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2017-05-30佟亚洲
佟亚洲
党的廉政文化凝结着党的廉政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政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无论处于何种险恶的环境,都会“一以贯之”地历练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用历史比较的系统分析方法,重温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机统一、点线结合、脉络清晰,有着明显的时代和理论特征,可以用“起、承、转、合”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起”——廉政文化发起于最基本的理念:为人民服务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廉政制度建设较之廉政文化建设而言,是比较薄弱的,主要着重党员干部廉洁思想境界的提升。毛泽东认为人应有崇高的精神,摆脱庸俗而自私的营生盘算,“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1.着重强调“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1944年12月15日,在陕甘宁边区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一再强调干部的公仆观念和为民意识。建国初期,党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及国内矛盾和问题,有些党员干部却居功自傲、停步不前,奢侈心理开始露头,对此,毛泽东在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防范“糖衣炮弹”的袭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强调干部廉不廉洁,群众有没有榜样,直接关系着筑牢人民民主政权,巩固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全党同志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陈云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痛斥官本位思想,“大家是为革命来的,还是为做官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也容易。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习仲勋曾深刻地指出:“只要我们坚决、彻底地把这个运动贯彻下去,就一定可以把我们身体里的病菌——即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诊断出来,清除出去。”要求共产党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绝不居功自满,保持党员干部应有的“精、气、神”。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2.着重强调“党员的一生守诺”
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党的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强调的是“一时入党,不代表一生入党”。不坚定的表现,是初心有违的问题。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党忠诚以及廉洁二字是需用一生守诺的。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组织形式上入党,不代表思想上和精神上入党,“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多的国家,我们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的,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从严治党是党的重要政治原则,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毛泽东等党的领导指出要时刻警惕剥削阶级的自私思想、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腐朽奢华的生活方式裹挟着各种诱惑,侵蚀着党员信念的堤坝,“资产阶级一定要腐蚀人,用糖衣炮弹打人。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对待腐败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都必须是决绝而坚定的。习仲勋曾指出:“在处理干部和党员的问题时,必须采取谨慎严肃态度。对于那些阶级异己分子、叛变分子和不可救药的蜕化分子,应当坚决清除出党。对于个别作风极坏、为大多数群众憎恨的分子,亦应开除党籍。犯有重大罪恶的,还应送交法庭审判。”
二、“承”——廉政文化传承着更深沉的智慧:实事求是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在廉政制度设计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但党的廉政文化核心理念在于对人民群众的敬重。党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具体的反腐操作层面不断积累有益经验和做法,使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1.着重强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自身的监督。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摒弃老百姓所厌恶的与民争利,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思维,杜绝贪功表功的好人主义;强调“吾日而三省吾身”,真正做到自我剖析、查漏补缺、学智与民,气正风清。深刻认识“自我净化”重要价值内涵,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具体工作的关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强调民主重要功能的发挥,即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来扼制党内的腐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服务,有利于共产党从更多的方面听取人民的批评,接受人民的监督,克服官僚主义、避免主观主义、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就廉政建设而言,还是要落实到群众具体工作之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无论是共产党,或者是民主党派,监督它们的首先是人民”。这其中的廉政文化理念强调充分地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扩大并增强权力的监督主体的范围和力量。
50年代初,党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将经济建设和反腐廉政建设工作结合起来,目的是使得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一方面,优良清廉的党风、政风和民风带动和体现着社会主义优越性;另一方面,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于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造成盲目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作风有所抬头。针对这些问题,该时期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廉政建设新路径,即,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制度反腐,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官僚主义者在社会实践中,违反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即背离人民群众的人心”。党在制度反腐上的思想是一贯的,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多领域和层次上,加强制度反腐力度,提高理论研判的深度,扩展科学调查研究广度。制度反腐重在防止和遏制领导干部假公济私等特权现象。当时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952年5月30日,全国的“三反”运动已进入最后阶段。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三反”运动,对犯有错误的党员,根据党员标准进行处理;对广大党员进行一次党员八项标准教育;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也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重视制度反腐、预防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加快廉政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条例的颁布也是《刑法》出台前中国一部专门反腐败法规,使得新中国从依靠“党的威信和教育”式反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反腐阶段。
2.着重强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是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为出发点的。1950年4月,党中央出台《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的文件,提出报纸和刊物允许对党和政府机关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公开和披露。以公开见报方式批评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不良现象以及一些党员的贪污现象和处理措施的文章,在当时产生的良好效果,不亚于当前的热播反腐题材电视剧。1956年邓小平针对脱离群众问题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只有联系群众的集体领导,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才便于尽量减少犯错误的机会”;针对组织干部制度问题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祛除特权所采取的具体步骤来看,1957年以后,干部下放,参加体力劳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干部教育的制度,在当时,干部参加劳动是拉近干群关系,祛除干部特殊化倾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在如何消除党自身官僚主义以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腐蚀也是该阶段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直面的重大问题。
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发出《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直面问题的同时,追本溯源,从思想源头上理清与资产阶级腐朽观念的界限,该次整党严格了组织程序,制定八项标准作为提高入党的标准,清除了不合格党员。经过该次整党,不但壮大了党的队伍,同时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趋于一致,提高了党的战斗力,纯洁了党的队伍。1957年春开始,全党开展的一系列整风运动,毛泽东先后在党的八大、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谈话等一系列举措,从思想上,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作风上,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力求杜绝党员生活腐化问题;从组织上,优化组织程序,致力提高党员抵御腐败的能力和素质;从制度上,发扬党内民主,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三、“转”——廉政文化转变为更持久的信念:打铁还需自身硬
党的廉政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革开放的性质与成败。欣喜的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继续得到传承,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
1.着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改革開放起步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该阶段是党廉政文化建设夯实制度基础的阶段。党的八大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复杂的国际与国内以及党内政治环境影响,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之后,党的廉政道路呈现出曲折矛盾的状态。在“文化大革命”中批“黑修养”以及批“封资修”的遮罩下,党长期传承积淀的廉政精神及中华传统经典廉政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民众的廉政文化价值观,使得廉政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思想混乱的状态。改革开放对党廉政建设而言是重塑的机遇,同时又是背负着巨大思想障碍而不得不“谨小慎微”开展工作的一项艰巨挑战。峻时行严法方能治乱,邓小平廉政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提出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最大也是最宝贵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凝练来之不易,对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具体工作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改革开放在当时复杂国际与国内形势背景下,需要克服的是苏东剧变造成的负面思想冲击,完成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处置社会矛盾和问题。面对廉政建设所处的复杂形势,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反腐败制度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1982年整饬经济犯罪活动,1983年至1987年的4年间集中开展整肃党风运动,1984年至1989年对公司的违规经营问题进行清理整顿,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奠定一定的制度基础。邓小平领导廉政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从领导干部抓起,领导干部是关键,即抓住“关键少数”;基本做法是挖掘并发挥好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宝贵经验,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基本途径依靠制度反腐,“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基本策略上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增强法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将廉政工作纳入法治化的框架内有效运行,这一系列举措也为今后依法反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合理调整和完善纪检和监察机构职能设置,重新设置人民检察院、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建立审计机构负责人制度,开展有关职务侵占、贱卖侵吞国有资产等腐败问题的法制法规修订与完善。改革开放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业,经济活动对行政管理或者行政干预有着排斥倾向,改革必须使得经济建设效益提升的同时,避免资本对精神的腐蚀。廉政建设重在防腐蚀为前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着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在解开了廉政工作“左”还是“右”的政治迷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诸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其中腐败案例不断增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到党的十六大前,江泽民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回顾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廉政工作始终围绕党风党性教育根本,不但从制度上着力,更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发力,1993年10月,中央颁布《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要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肃清一批贪污大案、狠刹腐败不正之风等三项重点工作。接下来,出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特别注意防范在党员干部中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两年后,出台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经济发展中层出不穷的腐败问题引起党深刻的反思,在党的十五大之后,全党深入开展以“三讲”教育为主题,着力于加强党风、党性、党纪教育实践工作。反腐工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件,必须落到具体要求上去,必须明确坚持什么,必须明确反对什么,2001年9月中央及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党风建设目标。江泽民指出:“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把群众公认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那些背离党的路线的人,那些贪图私利、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人,决不能进入领导班子。”同时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将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特别是形成了廉政建设总体战略框架和思路,即“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16字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三个更加”明确了廉政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十六大提出的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权力约束机制,即“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十七大则从权力博弈与制衡的视角,明确“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权力架构和运行机制”,廉政认识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锦涛将党的廉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传承党的廉政文化思想,同时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明确廉政建设须臾不可脱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绝不能为了反腐而反腐。并进一步指出廉政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需要不断拓宽思路,需要有效整合廉政文化建设资源,十六大及十七大期间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已形成科学的理念体系,集教育、民主、监督、法制、文化等多维度的综合治理格局,为党的十八大廉政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四、“合”——廉政文化合成为新时代使命:不忘初心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經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1.着重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反腐需用重拳”“扎紧制度的篱笆”“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人民耳熟能详的反腐经典话语出自习近平的廉政思想。亲民、务实,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焕发出“精、气、神”。习近平的廉政语言,老百姓最能听得懂也最爱听,习近平曾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将廉政文化理念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体系融为一体,说出人民对腐败的心声,得到人民对廉政建设的衷心拥护与爱戴。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来自高层的话语敲响警钟。执政基于信任,亦可因失信丧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只会令民心疏离。整饬风气,当有刻不容缓的紧迫,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兴勃亡忽言犹在耳,‘载舟覆舟万古不易”。
2012年到2017年,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亲民而务实的廉政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赞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中,“人民关注”四个字蕴含着廉政文化核心内涵,一方面说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是人民,另一方面也是警示全党,要克服脱离群众、贪污腐化等现实危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是政治清明的前提和基础,而政治清明将影响到整个社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廉政理念、思想和行动三者协调一致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廉政文化建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承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调。廉政建设三个梯度认识,即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政治。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发挥“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全面从严治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制度约束形成“不能腐”;最终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结合“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产实践,深刻认识“天上不会掉馅饼”,形成“不想腐”的思想觉悟。
2.着重强调“不忘初心”
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指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就是提醒每一位共产党人清醒地处理好新时代的政商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职责与操守。落实在理念上,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落地在制度中,2015年10月党中央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纪律规范,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依规治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开展作风建设,既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防范和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
(责任编辑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