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教师个性与大学生个性之博弈

2017-05-30王知鸷江鹏吴王平华同曙

高教学刊 2017年16期

王知鸷 江鹏 吴王平 华同曙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年轻高学历的教师和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是高校队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高校新教师个性和大学生个性中的道德个性、教学个性、知识个性、学习个性、科研个性和实践个性方面互相进行博弈,展现出矛盾和和谐的方面。通过营造积极正面的学校文化,塑造开放和谐的群体文化,构建师生互助的学习共同体,进而促进师生个性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大学生个性;个性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017-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and highly educat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oups are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university. There are conflicting and harmonious aspects of moral personality, teaching individuality, knowledge individuality, learning personality, research individuality and practice personality between the new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creating a positive school culture and open and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a teacher-student mutual learning communit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promoted.

Keywords: new college teachers;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game

对“个性”的定义牵涉到很多领域,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本文研究的个性主要从教育学层次来描述,即个体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及个体自身的实践,在身体、心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特征之和。在高校教育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存在着两种新的个体: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而就会有两种不同的个性,这两种个性在整個大学阶段互相博弈,互惠互助。研究这两种个性的形成、发展阶段,对高校阶段的教育的促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新教师个性的形成

(一)高校教师个性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师个性是教师在整个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自身的个性与职业个性的统一,形成的生理、心理特征与社会特征的有机结合。高校的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已经形成自己的个性的大学生,工作职责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特殊的职业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决定了高校教师应有独特个性内涵: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专业知识、教师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当高校教师个体接纳了这些特征并与自身特点结合,随之会产生职业心理,随后转化为职业气质,最终以教师个性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

特殊的内涵决定了高校教师个性有着自身的特点:1.道德个性。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大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研究的诚信、和谐的师生关系等;2.知识个性。在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知识个性,广博和精深的知识结构,专业的教育学知识,创新和发展的意识;3.教学个性。特殊的教学对象决定其要有灵活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能够选择和创生,灵活和开放的选用教学方法;4.科研个性。持有守望学术、甘于寂寞的科研态度,做到教研统一、服务教学、造福社会,是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有个性。

(二)高校新教师个性的形成

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讲,刚迈出大学校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学,需要尽快完成从学习者到教育者,从学生到教师这些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个性也即将转换为教师的新个性。首先形成的便是教学个性。

鲍德温和布莱克本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适应生存期、获认可期、相对稳定期、高峰转折期和隐退淡出期。其中适应生存期和除获认可期是新教师完成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在转换了的角色中逐渐学术工作、确立工作发展方向并和所在院校建立稳定心理契约的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也正是新教师个性形成以及逐渐发展的时期。在每个教师其学术生涯,已经接触了不同个性的教师,首先会效仿,然后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之路,如何使得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激情,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

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学历都要求是研究生学历,那么在长时期的学术职业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规范、标准、系统的教学训练,教学个性处于一个刚刚形成的阶段。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要尊重授课对象的个体差异;面对授课方法的多样化,需要逐渐学习新的教学技能,这对于新的教师来讲,还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解决好教什么,如何教,以及教的效果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教学是一项个性化特点非常鲜明的行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

在教学个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道德个性也必然形成。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年满18周岁以上的青年,教师更能体会到学生的各种心理。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研究中恪守道德诚信,真诚做人。在教学、科研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个性,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

大学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学校毕业前从事科研研究都是依赖于导师的指导和导师自己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毕业后将会独立担当自己的科研任务。从头学起,在工作、家庭外要抽出大量时间阅读国内外文献,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甚至自行筹建实验室;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形成系统的研究内容,因此刚入职的新教师,在良好的科研态度上,需要形成自己特有的科研个性。

面对着教学和科研,刚入职的新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着广博的结构知识,还需有精深的科研知识。除此以外,要有一定的词汇学、语法学、逻辑学、教育学知识,要有一定的外语知识,图書馆和情报知识,网络计算机知识等。大量的知识都需要获取,在短时间内甚至就要获得应用。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知识个性,能够正确判断、获取、创新。

只有在新入职后,新的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有特色的教学个性、道德个性、科研个性和知识个性,才能真正的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风格明朗、思维缜密、幽默风趣的教学个性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求学热情,大爱于心、诚实守信、文人相亲的道德个性也会影响学生的人性品质,严谨、勤奋、诚信的科研个性也将造就学生的科研个性,广博精深的知识个性会引得学生的尊敬敬爱,随之学生的个性会受到滋养和感染,使其个性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大学生个性的内涵及其特点

大学生个性,又对“个性”限定了一个对象:大学生。学生已经在多年的学习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而在大学这个环境和背景下,不再讲大学生的个性形成,而是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和和谐性构成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试总结各个关于大学生个性的论文发现,目前的大学生个性发展都主要偏向于其独特性、主体性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德育的发展也未有学者对大学生个性其他特点有所归纳,本文认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与新教师个性的特点对应,只是侧重点不同:1.道德个性。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个性的关键;2.学习个性。被动消极的学习个性在大学阶段会向自主学习阶段转变,因此积极主动的学习个性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之路;3.实践个性。与以往小学、初中、高中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生学习阶段加入了实践实习,甚至科研学习。由此形成的实践个性将能更好的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实践个性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途径;4.知识个性。大学阶段广泛的学习资料,多途径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必然导致不同的知识个性,因此不同学生的知识个性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十几年的学习期间,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学习个性。但是这种个性大部分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这两种环境下积累的经验和感受,个体的差异体现还不是特别明显。进入大学后,教育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此时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得初步形成的个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不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生理机能发育相对成熟,与同类的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智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学习力、观察力等相对较强,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为他人、为社会的倾向力就相对较弱。随着知识的积累,社会的实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认可,最后形成的辩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将会使得每个学生的道德个性的发展有所不同。

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会发现空余时间或者完全需要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不再是父母或者教师指导如何学习、如何活动。这时候就需要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大学学习个性,在原有的个性基础上更上一层。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与专业相关的课外资料的查询,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学生有自主意识,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才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除了课堂学习外,大学还增加了各种实习,如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课外各种比赛活动,辅助教师科研等,将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个性会得到发展。实践前的知识储备,实践过程中的求知好学,操作技巧等使得学生获得不同的实践个性。当面临就业或更高层次的升学时,这种实践个性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学习个性和实践个性的发展,会使得学生获得不同的知识个性。大学里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后,完全有能力、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图书馆书籍、数据库资源、互联网知识查询、在线教程学习等多元化、多角度的学习方式,竞赛、实习、科研等多方面的知识应用,都会使得学生的知识个性更上一层。

对大学生来讲,个性发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投入自己的热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抉择,激发自己的潜力,能够学以致用,达到自我发展。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化程度高等综合个性发展的个体。

三、高校新教师个性和大学生个性之间的同异

(一)个性之间的冲突

不同个性的主体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必然会产生冲突,尤其是对于教师与学生。而对于高校背景下的两大主体,其冲突从下述方面分析:

从教育学视角分析,师生冲突源于教育手段的失效,主要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之间的冲突。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如果新教师还是按照奖惩、监督、布置作业、考试单纯的手段来控制和支配学生,那么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上课的情绪,随之使得新教师上课热情逐渐减少,进而循环恶化两者的关系,冲突加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源于双方心理需求的差异。大学教师在教学上的心理压力不像初中、高中的升学压力那么大,其主要的压力集中体现在科研上;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主要是升学压力,已有统计大学生的心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对未来职业的迷茫、对恋爱的懵懂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安。这一冲突倾向最终是否变成事实,取决于主体对对方心理的理解及认可。另外社会报道的很多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负面关系都源于各自的道德个性。学生没有对教师、学校、社会形成一定的道德理念,教师没有坚守自己的道德个性,进而引起双方矛盾冲突。

从文化角度看,师生冲突是由于师生之间的文化矛盾引起的,即学生的知识个性与教师的知识个性之间的冲突。大学生和教师各自有一套不同的文化价值,当他们不同的文化价值在交往过程中发生摩擦和矛盾时,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必然产生冲突。

(二)个性之间的和谐

两种个性之间的和谐相处取决于双方的谅解和尊重。

教师的角色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刚入职的新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新的职位,在很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道德个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尝试逐渐塑造适合学生的教学个性,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个性和严谨的科研个性引领、引导学生,使得学生从学术、人格上面尊敬自己的教师。另一方面,多年的学生生涯,本身就已有自己的个性,在某一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因此也有学生个性的继续发展,使得与大学生们没有大太的代沟,成长背景相仿,共同语言较多,甚至在科研方面学生都能帮助教师,如此使得学生的实践个性辅助教师的科研个性,另外也增强了学生的知识个性和学习个性,互相帮助提高自己的个性,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

四、协调两种个性之间矛盾的策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存在两个生命主体:教师和学生。两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博弈的主体,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博弈双方根据各自的策略获得不同的收益。而解决两者主体的矛盾,就是需要获得最佳的策略,使两者都获得最佳的利益。策略的制订,除了教师和学生各自努力制订外,还需要学校、院系提供合适的场所、资料等帮助,使两者的矛盾逐渐转为和谐。

从下面几方面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更加和谐。

(一)营造积极正面的学校文化

这一方面主要归结于学校领导文化的影响。学校领导是学校的首领,其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凝聚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开明的学校领导,必然营造积极正面的学校文化释放教师的教学个性,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世界各国纷纷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课堂、课程、教师与教学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在课程改革中获得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制订教学课程,一般都是学校领导负责传达上级课程指令,安排教师教学,执行课程计划,制订教学方案,缺少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淡化了切磋和融合。因此,学校领导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和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支持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实现两种个性的发展。

(二)塑造开放和谐的群体文化

群体文化是指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学文化。在大学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中,无外乎就两个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大学教师,除了上课和科研两种本职工作外,除了自己单独的系所群体外,还需要扩展更大、更广泛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群体文化具有保守的价值取向,进而使得教师更容易产生接受心向,而非创发性性格特征。但是面对接受多元信息更广泛的学生,科研方向多元的现状,如果能自然合作,在专业生活中自发生成和发展起来一种相互开放、信赖和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建立起这种群体文化,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与教师双向互动发展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群体,目前一种说法是大学生群体亚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文化心态。通过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涂鸦文化、流行文化在学生之间迅速传播,短时间内便被学生接受、模仿、学习。这种群体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那么在建立积极向上,正确引导学生的群体文化时,需要学校教师大力宣传校园主流文化,合理引导学生的亚群体文化,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使得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上、价值观上向正确方向上发展。

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师的文化水平,学生的追求和教师的追求的差异导致目前两者群体文化的建立关联性不是很紧密,然而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个性的矛盾甚至对立。因此还需要建立师生群体文化,这主要依赖于师生共同生活。师生共同生活既有日常的教学、学习内容,也有一般生命意义上的内容。一方面,可以采用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将课题内讨论、互动与课堂外沟通、解惑相结合,将教与学上的“教学相长”和师与生的“友谊情长”相结合,实现主体双方互相理解。另一方面,发挥文化熏陶的促进作用。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在各自提高文化水平的进程中,在这个流动开放的师生共同体中,两者身心共进,教学过程更显卓越。让新教师更能细致地观察大学生自身的群体文化,为后续教师个性的生成奠定了新的基础背景,也能更加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构建师生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近二三十年,伴随著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人口的全球化流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在教学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在于它大大促进了这种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过渡。

目前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为多样、开放、丰富、便捷,学生可以从全球学习共同体中获得曾有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更全面,水平层次也更高。相对应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方式和层次也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逐渐消除两者的矛盾。学习微课的制作技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以学生的角度制作微课;合理选择合适的章节,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布置学生自行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进行知识的互相学习,答疑解惑等;多学习慕课等多种在线课程,和学生一起观察其他优秀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理解,甚至和学生一起学习一门没有学习过的课程,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了解,互相帮助。

参考文献:

[1]姚志峰.高校教师个性含义、意义及实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

[2]王全英.浅析大学教师应有的知识个性[J].教育广角,2011(2).

[3]康巍巍.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15).

[4]罗洪奔,许秋芝.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

[5]李庆丰.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