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
2017-05-30杨峰杨新娟王艳花
杨峰 杨新娟 王艳花
摘 要:谋求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直是高等教育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为专创融合教育提供了发展路径。为此,需要重塑高校教育的目标定位,构建开放的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目标、重构促进综合型人才提升的课程内容、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教学实践,改变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分离的关系。
关键词:创新教育;专业教育;综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041-04
Abstract: It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 the coordinated way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this, we need to remodel college education's target, to reconstruct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comprehensive talents, to revis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to strengthen teaching practi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change the sepa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Keywords: innov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alents
《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人才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匮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技能和科技知识兼备的人才培育任务[1]。实践中,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长期面临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模式的侧重与结合问题,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孰重孰轻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谋求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直是高等教育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教育研究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教育,伴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日益重要。
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后果——人才发展缺乏源动力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都不是全面教育,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二者分离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导致人才培养的不完整性。创新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2]。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弊端还不突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和功能已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1.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各国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传授,而是运用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培育的需求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3.评估评价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新的理念提出,评价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教学实践。
普通高校长期仅注重传授学术知识,强调基础知识与前沿理论的学习和训练,重视学生学术专长的培育,往往忽视对现实人、社会人的学生的创新技能的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形成成果的过渡期越来越长,知识更新越来越慢,导致普通高校教育始终差强人意。
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是面向社会人才需求的施教过程,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源动力主体。创新教育对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为对专业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动态调整方面的基础性功能。专业教育以既有的知识传授为基础,人才的知识成长时常滞后于社会发展;另外,专业教育具有阶段性,而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不断提升,为此,专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吸收并传播前沿知识,更要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后果是学生发展的不完备性和片面性。专业日益细分背景下,高校需要更新人才观和培养目标,重视学生通用能力、职业道德、技术和创业技能等方面创新培育。从目前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实践结果看,一些高校开设了个别创新教育的课程作为弥补措施,并以此作为标尺衡量创新教育的深化程度。但“创新教育专业化”和“专业教育创新化”还没有得到实效,二者仍存在分离关系。这些状况反映出人们对创新教育理念及基本诉求尚存在认识不足。
二、专业与创新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培养综合型人才
教育需培养人的身心、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使之成为综合型人才。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也服务于这一目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为专创融合教育提供了发展路径。
首先,两者对于综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互补性。现代教育重点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技能的人。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面向这种现代教育转型。创新教育发掘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专业教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专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该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视角出发,改变传统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片面性,避免一味培养单极的知识所有者。创新教育顺应我国高考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在综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上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使专创融合教育富有现实意义。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的教育定位,主要致力于引导高等教育转向更富成效的创新活动。在这一目标定位下,创新教育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教育,而不再是单纯的创新思想或意识的教育。
其次,专创融合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二者的整合。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原因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别。单纯的创新教育强调创新知识教育,培养内容多局限于与创新相关的理论,进行的是创新理论教育而不是创新教育;而专业教育则沉浸在专业技术领域,培养的是知识人。专创融合教育则致力于“知识人”向“综合型人才”的转变。专创融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体现着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及其功能的价值判断,将对教育实践产生导向作用,最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产生实质性推动。高等教育不只是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而且是一种包括从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教育,在专业教育课程中深化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使学生实现创新、引领创新[3]。综合型人才培养不同于从业型人才培养,前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具有时代性、系统性、立体性以及开放性;后者偏重于模块化,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技能水平。综合型人才培养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着力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完成与心智成熟。
高等教育的施教对象以青年人为主体,是即将走向社会并在未来若干年内成为社会主要劳力的人才。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低龄及青少年学生,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较为成熟、知识面广、开拓进取精神更强,知识塑造和创新创业能力塑造正值黄金阶段,应当及时传授和训练创新知识能力体系,把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融合,实现两者间的联动教学。传统创新教育仍局限于“象牙塔”世界里,远离社会性生活,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有创新知识但并不具备创新技能的“知识人”;传统专业教育则强调专业学术的知识面,以手把手传播知识的形式把学生训练成为“考试机器”,同时又“高分低能”[4],毕业后往往无所适从。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教育,都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个体社会意识和能力。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取向的专创融合教育正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完整教育。
专创融合教育将改变两者分离的现实,建立互补机制,通过“创新教育普通化”、“专业教育职业化”的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目标是解决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产生的消极影响,整合两者的教育功能,提升培养效果。
三、专业与创新融合教育的实践取向:构建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多年来执行传统的基于专业教育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单纯以未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为导向,强调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对应的岗位要求。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性过强,培养方式上重技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走上社会后能胜任专业内的工种,但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造,表现为创业和创新方面的欠缺。在当前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技术型人才严重过剩,高校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综合型人才是具有多种能力、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求的人才。综合型人才至少须具备:第一,基础知识好。专业知识理论不仅能掌握,而且能内化为个体特质,展现出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具有个体优势,形成创新可持续力。第二,知识面广。现代科技知识日益交叉、更新迅速,多数工作岗位也要求既能独立做好专业工作又能与其他岗位协作。独立工作依赖专业基础知识,协作工作则依赖于宽泛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须重视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第三,人文素质突出。理科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文科的学生应具有某项理科特长。而学生的自信、豁达、勇于担当、克服挫折等心理素养也是人文素质的必备部分。第四,创新意识强。人才的创新精神是现代人才观的重要内容。基础知识好、知识面广和人文素质突出等能在多大程度上发展出科技或经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意识。传统的能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埋头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不是时代的精英,而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推进行业发展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天之骄子。
综合型人才培养视角深化了对专创融合教育的理解。自从引入创新教育后,高校把创新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设立创新理论方面的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教育依附于专业教育而展開。实践中创新理论课和专业课缺乏层面上的结合,相互独立。综合型人才培养从人才观出发,从创新角度评价专业教育的成效,指出了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专创融合视角出发研究知识学习对综合型人才培养很重要。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提出专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内容,专创融合教育带动了新的教学范式,使启发式、探究性、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更深入开展,共同为培养综合型人才而实施。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与创新融合教育具有进程性和实践性。社会需求是专创融合教育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渗透具有过程性,一方面它保留两种教育的独特属性,另一方面依据现代社会需求而进行模式转型与发展,进而丰富教育内涵并开发新的教育功能。专创融合教育诉求有利于破除追逐短期效益的禁锢,使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再是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积累,而是教育体系的更新升级[5]。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的教育目标,关键就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于专业知识创新的教育体系。
(一)构建开放的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目标
综合型人才培养为专创融合教育贡献了新的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培养体系,单纯的创新理论侧重受教者的创新意识及其内在特性的强化,具有封闭性和个体性。现代社会强调团队精神,个人的创新成就需要团队协作和执行,因此单纯进行创新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兼顾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重视知识积累更重视知识运用,在社会环境中考察人才的实践成就。综合型人才培养视角因此对专创融合教育指出了新的教育内容。当前高校需要在开设创新意识和方法培训的基础上,走出狭隘的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同于课堂理论灌输的模式,把专创融合教育看作一条教育链,理论教育只是起点,综合型人才培养是中间过程,学生毕业后的成就才是专创教育的结果。这一专创融合教育链理念符合终身学习的人才成长要求,是切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新型教育内容,是创新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实践。构建清晰、合理、先进的培养目标是把握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开放的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目标需考察当代科技与社会的需求,确定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把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凝练教学要素,培养时代特色的综合型人才。
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应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专创融合教育为这一中心勾画可行的、系统的教育机制。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的教育培养要求高等教育依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培养内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协调发展。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受体。不同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学生带有功利主义思想,把创新技能与创业技能混为一谈,潜意识中认为:只有体制外创业的人才需要学习或培养创新技能,而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或体制内就业的学生就不需要重视创新。另有部分学生把大学学习单纯当作高中学习的继续,把理论课考试成绩当作唯一目标,成绩决定名次和荣誉,考取很高的文化课成绩、顺利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就是对自己所有能力最好的证明。
就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而言,当前高校教育须完善学生的性格、技能和生存能力,包括:1. 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能力;2. 理解和接受他人个性的能力;3. 批判性和审慎性思维;4. 团队精神,能为团队而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5. 具有良好的公益心。总之,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善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日益重要。
(二)重构促进综合型人才提升的课程内容
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实践,应构建新型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知识是教育成果的基础,也是保障专创融通教育变革的保障。我国传统教育以“传帮带”为主要特色,树立教师权威,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以被动接受为主,思辨思维和经验学习的成分较少,人文主义哲学性思考不足,学生在周期性的“听课——考试”过程中淡化了个性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不习惯自主学习、反复尝试和纠错,在试错中学习知识并培养能力。课堂授课过程中,注重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新教育的思想尚未得到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结果为主导的导向性变革仍存在争议。对应的专创融合教育的转型方式需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探索,但专创融合教育在目前始终是刚性需求,在“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教育介入的专业教育使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伦理和教育模式发生较大变化,课堂授课模式不再是知识宣讲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成绩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等也相应改变。
基于综合型人才提升的课程知识体系应具有:第一,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整合。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要依据塑造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调整各类课程知识结构,让人文社科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融于课程知识体系中。第二,与社会生活关联。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知识体系需面向社会,立足于社会生活,使物质与精神、职业与道德相结合。第三,连续性与前沿性兼备。完整的专创融合教育下的課程类别更加丰富[6],课程内容兼顾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未来持续发展的连续性。第四,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我国高校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科研追求先进性、教学内容多年缺乏更新变化等问题。陈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都带来深层的不利影响。实践中应改变科研和教学“两张皮”的现状,梳理核心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研究成果既可以作为鲜活的创新实例,也可以作为先进的专业知识,补充进教学内容中,形成富于特色、不断发展的教学体系。
(三)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教学实践
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对此积累了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以固定的班会、仪式等为中心的“教科型”教学实践模式,通过固定的班会、仪式等展开教学实践。第二种是以各类临时性、短期性的项目和课外活动为中心的“主题型”教学实践模式,主要是围绕具体、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特定的教学实践。第三种是以社区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中心的“体验型”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参与中成长。无论哪种模式,教育都应该把课程知识用于创新实践。知识源于创新并推进创新;创新为知识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环境。教育要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生存需求,赋予其心灵以理性的形式。综合型人才培养应该能够提升教育的价值和实用性,使专业教育职业化、创新教育普通化。实践中需要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开创实践教学新形式,以全过程专创融通为路径培养综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行为体验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还可以开放高校的教育设施,与其他社会机构协作实现联合培养,提升教育成果。
为实现专创融合教育,理念转变尤为重要。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要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认识教育与人的存在之间的意义与价值,确立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理想。专创融合教育不仅要引入相关教学活动,而且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和社会,避免教育“知行分离”,这些将在实践中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汪伟.协同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7):47-49.
[2]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4(07):81-84.
[3]徐志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15(05):30-34.
[4]张桂春,卢丽华.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4(05):22-26.
[5]赖绍聪.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6(03):27-31.
[6]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 [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