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昆提连《教育的艺术》之教师的任务有感(二)

2017-05-30林芝李欣月刘河岐黄小阳

大东方 2017年2期
关键词:感悟学校教育

林芝 李欣月 刘河岐 黄小阳

摘 要:私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争论不是教学的今天才有的,在昆提连老师的年代就已经对这两者有了很深刻的剖析,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昆提连老师有关两者优劣势分析的感悟。

关键词:私人教育;学校教育;优劣势探析;感悟

目前很多父母都在对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进行批判抨击,有的觉得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天性,在批量化的生产社会人;有的人觉得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一贯填鸭式的讲授让孩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其实在昆提连教授的思想里,已经开始在思考对于孩子来说在家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还是让他到大学校那儿去接受正规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在昆提连教授所在的年代,很多社会名望和有力人士都不太倾向于正规教育。除去某些人对私人教育的特殊偏好以外,总结起来对私人教学的青睐无非有两个原因。其一认为“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的原则能使教师的时间安排更加充裕,不会产生由于多个学生平分学生一个教师导致精力不足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在大环境学习不利于道德良好的建立,这些学者认为私人教学可以减少由于大环境对道德损害而导致的许多容易犯错误的人。

我们在讨论私人教学和大众教学时容易忽视的是作为教育者自身的感受。是希望自己的得意门生是“一枝独秀”,还是希望自己的得意门生“桃李天下”,经过询问和调查不难发现,作为教育者而言“桃李满天下”的选择是对大众公立教育的鼎力支持。因为绝大部分教育者都以拥有更多的学生为荣,因为优秀杰出的他们值得拥有如此多的受众。对一些私人教学的教育者而言,有可能并不能胜任私人教学中多他们所提出的诸多要求,由于本身资质的平凡可能根本起不到教育者的作用,反而充其量起到“书童”的作用。

为了不让学生道德品质受到坏的影响而一味将其禁锢在狭隘的空间中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成功的人而言,首先应该是不惧怕社会的,不惧怕公众环境的。所以从一开始适应公众环境对他们而言益大于弊。而私人教育那股如隐士遁客般的生活,如果缺乏市场能引起心灵启发的刺激时,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愈发地沉闷下去。就好像被丢弃在不起眼暗角的东西一般,时间一久就会失去本身应该有的光彩,整个心灵都会被一层发霉的东西给腐蚀吞没,最后只能导致两种情况,一种完全自弃,另一种满腔傲气,空有一腔自负情绪。后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比较,缺乏参照群体,如此一来衡量自身的得失与进步难免绕不出自恃清高的局面。

在私人教育中,除了缺乏参照群体以外,缺乏的还是共同钻研与进步的伙伴。友谊在人与人相处之间能激发的正向能量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容忽视的东西。在友人的陪伴下共同学习与钻研能产生很多合聚的力量,也能在相互的提点与提携之下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加入远离了群体,一味采用私人教学,学生交流的天性会被扼杀,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找不到“共鸣”和“合作”的理由。

在私人教育中,确实可以独享教师的教学资源,但是却忽视了在私人教学中这种独享也封闭了学生的其它学习路径。在学校里,除了得到老师的传授以外,还能在教师以外的别人身上学到有利于自身的东西,比如:在被人身上会看到很多不同理由的赞美和不同原因的批评,这些被赞美的优点和被指正的错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导向,引导他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为一个人实际上不能犯下所有孩子们的错误,也得不到所有的领悟。这些对优点的赞美之声能激发学生内心对胜利和赞美的渴望,那些对错误的批评之声也能激发学生们对耻辱的思考,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很大裨益的。

可能某些学者又会有其他的想法,例如赞美所激发的争胜之心和超越他人所感受到的光荣之感可能会引发一种野心。不可否认野心本身确实不好,但是同样不能否认野心常常也是美德之母,所以当野心对于学习而言时,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鼓动力量的。所以榜样的作用我们不难理解了,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最初想要模仿的对象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定要看这个对象是否真的值得被模仿,因为一旦确立了模范之心,孩子会想法设法的去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并且可能为自己定上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超越想要被模仿之人。在私人教育中,孩子们的心智有可能还不足以区分什么是可以模仿的,什么是不可以模仿的,单凭小小的他们来区分这些未免有些为难了他们,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可能会出现许多不适宜的情况。但是在公众教育之中,在人们的赞美和批评中,孩子们的心中出现一杆秤,这杆秤就是他们心里的评判标准,帮助他们区分哪些值得学习,哪些理当丢弃。

除此以外,就我自身作为教育者而言的感触,当有一大群非常忠实的受众时,我能传授的课本的东西和超越课本的东西会更多,因为众多的听众激发了我本身潜在的智慧和能力,而只有一個受众时,老师真正能被激发的潜力可能远远不急一群受众的情况。所以私人教育不能作为公众教育的替代品,而是应该作为公众教育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等,曹晚红译,《教育的艺术》[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林芝(1985年4月),女,籍贯:四川彭州,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李欣月(1998年3月)女,籍贯:四川资阳,就读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护理学,学生管理。

刘河岐(1998年7月)女,籍贯:四川内江,就读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护理学,学生管理。

黄小阳(1998年3月)女,籍贯:四川内江,就读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护理学,学生管理。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感悟学校教育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研究型”模式的反思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