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于成龙罢考案”谈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弊

2017-05-30张宇博

大东方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

摘 要: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它从诞生之刻起,就利弊并存,让人爱恨交加。本文以电视剧《于成龙》中“于成龙罢考案”为突破口探究封建科举制的利与弊。

关键词:于成龙宫罢考案;科举制度;利;弊

一、“于成龙罢考案”真实历史再现

电视剧《于成龙》中描述了于成龙人生第一次参加科举选拔,但是由于考官公开买卖试题,他愤然罢考。当然,电视剧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存在肆意夸大的迹象。其实,历史上于成龙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是在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并没有做出检举揭发甚至罢考的举动。只不过是在考试试卷上痛陈时弊。正是由于于成龙的仗义执言,他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所认可,勉強以副帮贡生入世。于成龙在清代参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实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可惜这次科举应试他落榜了。此后于成龙在科举道路上实际上一直不如意,甚至归于失败。后来于成龙是以国子监贡生身份出仕罗成县。纵观清代二百余年,科举制度发展到巅峰。与其他选官方式相比,科举制度毕竟为清代贫寒学子提供了公平进入官场的机会。但是,过于苛刻的“八股取士”方式钳制了人的思维,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从本质上也不利于选拔真正德才兼备的封建官员。

二、“于成龙罢考案”看封建科举制度的利

封建科举制度最初诞生于隋炀帝时期。在此之前,官员产生方式经过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不同时期。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方式相比,相对更加公平合理。汉代盛行察举制,地方设立专门负责察举的官员。这些官员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自己管理属地的人才进行甄别、筛选和举荐。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存在先天的短板。察举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负责察举的各位举荐官们。他们如果自身清廉公正,并具有较高的察举素养,那么就可以为政府举荐真正有用的人才,如汉代的名臣朱买臣就是通过地方官员举荐入仕。但是,如果负责察举的官员自身素养不高,甚至营私舞弊,就会给政府人才选拔带来很大麻烦。九品中正制人为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表面看来很美好,但是最终成为上品人才的还是那些家世显赫的门阀子弟,寒门之人即便是有才也多归于下品。因此,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官员选举制的各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让一些寒门子弟也可以借助这一渠道入仕当官。“于成龙罢考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出身贫寒的普通学子能够坐在朝廷举办的科举场地,不分社会地位高低,只看是否具备应考水平和资质。因此,封建科举制给出身社会底层的“于成龙们”提供了非常难得公平竞争机会。但从科举制本身看,他之所以诞生之后一千多年为我国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因为这一官员选拔方式的确为统治者选拔官员,巩固自身统治地位提供了有效途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封建时代我国各朝政府共计选拔十万名以上的进士。这十万名进士或许也存在“滥竽充数”之人,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员真才实学之人。他们的存在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官员队伍体系,对稳定发展社会、巩固统治阶级统治方面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通过科举制的一些佼佼者,如唐代的杜甫、北宋的范仲淹、明代的张居正、清代的刘墉等人成为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因此,封建社会科举制不管是从维护底层人民利益,还是从巩固统治阶级统治地位,亦或是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于成龙罢考案”看封建科举制度的弊

科举制在诞生尽管具备很多优势,但是其在诞生初期就具备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封建科举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八股取士”的方式其实已经背离了科举制的初衷。从“于成龙罢考案”(尽管这是一个历史演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举制发展到后期的弊端。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科举制日益苛刻的选拔方式制约了人才思维的自由发挥。各朝各代几乎都以《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考察的主要依据。尽管有时也会设立“时文考察”等方式,但是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方式简直是对人才思想的钳制。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很多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不利于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次,科举制的盛行,导致封建社会文化生态一度遭到破坏。隋唐时期,科举制刚成型,当时的文人除了苦读科举应试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唐代诗歌是公认的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辉煌时期。如果唐代就出现后来的“八股取士”,相信不会出现如此众多流传后世的经典诗词。宋代科举制日益严格,应考举子们思想已经开始受到一定制约,尽管这一时期宋词的出现也辉煌一时。明清时代,科举制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生态已经逐渐偏离原有自由浪漫发展轨道。尽管有四大名著这样的小说流传后世,但是总体生态文化发展态势已经受到很大负面影响。再次,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其优势逐渐丧失殆尽。面对西方科技文明的入侵,科举制选拔的官员显然不能有效应对。这一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的障碍。因此,科举制从诞生之初就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无遗。“于成龙罢考案”就是封建科举制在发展后期弊端的一次集中表现。

四、结论

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处于非常超然的地位。它在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员方面提供了巨大帮助,也为底层社会人员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发展机遇。但是,科举制本身也存在极大局限。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科举制甚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标志。

参考文献

[1]古代科举制度史话[J].谢华章. 炎黄纵横.2006(04)

[2]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J].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3]清初吏治清明探析——以廉吏于成龙为例[J].王晋玲,李峰. 苏州大学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张宇博(1995-),男,河北省承德市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本科生。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宋代书院对举业与德业的调和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生死两茫茫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