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

2017-05-30柏建华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柏建华

摘要: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宁夏中南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该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因此,以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回族文化为主题,开展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浓郁的回族特色村镇刻不容缓。

关键词: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生态资源

宁夏中南部地区一些现存的回族村镇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镇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体现了回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回族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一些回族特色村镇还面临着贫困问题突出、传统经济转型困难、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不够、村镇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正在消失等问题。因此,以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回族文化为主题,开展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浓郁的回族特色村镇,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回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精准扶贫目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和有利条件

(一)重大意义

1.有利于将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宁夏中南部地区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以三营、李旺、王团、同心等为代表的丝路古镇;有现存完好的同心清真大寺、隆德奠安古城、泾源余洋寺和马家寺等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百年老建筑;有传承传统泥塑、回族“花儿”、回族刺绣、回族剪纸、清真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族村镇;还有以将台堡、单家集、吊堡子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遗迹。其中泾源县泾河源镇和六盘山镇、隆德县城关镇杨店村等地区在2010年至2015年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评选中榜上有名。搞好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既展示了宁夏中南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可将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加快发展。

2.有利于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六盘山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对所在地区和周围广阔地域及下游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发,总体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通过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等措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为开展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和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搞好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既符合六盘山区作为国家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又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3.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回族主要聚集区,多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回汉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全国树立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宁夏经验”。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是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通过回族特色村镇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回汉民族之间的包容互动,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有利于促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按照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关于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意见制定的精准扶贫目标,要在2018年使占我区58.12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的中南部地区实现脱贫。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的建设,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将特色村镇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城镇化规模,有效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为农民进城享受城镇文明提供基础条件。解决这些人口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5.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近几年,宁夏中南部地区正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打造农村景观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平台,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平台。将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条件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整合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对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该地区的回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1.特色村镇得到保护

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主要沿河流、山脉走向分布,具有“成带、成片、成线”的天然整体性特点。将“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的宁夏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建筑风貌、山水生态、文化风俗、产业形态等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发展,易于产生较好的效果。经过多年保护和建设,宁夏中南部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回族特色村镇,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近年来,该地区以国家级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为基础,深入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突出丝绸古道、回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特点,着力打造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回族特色城镇旅游目的地,塑造大六盘品牌,增强了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回族特色村镇发展驶入快车道。1982年,宁夏六盘山旅游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以六盘山生态经济圈建设为核心,以建设稳固的西部生态屏障为目标,以“三河源”(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生态保护与开发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还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与市场机制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新机制,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使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从而为回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3.民族团结和谐

宁夏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近年来,宁夏中南部地区以回族特色村镇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每年的“一月两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文化活动、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宣讲活动,促进了回汉民族的交流互动.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氛围,涌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回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4.特色文化传承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地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曾在这里休养生息,整肃军队。1936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此山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美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更是名扬中外。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特色古镇建筑、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施项目的特色村镇大部分建立了民族文化活动队、秧歌队,修建了民族民俗文化墙和文化活动广场,还确定了一些民族文化传承人,定期开展民族民俗表演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的民族民俗活动有“花儿漫六盘”民族文化旅游节、“清凉六盘”旅游节和山花节等,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民族旅游的发展,更弘扬、保护和传承了回族传统民族文化。

5.支持政策叠加

近年来,财政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牵头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十二五”以来,国家民委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国家民委相关领导也多次深人宁夏,对我区回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建设做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自治区各级政府对回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建设高度重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宁夏中南部地区放在“两带两轴”总体布局的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中进行总体规划。这些利好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叠加效应。

二、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宁夏中南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正当其时。

(一)面临的新机遇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要紧紧抓住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的历史机遇,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把特色村镇的建设与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释放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潜力。

2.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带来的开放机遇

宁夏中南部地区要主动融人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借助“一带一路”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推进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中,发挥现有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充分挖掘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推进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工作,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和城乡布局结构,力争把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建设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样板。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脱贫目标带来的新机遇

宁夏中南部地区作为老、少、貧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落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收入偏低,消除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宁夏中南部地区在回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将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与精准扶贫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提高扶贫效能。

(二)面临的挑战

在紧紧抓住宁夏中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面临的挑战。

1.发展基础薄弱

受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的制约,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大多数发展基础差。一是对原有为数不多的古村镇保护不够,许多还遭到人为破坏,数量急剧下降;二是一些新建村镇规划起点低,不仅建筑质量较差,还缺乏可以识别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特色不鲜明;三是村镇建设与产业融合不够,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还使村镇建设因为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2.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低

截止2014年底,作为中南部地区主体区域的固原市,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为70.60%,比宁夏全区综合指数低7.9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指数仅为53.28%,是全区五市中唯一不足60%的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公共服务不足都是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发展的短板。

3.产业支撑力不强

宁夏中南部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能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到“十二五”末,固原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8:27.2:52,一产比重过高,二产比重过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以“雨养”农业为主,旱涝保收耕地僅占耕地总面积的8.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开发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转化率不足,主导产业不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商贸流通业基础薄弱。

三、进一步加大宁夏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

1.特色村镇选取标准要科学

按照近城、沿路、靠水,且能充分依托六盘山片区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等加快发展,相对民族特色突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地域相连、区域连片、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示范带动性较强的标准,对3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自治区规划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清水河城镇产业规划等相衔接、与“十三五”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进行重点打造和提升,形成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示范带。

2.构建互联共赢的空间布局

结合宁夏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因地制宜,推进符合地方特点的差别化城镇发展路径;特色乡镇加快产城互动,构建特色突出的回族村镇空间格局。

(二)保护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将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与国家和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小城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捆绑式投资、加快建设速度。

1.突出回族传统建筑特色

以宁夏中南部地区特色民居、特色集镇、宗教建筑、回族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旅游建筑、特色公共服务建筑等为主要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突出回族传统建筑特色,加强特色村镇的保护、改造和建设。

对同心清真大寺、单家集清真大寺、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办公旧址、彭阳古城等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借鉴文物保护的方法,在维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适当修缮加固和改造。对已形成一定特色的原州区黄铎堡镇毛家台子村回族民居和冶家村民族特色村寨、盐池县惠安堡镇、泾源县泾河源镇和六盘山镇、西吉沙沟拱白和西滩道堂等地要保护其特色建筑群落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外观风貌。

以泾河源镇、六盘山镇、惠安堡镇等回族特色村镇为重点,对没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集镇、特色公共服务及特色旅游景点建筑,在保持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通过“穿衣带帽”、微调等方式,结合不同区域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加入伊斯兰建筑的建筑形式、细部构造等元素,进行具有回族特色标志的改造工程。对保持原有外观风貌的民居,结合回族生活习俗,加强建筑内外部结构、生活设施的特色化、功能化和现代化改造,突出体现回族特色。

加强对新建民居、集镇、公共服务设施等建筑的规划引导。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对需要新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旅游景点等,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图纸,在外观和内饰上运用回族民众喜用的绿色、蓝色、金色等色彩、花草器具、拱形大门头、星月标志等元素凸显特色;内部空间格局和设施应适应回族洗浴、礼拜、待客等生活习俗,并融人现代生活元素,既体现民族特色,又提高居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切实改善中南部地区特色村镇的人居环境。

2.加强特色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特色村镇道路建设,重点解决村镇与干线道路的公路连接、村镇之间道路硬化及联通、打通断头路,构建联通区域,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加大特色村镇饮水安全建设力度,全面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村镇农网改造,保障特色村镇生产生活用电;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结合村镇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消防设施、便民利民商贸网点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绿化、美好为重点、塑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生态空间。

3.完善特色村镇公共服务体系

结合宁夏城镇空间格局和特色村镇人口布局特征,以乡镇为主要载体,合理配置中心村幼儿园、小学(教学点)、卫生所、文化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中南部地区回族特色村镇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化,提高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形成资源布局合理,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格局。满足特色村镇居民能夠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基本性公共服务公益性、均衡性、便利性要求。

4.发展特色村镇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中南部地区天蓝、土壤洁净、空气清新的优良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村镇优势产业。依托片区业已形成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民技能培訓,鼓励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农民加快发展小杂粮、油牡丹、优质牧草、土豆、枸杞、冷凉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种植和以肉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特色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庭院经济和林下经济;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特色村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村镇特色优势加工业,走规模化、集群化、循环化发展路子;依托六盘山片区丰富的旅游、生态、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特色村镇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建筑风格等民族特色旅游在推动特色村镇建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特色村镇旅游业和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要平台,抢抓国家出台支持民贸民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机遇,充分发挥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渠道。

5.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村镇优秀传统文化

深度挖掘各地区以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清真饮食、穆斯林服饰、回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为代表的回族文化。以固原、李旺、三营、同心等丝路古镇为代表的丝路文化,以西吉将台乡、单家集、同心王团北村、彭阳古城任河村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将传统文化素材、故事、遗址等融人旅游、教育、群众生产生活等领域,丰富特色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使该地区深厚的回族文化、丝路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争取将红寺堡剪纸、泾源刺绣、海原砖雕、同心回族婚俗、盐池县二毛皮制作等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盐池秧歌、隆德许川地摊戏和吆逐、泾源回族打毛蛋、固原赵氏木板雕花技艺、原州民间古建筑技艺、红寺堡花灯轧制技艺、同心糖挂子制作技艺等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保存民族文化记忆工程。通过在博物馆、民间民俗馆、村镇文化室等,静态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手工艺品、阿文书法作品、回族服饰、回族乐器、娱乐器具、生产工作用具和生活用品,通过建设民族民俗文化墙等方式保存民族记忆。

善于发现并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并及时授予其荣誉证书予以确认;自治区适当提高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项补贴资助额度,各市县区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建设;鼓励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村镇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组建特色文化活动队开展民族民俗文化表演活动,传承民族记忆。

加快六盘山片区各市县群众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大院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鼓励村民开展对歌、花儿会、跳回族踏脚、打毛蛋、地摊戏等特色文化体育娱乐表演、举办回族节日庆典活动、回族婚俗表演等民风民俗展示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强特色村镇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支持群众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团体、表演队伍,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族文化活动载体和文化样式。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

责任编辑: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