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017-05-30贺凤

高教学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解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贺凤

摘 要: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在一元主导下的世界里寻求多元借鉴和批判,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要的是国际上存在的解构主义思潮已深入学界,使大学生对自我、生存环境、书本知识、传统理念等开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理性面对解构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恰当科学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解构主义做出重新认知和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解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概念的模糊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166-03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seek multiple refere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 world, which is dominated in unitary dominance, has become the common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gene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postmodernism deconstruction existing in world has permeated academic field in-depth, which makes college studentsconsiderself, living environment, books, the traditional ide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be rational to fac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deconstruc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roperly guide students' dynamic ideas scientifically, so as to cognize and explain the deconstruction reasonably.

Keywords: deconstruction; logocentrism; binary opposition; fuzziness of concept;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一、解构主义及其基本内容

20世纪60年代,在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一次讨论美国结构主义时代到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雅克·德里达为大会提交了一篇《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论文,引起传统整体理路尤其是结构主义的震荡。德里达对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形而上学哲学思想有诸多诟病,对那种传统的恒定不变的哲学信念发起了挑战和责难。

(一)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指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即都在追寻一个“超验所指”,并坚信这个“超驗所指”能够提供最终的真理。德里达所指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具有以下涵义,确信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如存在、本质、本原、真理、实在等等,它(们)是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根源始基。惟此,逻各斯中心主义以中心性拒斥了差异性,以整体性拒斥了局部性,以统一性排斥了矛盾性。确定无疑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先验结构,这个 “结构”统治和规定着事物的起源和发生变化,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德里达坚决不能同意这种“结构”论。他反对整体论,崇尚个体。德里达认为本文的“意义”是无止尽的、非目的论的,是流动的和易变的,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从而不能当做永恒的“结构对象”来对待。他为自己的解构主义理论确立了这样一个论题:“本文之外,别无它物”。[1]德里达认为“差异性”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由此打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神话式魔咒。

(二)否定二元对立

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看来,有与无、真与假、说话与书写等等,是两种类别,是二元对立,它们并非平等,而是有等级秩序的。从本质上说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前项是本质的、中心的、本源的,后项是非本质的、边缘的、派生的。在《文字语言学》一书中,德里达就说话与书写二元对立进行了辩论和阐述。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认为说话比书写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因为说话没有任何中介,最接近意识的自我在场;书写是死的东西,没有直接性和生动性,因而本质上是模糊不清的。德里达反驳了此论断,认为说话也同书写一样具有意义模糊性、不确定性,说话中也具有书写中的种种弊端。而且在特定场合,说话往往还是对已经写下的内容的复述。逆过来看,书写并不必然是说话的重复。书写的优越性在于,它的物质印记即存在性能够阻断所谓意义(在场)的努力,形成意义又断裂意义,此一时彼一时也。因此,说话与书写具有相同的本性,与人的思想距离没有远近薄厚之别,任何人也不能保证它们是解读者意识的直接现实。二元对立的拆解,使说话与书写二者不存在中心和从属的主次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关系。

(三)概念的模糊性

德里达使用的核心概念有:分延、播撒、踪迹、替补等,他尽量使自己的理论术语模棱两可化和“中性化”。

“分延”是德里达自创的关键概念,目的是瓦解结构意义的确定性。德里达认为,符号具有个体性,是独立的,不具有同一性,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可能重合一致。符号不能在字面上代表其所意指的东西,产生出作为在场的所指:一个关于某种东西的符号现象势必意味着这种东西的不在场。从纵向上看,符号总是以其他符号为自己开辟道路同时受到其他符合的限制;在横向上,符号是众多差异区分的标识,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这种符号在纵向上的挣扎引出横向上的延搁,直接导出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不存在所谓的意义的恒定,一切符号意义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符号网络中被暂时确定,而又不断在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因此,意义在分延中无始无终,也标明意义选择的无穷可能性。德里达用分延重申了解构的基本立场: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终极意义,正如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解构一样,终极意义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播撒”是德里达对“分延”一词的进一步深化。书写符号的分延所造成的区分和延搁,造成意义的传送是非线性传递,无法像逻各斯那样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必然像播种子一样零乱地向四面八方散布。播撒揭露了本文的零乱无序,松散重复,宣告通过任何等级秩序以获得恒定意义的可能性的破产。撒播的本质在于对特定语境下暂时形成意义并又随着分延而自我破灭瓦解。作品本文意义永无止境的所指意义域就是在不会停止的瓦解否定中构成的,使之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德里达“立-破-立-……”的意义模式确立了。从此,中心模式不复存在,深层结构模式所指涉的终极意义将土崩瓦解。德里达的追问就开始进入到对“根源始基”的分析层次。于是,他又提出了另一个不明的概念:踪迹。

海德格尔认为,所谓的踪迹就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已经存在过的痕迹,指涉出一个在之为在的本源,他坚信通过踪迹可以追寻到那曾经被遮蔽的存在(根源)。德里达认为,踪迹并不指向一個根源,而只是在场与不在场的分延网之间的联系纽带,踪迹也没有力量使在场之物的意义具有任何可能性的终结。同时本文意义的不断变化表明踪迹的历史变化。德里达进一步强调,每一书写符号都是指涉其他符号的踪迹,倒不如说它们是踪迹的踪迹。寻觅本文意义不是追本溯源求“原意”的过程,解读本文只不过是顺着本文给定的踪迹和在场追寻另一些踪迹的过程,这一从踪迹到踪迹的过程永无止境。这种踪迹形成了意义自身解构的运动机制,在德里达看来是“替补”。

替补既是一种增补又是一种替代。替补因存在的不完善而证明自己的必要,它实质上的定位指向是彻底否定了存在的根源和形而上学绝对真理的神话。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回答,某一应答仅仅揭示出语言某一方面的意义,不能囊括和穷尽语言的所有意义,因此,寻求终极意义和恒定不变的本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差异和意义的寻求产生于寻找替代物的永恒过程之中。替补还有增补之意。增补即为原有空位不断得到填充,成为动态永恒的时态。如此,形而上学所谓的本源、真理也无法追寻,替补却在分延中不断走向增值变化的敞开之路。

德里达通过以上模糊概念目的是追问形而上学的根基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必要存在。德里达把目标对准作为文化的形而上学, 因而他的理论从建立伊始就具有反传统、反意识形态的民主特色。[2]本文意义是一个无限扩张的过程,没有完整性的本文。由此得出结论: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绝对开放性和相对终止性。

二、解构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对校园自我的重新定位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把二元结构深深地烙入人们的心中。长期以来,崇尚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一直以真理和正义之宗师的身份在言说,人们也公认他们具有这种言说的能力和权力。大学师生之间在这样的境遇下同样具有主体与客体、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解构主义怒视传统反其道而行之,破环变更了当今社会、生活、文化舞台上知识分子的地位和角色,证明某些人正在被社会所同化、抛弃、淹没和边缘化。大学生受此理论的影响,自我认同感极强。因此,当今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不断表达着自己的诉求,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寻找各种机会锻炼推销自己,等等,充分展示自我的独立意识和彰显自我的主体地位。在大学生眼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享有同教师一样的话语权。教师的讲坛从此成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平等方式得到重新建构。

(二)大学生对生存环境的重新认知

解构主义天生的怀疑主义和叛逆精神根源于对现存状况的复杂及理想的破灭。商品经济的繁华、消费的高规格、时尚的推进远远没有带来预想的“文明社会”,相反,人性的分裂、社会的异化、道德的缺失等促使人们反思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扰乱,首先要重新认识所生存的这个陌生世界。随着世界化、国际化,互联网的交织缠绕,使每一个人都在解析自己同时在解析生存的环境。

(三)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重新考量

一直以来书本知识是自我封闭的,提供的是确定无疑的绝对知识。追随解构主义的思维路径,其出发点不是否定书本作品的意义或原意,而是说所谓作品的含义是多重的,作者也不可能对其决定,不存在一个放在那里像实体一样的固定不变的原理,对书本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解构主义的这种反叛品格,与大学生青春年华的躁动激情正好一拍即合。在大学校园到处看到青年学子对书本知识的激昂论辩,对传统知识的洒脱调侃,对时尚潮流的狂热追捧。如此,“定性”了的书本知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大学生对传统理念的重新反思

二元结构划定了主次的等级地位,前者在权力、责任、地位等方面总是处于优势或者是自我优越感的境地,后者可能存在着对前者的尊重,但更多的是传统心理上的盲从或迫于强势地位的威慑。解构主义极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强调思想的自由驰骋,不允许画地为牢,不赞成过那样封闭束缚的生活。大学生自然醇美和向上的乐观心态,受到解构主义一系列打破枷锁、向往自由、开放开明的思维路径的影响,对传统的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思维定势早已厌倦,苦于寻找破茧而出的缝隙和道路,反思传统理念,创造新的生态环境。

解构主义者打破主客二分法则,目的是将现有秩序打破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德里达的结构策略说到底是一种打破旧结构建构新结构的策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新结构不是对旧结构的替代,而是在新结构内部的重组。[3]但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看到,解构主义对大学生的引导,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解构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1. 解构主义否定理性的、原初意义的东西,肯定非逻辑的、现实的东西。这在当今中国现实国情下,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个人至上、唯我独尊、好出风头、缺乏集体整体观念,无疑在任何社会阶段中这都是可怕的兆头。解构主义反传统,虽然自称“反”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但是解构主义一直在寻求新,有分裂传统的嫌疑。

2. 解构主义允许多元化、多重意义的解释,从而在所谓的杂乱中寻求最佳平衡点,进一步以过往的意义解释新的现实世界,以至无穷。这种解构主义的道路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如何寻求平衡点,怎样才能达到多元不偏、和平共处?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一切以具体情况而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的塑造需要在一元主导下的世界里寻求多元借鉴和批判,坚持核心价值观。过分强调差异性、他者、重组等的思想态度,反对总体一致,必然会造成混乱和纷争,必然会陷入莫衷一是、相对主义的泥潭。

3. 解构主义启发人们从原有基础上解放出来,去思考、去追寻。这更多意义上是对理论或事实的过程性描述,强调世界的无解,追求无期限。但是世界的发展总是呈现出阶段性,正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科学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会出现常规科学时期,也即范式,它会成为科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纲领而得到巩固和完善。[4]社会发展进程中也会出现代表各个时代发展的核心模式,是社会共同体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和前提。解构主义一味注重过程、追求动态漠视静态、忽视相对结果,与理论事实不符,与社会发展不符。

四、结束语

解构主义虽然另辟蹊径,但是它脱胎于传统罗各斯的理论土壤,受其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影响,解构主义只不过是思想领域发展的一个瞬间而已,这也迎合顺应了大学生青春活跃的性格使然。因此,对待解构主义的最好态度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反思传统和人类文明的独特意识。当然反思传统观念是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首先要融入当前的时代潮流,理性分析解构主义的破与立。没有破就不可能有立,但只有破而不立,则更可怕。破不是终点,而是立的前提和步骤。深入接触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大学生共同迎接时代潮流的挑战,同时进行社会阅历、实践行为的积累和沉淀,大学生自然会对解构主义做出重新认知和恰当的解释乃至行动的良方。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8.

[2]林秋云.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外界的误解与自身的不足[J].外国文学评论,1998(4):109.

[3]陈涛,徐远国.试论德里达解构理论思想脉络及其内在关系[J].理论界,2011(10):97.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解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