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制度供给研究
2017-05-30李国昌
李国昌
摘要:制度是信仰不可或缺的构成,一定意义上就是信仰本身。信仰为完善制度和落实制度提供最大动力,制度又为信仰筑起铜墙铁壁、钢筋铁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确立了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使党员干部信仰的制度构架更加坚实。
关键词:十八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制度构架
一、信仰不能没有制度供给
信仰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行为、生活方式中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须臾不可分,一定的行为必然为一定的思想所引导。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有区别于其他信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果其行为和生活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特质不符则可判断为非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信仰相应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自发产生的吗?非,与信仰相应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由其制度构架起来、塑造出来的,这些制度本身是信仰不可或缺的构成,一定意义上就是信仰本身。制度如伞骨、脊梁,没有伞骨,无法撑起信仰之伞,没有脊梁,无法挺起信仰之躯。同时,制度也是“防火墙”“金钟罩”,使信仰能抗“击打”和各种病毒。制度的内外作用构成信仰的“金刚不坏身”。抽去信仰的制度(如四梁八柱),信仰也必然随之坍塌。宗教信仰都有自己的戒律,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无一例外,这些戒律实质上就是铸就其信仰的行为,而且信仰层次越高所受戒律越多。如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按照《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这些戒律对成就其信仰具有本质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戒律就没有信仰。戒律就是信仰制度的核心构成。对于具体的信仰来说,除了戒律外,还有仪式、活动、生活等方方面面规定和要求,包括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都可能有特别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选择一种信仰也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就可能是由这些以戒律为核心的制度构架起来的。何为制度,这里取较为宽泛的界定,就是这些戒律、仪式、活动、规定、传统等约定俗成的做法、风格,是做法和风格的固化,为信仰者所遵循。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要一直执行下去,是某种活动得以展开的机制、支撑,建章立制,使之具有合法性,并要常态化,且必须实行。制度中最具强制性的是法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必然要有制度来框定,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党章党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此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又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这些党内法规既规定了党员个人,也规定了党组织。党是个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载体、主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这些党规、制度,党员及党则无以立。内化这些党规、制度正是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更需要制度供给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价值是为人民服务,信仰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完全超越“小我”的现世价值。所有宗教信仰皆有终极关怀,即人死后得以进人“天国”,这对信徒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信徒会谨言慎行、积善行德、循信仰启示、依信仰戒律和制度规定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没有这类设定,而且作为科学,完全否定了“天国”的存在,称之为虚幻的花朵。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信“后世”“来世”,而是用功于“现世”,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造福于民。“天国”是宗教信仰对信徒的允诺,这对信徒个人是个巨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没有这一“利益”,而且要求信者在现世也不谋求私利,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世俗的“得”而是世俗的“失”,从这个角度看,相比较其他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这种“原动力”,更难践行,更需要制度构架,来规范约束信者的言行。
除此之外,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还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国际环境的挑战。苏东剧变,尤其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整体消失,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由此跌人低谷,当今世界仅存5个社会主义国家,从个体到整体还相对“势单力薄”。与社会主义国家相对分立相比,资本主义国家广泛联合,欧盟、欧美、英美、美日韩、北约等,他们的关系不仅相对稳固而且还在谋求扩张,如北约东扩、美国重返亚太等。二者平面、“非对称”比照,难免产生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表象,从而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秉持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挑战。敌对势力想方设法演变我们,如通过堕落的生活方式诱使,诱使我们堕落。陷溺于耳目感官之欲,为欲望所主,沦为欲望的奴隶,是超越的“反题”。信仰是人的终极性超越,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是如此,与堕落水火不容。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民主、人权、市场是他们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是向全世界推广其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则是把促进人权作为手段,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对象施加压力,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国家利益”。经济军事胁迫,如近期美日欧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否定、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白宫、国防部、情报界、新闻署、国际开发署等)、国会、民间组织、媒体、宗教团体等。“反共已将成为美国媒体界的一种宗教,大多数人对这一宗教已經是完全内化”。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战略还表现在培植、勾结国内反动分子,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在我国鼓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私有化等一些人,大体上也是他们“一伙”。在以网络为主的各类媒体上也总能见到这一伙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攻击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自蘇东剧变后,国外反华势力更集中力量对付我们,敌特就在身边,党员干部必须慎终如始,慎独、慎初、慎微。
三是多元化思潮挑战。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发布:2015年十大思潮评选结果显示,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位居前五。这是新自由主义连续3年位居前三,而且2013、2014年都是位居首位。历史虚无主义,在2013年调查中同样位居第二,2014年则位居第七。新左派,2013年位居第八,2014年位居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否认历史的整体性、规律性,否定主流、本质,推崇支流、个别现象、局部问题,碎片化历史,通过这种碎片化故意来搅浑、抹黑乃至反转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些新自由主义者以此为口实大肆鼓噪,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国企私有化等。他们选择性遗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面。新左派貌似代表最底层人民的声音,究其实质也可以说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立论缺乏历史根据,脱离我国国情,并夹杂很多情绪成分,对我国实践已证明的大政方针持否定态度。这些思潮归结起来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势必会干扰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是社会矛盾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是发展中也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意义上遮盖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价值取向功利化问题、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四风”和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孤立静止片面地看这诸多问题,再加上一些国内外反动势力刻意渲染,难免会得出消极结论,进而否定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根基。
五是不良政治生态挑战。一定的信仰环境是信仰生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不良政治生态主要表现在:个别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疏于学习、“四风”盛行、腐败滋生。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原因是权力监管松散软。权力的运行过程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这就为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誘惑无疑又被加倍地放大。一定意义上说,权力在直接左右着一定的利益。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往往成为各路商家围猎的对象。而权力自身也能够给掌权者带来普通人所难以享有的地位、荣誉和利益,所以权力本身也很容易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这样的动机更是明显。因而权力对掌权者具有强烈的诱惑性和腐蚀性。权力的行使只有在其遇到界限时才会停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党员领导干部握有权力,依权力本性,没有限制就必然造成权力滥用。权力中原始欲望的力量,权力越大便越有更多“机会”被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置于“外邪”入侵的风险也就越大。用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直接对峙权力的本能性倾向极其危险。恩格斯指出:“而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坏极容易。一旦兽性得逞,就将功亏一篑。另外,敌对势力也在想方设法渗透。因此,权力监管缺失,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旁落在所难免。
六是市场经济消极社会意识挑战。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几乎每个人都被市场经济裹挟其中,衣食住行用、日常生活资料已全面市场化。“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产生了一些消极社会意识,包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等,这里暂不论它的积极社会意识。置身市场环境,人对金钱必然有依赖,金钱的“万能性”和没有金钱的“困窘性”共同作用催生了市民社会的“金钱拜物教”现象。这种没有金钱的“困窘性”又会使人对金钱的依赖更加依赖。“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同时,金钱的“万能性”也使金钱可资依赖。这就激发了“信仰”金钱的心理机制,金钱成了世俗的“上帝”。市场经济将一切都明码标价,就连人也有了“身价”,金钱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价值。价值都被经济化、金钱化,没有经济价值便被视为无价值。非经济性价值,爱国、奉献的价值被虚无,这就是价值虚无主义的发生。党员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他们的信仰难免要受腐蚀。事实上,绝大多数腐败分子都有明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征,皆是“三观”出了问题。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以上六大挑战实际上是逐层加深的,其中不良政治生态和市场经济消极社会意识的影响尤其显著。如何才能战胜这些挑战,最根本的还是要健全制度,形成制度的铜墙铁壁、钢筋铁骨,构架起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纪国法是制度中的钢筋,是通电的高压线,对党员干部是刚性约束,也是强大支撑。党员干部出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缺陷所致,如有腐败分子直言,一段时间党对领导干部的监管如同牛栏关猫,形同虚设。有些制度是存在,但也未执行,成了断电的高压线。所以,制度必须形成闭环,不能有脱节、跑冒滴漏情况。怀有信仰者会自觉执行制度,为完善制度和落实制度提供最大动力,因为这样去做富有神圣感,这是为党为人民工作的神圣事业。在这个意义上,党的法规制度建设又必然会日趋完备。而法规制度越是完备,信仰则越有保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信仰和制度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含有。如果权力被制度、党内法规规定为唯一方向——为人民服务,政治生态必然风清气正,各色利益群体也就没有了围猎权力的动力。因为健全的制度使其完全无法围猎、无处下手。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带动民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也会反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党员干部信仰的制度供给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确立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使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制度构架更加坚实。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的这两个重要文件,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的重要文件和党内法规中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系统化,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构架本身就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的过程。《准则》细列了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主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实际上正是党员干部信仰所面临的挑战。《准则》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十二个方面对党内政治生活做了构架,这里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有的本身就是制度,制度中又包含具体制度,与其他方面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就要求党内政治生活开展都要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此,而不能有任何与此相悖的安排,事实上其他十一个方面也都是服务于此的。
《准则》强调,“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神圣性是信仰的本质特性,所有这些歪曲、丑化、否定党的相关言论会瓦解党的信仰的神圣性,而信仰一旦失去这种神圣性实际上也就不再是信仰。所以《准则》强调,“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等政治不合格的坚决不用,已在领导岗位的要坚决调整,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这就为政治生态清明注入强大动力,使党在选人用人方面正向淘汰蔚然成风,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长有了合适的土壤。客观地说,各种错误思潮正是以互联网为最大载体进行散布,所以,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態上的主导权,对歪理邪说一方面要依法治理,另一方面要深刻批判,使广大党员干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险恶用心。
《条例》从“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党委(党组)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这五个方面构架了党内监督制度,同样每一方面还有具体的制度,该制度包括了党的顶层至基层,以及监督者自身,首尾相接,构成监督制度的闭环。这是党有史以来在制度层面明确将监督要求提至党的顶层,无一例外,上下一以贯之。营造清明政治生态,首要责任人即是党委(党組)和党委书记。一段时间以来,管党治党忽略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又有缺位,致使一些地方“四风”腐败问题严重。现在《条例》已将各方面责任做了清楚界划,有权必担责,失责要追究。“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再健全的制度没有执行也是一纸空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无死角,监督者同样被监督,全方位、全覆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以及纠错、整改不力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规定处理。”只要有问题就不怕发现不了,一旦发现问题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分别处理。“党组织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做到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整改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党组织,必要时可以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通报,并向社会公开。”“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以及巡视等移交的违纪问题线索,应当及时处理,并在3个月内反馈办理情况。”当前巡视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一大利器,加上制度性“回头看”,效果显著。制度设计科学,安排了保证执行环节。因此,该制度必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准则》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是党的高层领导,示范效应必然越是磅礴。与此密切关联,更具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是此次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就立起了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坚实支柱,是一重大制度构架,使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实至名归。从信仰的角度看,这等于在全党升起了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太阳,其光芒普照党员干部。宗教信仰得以绵延,总有一系列信仰偶像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就是当前全党的信仰偶像,必定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现实中“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危害极大,对党员干部信仰的破坏是颠覆性的,确立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也是根绝其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立改废并举,党中央陆续订立或修订了近6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行党内法规总数的三分之一,包括党章1部、准则2部、条例10部、规则6部、规定21部、办法9部、细则8部,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这里“八项规定”充当了开路先锋,“手起刀落”,一扫“四风”积弊。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并决定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等。现在制度构架的效果日渐显现,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打铁还要自身硬,抓铁有痕,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和实施深得党心、军心、民心。实践证明,正是这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构架使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明顯又上了一个高地。
责任编辑: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