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研究
2017-05-30唐伟峰
唐伟峰
摘要:习近平十分重视社会风气治理。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建设法治中国,为社会风气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社会风气:重视社会风气治理的整体性,从党风、学风、家风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特点
可以说,社会风气治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告诫世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社会风气治理放在治国理政布局的突出位置,在“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国家战略布局背景下论述社会风气治理问题,形成了重要的社会风气治理思想,对当前及未来的社会风气治理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推进社会风气治理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论述了社会风气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之所以大力推进社会风气治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论述中寻找理论资源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途径。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无论是缺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亲自领导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列宁,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都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他们都严厉批判了不良社会风气,指出了其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危害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主义之风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844年1月,恩格斯在《英國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状”》中对享乐主义风气的危害进行了揭露:“还有一种更坏的享乐主义福音,它使政府无所事事,使人不做一点正事,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丢掉人的本性,而去一味追求‘幸福,只想吃得好,喝得好;它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除了像马克思、恩格斯一样进行批判外,列宁还指出了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败坏风俗的,正是万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小个体经济即私有者经济在‘自由交换条件下必然产生(并且经常重新复活)的那种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互相敌视、各行其是、尔虞我诈等等恶劣风气。”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心目中,不良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必须进行彻底治理。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风气治理的重要思想,把社会风气治理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第二,现实中的不良社会风气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背道而驰。面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道德滑坡、诚信和责任感丧失等现象,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呼唤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毋庸置疑,不良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某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更为突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并强烈批判的那样,“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奢靡之风的主要表现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如果拖延治理或无动于衷,势必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党的执政地位产生严重威胁,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基于此,习近平从国情、党情和世情出发,从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长远考虑,决定在全社会推进社会风气治理。
第三,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告诫中国共产党务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震惊世界。这件事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趁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发起攻击,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强调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在我国学术界,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众多专家学者难以否认的,那就是不良社会风气尤其是不良党风带来的负面影响。执政党身上的不正之风将严重抹黑其形象,从道德上削弱其合法性,进而破坏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其施政效果。事实也是如此,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难以想象的消极后果,“经济增速下滑,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问题凸显,恐怖暴力事件频发;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国际地位下降,沦为世界‘外围国家。”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也曾经有过灿烂和辉煌,这样的教训不能不令我们警醒。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从习近平的话中可以看出,正是苏联党风不正,贪污腐败横行,社会风气败坏,才导致党群关系恶化,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社会失控,导致亡党亡国。当今中国,若想避免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社会风气。
二、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的社会风气治理思想内容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这是社会风气治理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建设法治中国,为社会风气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社会风气;重视社会风气治理的整体性,从党风、学风、家风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这是社会风气治理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现在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强调,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从转方式和调结构人手,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另外,要主动把握经济新常态,还需要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保持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保证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将为社会风气治理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基础。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习近平认为要推进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一点尤为重要和关键。贫富差距过大,公平正义就容易缺位,不平衡感和不安全感会干扰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的可能性提高。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入手,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保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建设法治中国,为社会风气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社会风气既属于意识形态,又是人们行为的外在表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指出,要积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风气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主张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改善社会风气。关于立法,习近平认为必须要把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有些领域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急需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律充满期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法律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單是停留在立法层面上,而且要看这些法律能否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在立法的时候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习近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严格执法。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只要违法就要严厉查处。不能因为某些党员干部权力大就破坏了法律法规,也不因为问题小而姑息纵容,更不会因为违法者众多而放任自流。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法违纪者可以看出,党中央对于防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是充满决心和信心的。通过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积极发挥法律的导向、教育和强制作用,这就为推进社会风气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而言行的背后是人们的价值判断。在社会风气的组成要素中,价值观是社会风气的内在灵魂。在一个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外化为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他主张从四个方面人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风气治理中的作用。首先,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用高尚的核心价值观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成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风气治理。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践检验社会风气治理的效果。最后,从不同层次出发,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建设。可以看出,习近平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挖掘各种文化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四,重视社会风气治理的整体性,从党风、学风、家风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社会风气包括党风、学风、军风、家风、民风等,其中党风是社会风气的核心。首先,习近平强调一定要从严治党,严抓党的作风建设。中央相继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不断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四风”,积极推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改善党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其次,习近平提倡要建立良好的学风。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有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正是善于学习才使我们党拥有能力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学风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居安思危,不断增长本领,克服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险。习近平严肃批评了学习中存在的五大不良风气,强调只有建设良好的学风,才能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再次,习近平指出要严惩腐败,整饬军风。军队是国家的钢铁长城,军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和保家卫国的能力。习近平强调,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军队的传统优良作风,造就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最后,习近平十分重视发挥良好家风在社会风气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放松了对家庭成员的要求,其配偶和子女的所作所为,不仅给家庭抹了黑,而且给党的形象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习近平多次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不要忽视家风建设,一定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三、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的特点
习近平的社会风气治理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阐发了新的观点,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是人民性。推进社会风气治理是为了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同时,社会风气治理的效果好不好,也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来检验。习近平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社会风气治理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有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帮助解决什么。”和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一样,社会风气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对不良社会风气,尤其是不良党风深恶痛绝。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之风带坏了整个社会风气,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国梦,只会沦为一句空话。同样,只有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才有群众基础,才会更有力量。习近平明确指出: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在习近平看来,推进社会风气治理就是为了人民,同时又需要依靠人民。因此,人民性是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的突出特点。
二是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有可能科学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是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接受实践的检验,用来指导实践。没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丰富实践,就不会有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的产生。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风气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成为党执政的挑战。当今中国和改革开放之前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也和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不一样,只有从当前的具体情况、具体实践出发,才能够把握住当前的中国国情。这样有的放矢地了解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观点和想法,有助于解决社会风气问题,推进社会风气治理。可以看出,习近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立足于本国实际,提出社会风气治理的有关方法和路径,就是为了指导当前的社会风气治理。
三是科学性。虽然时代在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生活的年代有了很大差异,但是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紧紧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其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容置疑,对当前及今后的社会风气治理实践具有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向来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至于静止地看问题。习近平抓住当今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党风到民风,从军风到家风,从学风到会风,进行综合治理。对于社会风气治理,他也不仅仅当成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任务,而是和经济、法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结合起来,从“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去解决社会风气问题,契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习近平社会风气治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是创新性。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当复杂,如果没有创新,就无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他在吸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风气治理思想、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对社会风气治理的措施实现了进一步创新;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大环境,从经济角度出发,提出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正义;重视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层面处理社会风气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过程中,主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不同的主體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更加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在社会风气治理的过程中,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结合起来;等等。
责任编辑:查徽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