不是少数阶层或特权阶层的利益。这种鲜明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核心,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领导建设理论的一条主线。
二、以奉献为本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以奉献为本位。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就是奉献,为党和为人民的利益而服务,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奉献性是领导干部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多年在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基础上得出的实践结晶。领导应该是为社会负责的公仆,是社会本身的勤务员,这就科学彰显了领导干部的定位,诠释了焕然一新的领导关系。领导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躬身而下、俯身大地、面向人民的服务者、奉献者。奉献性就意味着服务。要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服务,倾听人民的呼声,满足于人民的要求,回答人民的问题,解决人民的困惑,把人民放在首位,甘于俯下身子、摘掉帽子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去满足人民的需要。奉献性就意味着尽职。领导干部要更加爱岗敬业、真抓实干,要不断夯实内功,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勤务兵,通过不断辛苦的劳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勤奋苦干解决人民的难题,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奉献性意味着担当。领导干部要始终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清醒自身的定位,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珍惜共产党员的形象,要始终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风范。领导干部要能凝聚民心、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良好风尚,要能够以先进的事例感染人、用高尚的理想鼓舞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凭借美好的情操影响人民,从而促进社会正态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彰显了与过去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本质不同。这就表明,领导干部绝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的权威是通过为人民谋利益而产生的,是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奋斗而彰显的。以民为本,服务于人民,而不是以官为本,这就从本源上,科学界定了领导干部是以服务、以奉献为宗旨的,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和准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评价的主体,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的领导原则。马克思特别强调,领导的责任就是合乎规律,在科学的领导下,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表达了领导就是奉献的思想,强调了领导干部从政的目的是服务,即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权谋私,是服务于民,而不是奴役于民。指明领导干部要在个人利益面前不为所动,以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公而忘私,为当下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治理官吏提供科学指南。毛泽东指出,为人民服务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党的宗旨铭刻在心灵中、实践在行动上,才能把服务人民群众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做到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真正能够成为引领中国梦实现的灯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各种风险,才不失为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本性。
三、以卓越为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必须体现出卓越优秀性。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所以领导干部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马克思曾这样论述领导的内涵:“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从中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存在的重要意义,领导干部应该是乐队的指挥,没有他们,乐队的演出就会杂乱无章。领导干部要在特定的人群中去沟通、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为了无产阶级的任务而奋斗,没有领导干部,就只剩下了一个单独的提琴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体与社会群体是有机联系的,只要有社会群体的存在,就有领导的存在。在无产阶级事业中,需要领导干部来制定政策方针,来有效统领、管理、协调和组织。当然这个乐队的指挥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的,即领导不是一般社会成员都能胜任的实践活动,而必须是具有高超能力水平、出类拔萃、品行兼优的人才堪此重任。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佼佼者,是党性修养、个人情操、素质能力都超群的优秀代表。虽然领导干部是少数群体,但却是治国理政的中流砥柱,可谓是“关键少数”具有“关键作用”。当下,领导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中心、最前沿、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接触更多的人,面对更多的事,掌控更多的资源,承担更重的责任,也同时面临很多考验、风险和挑战,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组织性、纪律性,要有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要不断修身养德,学习攻坚,抵制诱惑和挑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技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诸项能力和水平。领导的卓越性还表现在要按客观规律要求,在领导的进程中少走弯路、少付出代价,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历史向前进步和发展。
领导干部应该成为榜样。无论在哪行哪业,领导干部都应该以榜样的力量引导人民走向前方,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形成正能量,激发社会正气。领导干部本身就是一面优秀的鏡子,人民对照他们改进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卓越性、榜样性、典范性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于人民满意、人民答应、人民拥护和人民赞成的回应中。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正其身、规其行,不断创先争优,做人民的表率和典范,成为人民满意、人民赞成、人民答应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成长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力量和载体,才能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才能经受住考验和挑战。领导干部作为连接党与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发挥强大的导向、示范、推动、引领作用,他们的领导能力与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直接相关,与党和政府的形象密切相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领导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执政、反腐倡廉等工作的质量,直接关乎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实行,关系着党的思想和制度建设的效果。领导干部能否在根脉和原点上不出问题,关键在任用什么人作领导干部,即领导干部的质量关系重大。从哲学上看,抓住“关键少数”就是抓住重点和要害,即抓住了“牛鼻子”,抓好了领导干部的选人用人关,才能用正能量来引导带动其他普通党员的工作,才能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只有用“关键少数”来积极正面引领“最大多数”,才能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基点,才能使“两学一做”取得突出成效。
回溯党史,我党每次关键的转折都离不开领导干部。建国后,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顺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举,若没有抓住关键少数即领导干部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抓住领导干部的表率带动作用。改革开放后,面对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发挥着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总能及时把握好航向,引领人民不断走匕新的台阶,实现新的目标。
(责任编辑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