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杠杆作用

2020-02-18徐立纯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杠杠脱贫精准扶贫

徐立纯

摘 要: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是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自此全国掀起了“扶贫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杠杆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作者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此文中简要论述了要如何实现“教育扶贫”和“精准脱贫”。扶贫扶智,教育为本。志、智双扶,就是授人以渔,好比两把“金钥匙”,一定会破解“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充分释放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把返贫的机率降到最低。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职业教育;杠杠

一、三湘大地如此多娇

一片热土孕育一批思想。国家重要领导人在湖南考察时,针对湖南现实状况和全国经济社会特征提出了“精准扶贫”,并语重心长地谈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自2013年开始。“精准扶贫”思想从三湘大地起步,给我们湖南发出了一份最先的考卷,也给我们学校一个最贴近的答卷机会。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即为让全国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其次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而精准扶贫思想恰好就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因为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全国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精准扶贫政策符合湖南实际,同时也符合中国国情。

本人是典型的80后。就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華大地宣起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和脱贫热潮。在“脱贫”政策刚开始的时候,每个省的贫困区域为县级单位,在当时被作为扶贫的基本单位,而到了2001年的时候全国已经达到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之后,将14个集中连片特别困难的区域设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对象。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资金资源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并能切实地帮助到一部分农村人口脱贫,或者能有效改善部分贫困群体的基础生活设施。这一扶贫模式在进行了几年之后成效不大,或者扶贫工作不持久。在总结了前数十年的扶贫工作以及经验教训后,“精准扶贫”这一政策是科学可行的,它根据中国目前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的核心概念就是精准化理念,同时也是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它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精准”这一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二、精准脱贫的教育杠杆

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在于要带领贫困群体们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因此教育杠杆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精准扶贫,教育先行。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以来,教育就被明确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神圣使命与历史责任,顺理成章地成为扶贫的治本之策。抓住教育扶贫这个关键,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牛鼻子”。如今,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已经出炉多年,微观上的具体措施也要配套跟上,精准用力,扶到根上,扶到要害部位。作为我们省会的长沙,特别是省会的学校,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形式实现边远地区帮扶结对,实现两地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切中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肯綮。相较于以往捐书、捐实验器材等方式,此举更值得推广。因为,一般教育落后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难免不足,校园硬件设施也势必缺乏,只能造成器材和图书资料的闲置。而通过互联网开设“空中课堂”,就能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改变被帮扶地区“缺师少教”和“开不好、开不足、开不齐课”等问题,教育扶贫才不会流于形式。扶贫的最根本之策在于通过教育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培养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改善生活从而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

三、 职业教育授人以渔不返贫

四两拨千斤。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精准脱贫中的教育杠杆作用还体现在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的内生动力的缺乏。内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两个方面。精准扶贫,应扶在根上,必须找准“心理(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的破解之策。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落后和贫乏才是导致贫穷的最根本原因。贫困群体的教育贫困存在于心理贫困和能力贫困两方面,即志贫和智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扶志,还要扶智,要志、智双扶,才能释放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进行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在于要让他们全部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消除贫困群体能力贫困,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素质,从而可以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要想真正脱贫,就必须先从思想上脱贫,拔出这一穷根。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后又陷入返贫的恶性循环,也需要教育的持续发力来稳固脱贫后的状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只有教育扶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的从输血式的扶贫向造血式转变,也是保证脱贫人口不再返贫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从始至终在脱贫攻坚的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老家是华容县集成乡,故乡1998年被洪水吞噬,老乡们成了精准扶贫的对象,他们的生活状况时时牵动着我这位身居省城的游子的心。通过考察,我发现他们中间有不少是“心理(精神)贫困”者,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自卑感和无助感,常常陷入“自我受限”的藩篱,常常失去摆脱贫困的欲望与行动。 所以说“扶贫先扶志”,教育的杠杆作用就在这里,职业教育授人以渔,力争不返贫,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必须找准他们“精神贫困”的症结所在,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激发其自身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主体价值与意义、发展他们的自主品质与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这当然取决于文化的学习与理解,需要教育的着力引导。文化教育过程是价值引导与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理想社会”“美好人生”“幸福生活”的动力引导,在受教育者(贫困者)能动、自主地建构中实现精神世界的提升与改造。扶贫扶志,就是以教育的力量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四、结束语

扶贫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精神贫困问题。精准扶贫的灵魂所在即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支撑;只有先将思想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让扶贫举措精准落地实施。对于贫困群体们来说,只要他们能够在意识上先脱贫,脱贫的主动作为才会有保障,脱贫的落地效能才会凸显。扶贫先扶人,育人先育心,扶贫工作首先要发挥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贫困者树立战胜困难及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扶贫扶智,教育为本。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就是授人以渔,好比两把“金钥匙”,一定会破解“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充分释放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把返贫的机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 2014(6)

[2]郭承尚 唐开蓉 浅议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15

[3]杨秀丽 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6(1)

[4]郑瑞强,王英 .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 2016(2)

猜你喜欢

杠杠脱贫精准扶贫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划“杠杠”式管理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