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导”和红槐花

2017-05-30卢志凯

派出所工作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杠杠槐花徒弟

卢志凯

秋日之晨,在太原北郊的老树下,稀稀落落洒满了红槐花。“侯导”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被露水打湿、粘在警车上的花瓣一一捡掉。与其说他来派出所上班,倒不如说他把派出所当成一个驿站,在不开会的情况下,只来签到、寒暄,短暂停留,然后拾掇行装下段,一整天留在社区警务室。这样的节奏周而复始。他是我的师傅。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就是从拾捡花瓣开始。

“侯导”身体力行了“不忘初心”。他是一名将退休的老民警,本有机会竞聘副局长,经过多方协调主动引退,在55岁那年退居二线,从一名派出所教导员回归成一名普通民警,并主动申请调入30多年前入警时管理的社区当片警。他放弃了留在分局机关工作的机会,谢绝了所长照护他管理后勤的闲差,他说,经历了职务起伏和多年辗转,只想回最初的派出所和最开始的社区一线工作。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总说最遗憾一辈子没当过刑警,绝口不提当年距离被提为副处仅差一步。在他眼里,警务很浓,职务很淡。

“侯导”用人气积累诠释了什么是群众路线。每天清晨,他只要一到社區,总会被群众围拢,一天的忙碌便在絮絮叨叨中开始了,堪比明星出场。每逢中午饭点是他最开心的时刻,社区离所较远,返回单位吃饭已不现实,而这恰恰成全了他的小幸福,他总能物色好吃饭地点和需要邀请的人员。他很少下馆子,多是去朋友家作客。要是不忙,他定会亲自买菜、下厨。他曾说过,小区近万人,半数与他相识,我无从考证,只知道他行走在社区,大部分人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跟他三年,似乎也没去同一户人家吃过饭。我很享受这种走亲戚式的下段,深感人气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群众“听其言,观其行”后的心悦诚服,需要靠实在工作不断积攒。

“侯导”用传统的社区工作方法证明,公安是突出情商的职业,人气旺了,工作也不会差。我一度怀疑,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服务群众,不可能干好打击犯罪的实事。直到有一天,接到摸排一名吸毒人员的任务,当我沉浸于各类系统平台时,“侯导”则给他的老朋友们打了一圈电话。我不屑一顾,觉得他的朋友都是老实上班的本分人,不可能问出有价值的涉毒线索。想不到短时间内竟能得到回复,并据此成功抓获嫌疑人。从此我服了他的战斗力,终于明白,任何科技措施都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永恒的“法宝”。

“侯导”用人格魅力证明了当“老好人”一样能在公安机关吃得开,谦逊温和是公安民警更可贵的品质。他总是一副和气老头的模样,看得出年轻时也不是什么“厉害角儿”,似乎从来都没生过气、动过粗、黑过脸、骂过人,在以雷厉风行、血气方刚著称的公安队伍中,绝对称得上例外。他把我当成关门徒弟,面对我入警之初的经验空白和工作疏漏,一句重话也没说过,逢人必说我是如何好,每每都让我自行惭愧。他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带的第一个徒弟,年轻时因爱睡懒觉经常迟到,后来每日清晨,他都把车停到徒弟家门口静等出来,每次都说是顺路捎带,如是三天,徒弟悔改:“您不用再接我了,我自己能去单位。”由此再不迟到。这则故事我在大师兄那里得到过证实,一直都是分局管教民警的“经典美谈”。

群众大都不关注”侯导”叫啥,只知道他当过多年的教导员,便称之以“侯导”。入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知道他的大名,甚至感觉不到单位有他存在,只在每次开会时,总见有个老头坐在会议室的边边角角。后来他成了我的师傅,我也随之叫他“侯导”,经历了他对我手把手栽培的时光。

现在,”侯导”就要退休了。当我遇到他聊起再过几个月退休后的打算,他一脸兴奋,说想被所里返聘,还管这个社区。我喉头哽咽,脑海里浮现出初见他时他拾捡花瓣的身影和叫不上他名字的尴尬……群众对民警的认可大都是基于公职,个人姓名只是一个符号。民警生涯,醉心于肩章上的“杠杠花花”,太容易见证人走茶凉式的悲剧,只有留心事业和人民才能永恒体验被他人铭记的温馨。比起“杠杠花花”,“侯导”捡起的红槐花更加鲜红。

“侯导”,就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南寨派出所民警侯有林。

猜你喜欢

杠杠槐花徒弟
收了一个小徒弟
槐花花开
Mark Twain
浅谈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杠杆作用
浅谈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杠杆作用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槐花
划“杠杠”式管理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