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生成机制与生产逻辑
2017-05-30杨晶
杨晶
摘要:网络政治文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以网络信息传授为核心而形成的用户对政治生活方式的总体性反思,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与政治现象密切相关的各类精神现象的总和。政治认知一政治评价一政治态度一政治文化四个环节构成了网络政治文化的生成机制。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文化共同反映了虚拟网络技术对人的主观实践能力的影响,并在实践推进大众政治的兴起。
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生成机制;逻辑
政治文化是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于政治系统与政治生活的观念、看法和价值取向,它以相对稳定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社会共同体的特殊性和历史性,并反过来成为影响人们政治生活的强大力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开始担忧,政治文化的形成脱离具体实践,相关的观念与价值观产生于虚拟、运作于虚拟,并且不断深入地影响着现实政治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厘清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生成机制与生产逻辑,正确理解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文化的关系,正确看待互联网时代的政治生活方式。
一、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
网络政治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饱受争论。关于其内涵在学界大致存在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网络政治文化的根源是现实的政治文化,是现实政治文化的在线化反映。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政治文化的影响。网络政治文化是一种居于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的政治亚文化。网络时代,政治文化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进行传播。在这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和社会特性,使其原本的内涵发生了重构,与现实政治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学者特里·N·克拉克认为,“随着社会领域的变化,政治文化也在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新政治文化。”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虽然带来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互联网技术在文化领域具有非凡的革命意义,这一技术革命也波及政治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现实的政治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可说:“传播技术发展过程中更为持久的迷思之一是,它将使人们更加接近权力,从而改变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在逐渐透明化的互联网生存空间里,政治文化的诠释和传播获得了生机,民众可以比以往更加清晰地考察和评估一种政治文化中的政治实践与政治理论的一致性程度,从而为自己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判断提供基础,这也为某阶级政治文化的更新提供了民意基础和实际动力。
第二种解释认为,网络政治文化是现实政治文化的在线延伸,是深刻嵌入互联网并且按照互联网思维和逻辑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观点认为,网络政治文化是指网民在长期的网络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心理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民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式,对政治和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政治价值传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改变了政治形态在先,新的网络政治形态在网络空间、网络社会的虚拟关系中生长出新的文化内容。在网络传播政治文化过程中,政治文化是以信息的方式即质、能、波动的形式在网络媒介中传播的。网络技术对于网络政治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推进了民主的普及和发展。“信息传播是现代民主体系的一个关键。从技术角度看,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书籍等出现,现代民主往往难以有效运转”。工业革命促进了信息传播革命,催生了代议制民主,而网络技术革命是否会推进直接民主时代的到来,这是令很多网民神往的话题。
第三种解释认为,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文化的发展样态,是网络文化中的政治性内容。这类解释以匡文波为代表。“网络文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大战略构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网络文化”写人中央文献之中。国家领导机构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是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出发的。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其广泛运用必然会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对于新的关系的规范和协调形成了新的制度。学界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往往侧重于价值观的角度,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与新形态,是网络技术通过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生产出新的文化形态。
从网络文化的产生根源上看,其存在两种形态。第一种是人们在赛博空间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第二种是现实文化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化,它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实现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二种网络传播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它也构成了网络传播文化中的政治性内容。在网络传播中,网民获得了政治民主的技术可能性,但是网民依然要担负起虚拟空间的公民责任。在现实世界中,物质实践和社会存在是决定政治文化的基石。在虚拟空间中,网络政治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则是网络技术。网络政治文化同现实政治文化一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文化,它的基本功能是控制网络技术的人文性,确保网络技术与物质实践之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明确虚拟空间中的权利和义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技术发展,净化网络空间,这是所有具体的网络世俗文化与网络交往文化的前提基础,同样也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要义与基本内容。
实质上,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现实政治和网络技术在互联网思维与现实思维相互融合的群体映射。因此,网络政治文化即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以网络信息传受为核心而形成的用户对政治生活方式的总体性反思,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与政治现象密切相关的各类精神现象的总和。
二、网络政治文化的生成机制
网络政治新闻、网络政治意见与网络政治舆论等是网络政治文化生成的三大主要信息来源。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特性使得网络新闻超出了“新近发生事实记录”的本来含义,演变成为一种广泛的信息形式;网络新闻的可视化加工也改变了新闻的表达形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直观和生动,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有助于受众的信息整合,增强受众对于事件的整体理解能力。尤其政治新闻,其价值和意义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历史属性,甚至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与壁垒。面对不熟悉的政治信息,受众有可能望而卻步。结构化的信息有助于受众全面理解报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能够轻松地切人政治事件的某个具体环节并加以关注。网络政治意见反映了网民所持有的政治文化属性,是现实中已经形成的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再现与强化。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特性也会改变原有的政治文化,形成新的网络政治文化。网民就某个政治新闻发表评论和意见时,或者会形成共鸣并强化已有的政治意见,或者会被其他成员发表的政治意见同化而重塑自己的政治观点。当强烈的政治意见在网络空间中被汇集在一起时,就构成了网络政治舆论。网络政治舆论的强大力量,推进现实世界的政治文化在赛博空间中不断地被重新编码和解码,形成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政治舆论的主体是网民,网民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具有附属性而不具有专属性。他们作为现实的人,在现实世界的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接受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特定的政治認知、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情感。
在网络空间中,政治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会产生积极的政治文化或消极的政治文化。原因就在于包括网络政治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主体对于政治信息的加工、裁剪与诠释。这类行为统称为信息的“选择”。选择行为的产生,源于主體的立场。有学者将网络主体的立场归结于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自我异化。这只是指出了一半的原因,忽视了人不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空间中的。有部分主体是头脑清醒、带着现实目的、利用网络媒介将自身诉求传播出去的,或者在网络中寻找相近的政治评论,获取政治心理上的支援。因此,网络主体的立场来自于主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群体分化和分层状况,或是虚拟社会的身份与使命。
网络政治文化生成主要经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网络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阶段。在这个环节中,网民主要是理解“什么是政治”的问题。从内容上,分为“应然”(关于理想性政治的知识)和“实然”(关于实际生活中政治状况)两大部分。具体地来说,网民在现实中全面了解和熟悉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策制定与执行程序方面形成基本的政治认知。
第二个环节是网络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阶段。在这个环节中,网民主要是形成“政治如何”的判断。网民根据社会公约、行为准则、法律法规、道德习俗及利益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对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作出是否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以及伦理标准的价值判断。政治评价活动受到既定的政治立场影响,与此同时,也受到主体认知能力的制约。
第三个环节是网络政治文化的政治态度阶段。在这个环节中,网民主要是确定“政治何为”的取向。政治评价完成之后,主体对于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的反应表明了他的态度。多次政治评价才有可能形成一次政治态度,每一次政治态度的形成都会成为下一次政治评价的前提性标准。在网络空间中,由于信息量庞大以及刺激性信息的不确定,政治态度的稳定性下降、多变性猛增。
第四个环节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阶段。在这个环节中,网民基本形成了政治技能和能力所需的行动方式。由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和政治态度的综合发酵,取向模式和思维定式逐渐形成,网民个体意义上的次级政治文化得以形成。政治评价与政治态度两个环节之间要经历多次循环积淀才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心理,再加上现实世界的政治文化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强化,最后形成政治文化。
网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自组织。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直接决定了政治事件发布和讨论的开放性,网民的政治评价和政治态度可能会形成多层次、多水平而又相互竞争的整体行为。网民在网络上的整体行为与现实社会之间出现频繁互动趋势,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网络。具体图示如下:
三、共同的生产逻辑
现实政治文化,还是网络政治文化?二者之间关系并非简单的包含与非包含关系,它既是交集关系,又是并集关系。网络政治文化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政治文化,但是它的问题域是同一的。
第一,现实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文化在形成时反映了虚拟网络技术对人的主观实践能力的影响
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是网络空间中的首要关系。网络技术的虚拟特性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主观能动性和政治实践能力的认识,从而引起了政治文化心理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作用于人的现实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
“虚拟”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以感性活动获得对感性对象的认识与改造。“虚拟”并不意味着就是“虚空”,相反,虚拟是以新的物质方式反映人的本质力量,它的突破性意义在于,新的物质方式有助于人的本质力量对当下所处环境实现超越。所以,虚拟反映的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在互联网中,人的感性活动以数字化的特殊方式得以表现,以超越性的尺度来完成物质生产活动。
虚拟网络技术实现了政治身份“缺场”的同时,也彰显了政治意义本身。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传播具有“可匿名性”。人们隐去了自己的政治身份,可以自由而任意地表达政治立场和政治价值观,与此同时,各种政治文化也在虚拟空间中得到平等、自由地传播。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中自由传播的反面是,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挑战有助于政治意义的彰显,政治文化的主流地位在传统媒介中是依靠宣传和灌输得以确立的,这也是传统媒体的单向性决定的。在网络空间里,主流政治文化面对多种政治文化的挑战,主动显示出自身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以其真正的彻底性说服人。
第二,现实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文化在形成后对现实政治的影响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方式总是受制于时空。在网络空间中,社会时间弹性化、即时化和可逆化,生存空间具有虚拟性、流动性、隐蔽性、去中心化和共享性。虚拟技术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人们的社会关系从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解脱出来,在一种“超时空”交往中,形成了对“类存在”的一种“类意识”。网络虚拟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政治参与的成本和风险,这就使在现实生活中政治资源匮乏的群体具备了参与的可能性。人们的公民意识和自主意识也在互联网中得到激发,政治参与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政治文化对于现实政治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
然而,虚拟技术营造的“类意识”毕竟是经验层面的,脱离了具体现实时空的民主一旦“虚无化”,不免陷入了“理想化”,这对于现实政治的影响则是负面的。网络传播技术实现了传播的即时交互特性,人们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生存活动嵌入由符号和信息编织而成的虚拟空间之中。由于互联网中信息的收集、选择和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参与性,人们的“宅”生活也得到拓展。人们不会因为“宅”而逃避自由、陷入孤独,反而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更加平等地拥抱自由、享受交流。虚拟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具有很强的仿真性,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虚拟技术所构建的沉浸式体验生活,让人们在虚拟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是脱离具体时空和现实生产力的理想化产物。人们越是得意于这种虚拟政治文化,就越脱离现实的政治文化,人们与理想主义的政治文化就拥抱地越紧,就与现实主义的政治文化排斥地越紧。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政治文化解放了人的头脑,却抛开了人的本质。人类在解放本质力量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世界的解放,但是精神世界的解放尺度和速度快过人的现实力量的解放时,人类思想的自我批判意识依旧具有存在意义。
第三,现实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文化在实践上推进大众政治的兴起
公众的政治行为选择具有稳定的政治目标,并且由政治环境所决定。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为大众政治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互联网作为人类的第四次传播革命,在本质上是一场实现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与传播权力大众化的革命。众所周知,传统政治生态是一个既定的、程序化的制度框架,其在预设的机制和制度的保护下运行核心权力。因此,信息和政治权力的垄断是其典型特征。虚拟技术颠覆了传统权力结构,因而也改变了传统封闭的传播权力结构,瓦解了政治文化传播的科层制,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从而整体上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政治的兴起对既有的“存量”政治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存量”政治面对公众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急剧变化,其惯性思维是依靠既定的政治资源优势去压制政治信息的传播、漠视事态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维稳”,这就使得“增量”政治的增长速度滞后于日益膨胀的政治文化及其相关政治诉求的变革,“存量”政治即会面临“合法性危机”。
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及其相关政治文化,成为政府所要应对的全新课题。原有的政治系统必须主动地通过自我改革去应对全新的透明化的网络虚拟政治生态环境。政府既要在具体管理实践上落实民主作风,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重视社会反馈,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同时政府也不能一味地迁就大众政治文化,毕竟其中饱含太多的理想主义等消极因素。政府必须强化主流政治文化的建设,制造网络传播权力结构与国家权力结构的平衡点,在维持政治系统稳定的前提下,稳步地推進政治发展、践行公民政治文化。
责任编辑: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