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角下京沪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①
2017-05-30张雪张梅青
张雪 张梅青
摘 要:高速铁路巨大的时空压缩效应增强了城市可达性,同时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本文重点探讨空间视角下京沪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通过测度区位熵,研究旅游业集聚程度、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旅游核心城市溢出效应显著,京沪高铁沿线已形成以北京、泰安、南京、上海为核心的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旅游业空间结构逐渐从点轴式演变成板块式结构。板块结构内部,旅游资源好的城市以高铁为机遇迅速发展,资源禀赋差的城市过滤效应严重,旅游业发展遇到瓶颈。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各城市应加大旅游产业配套措施的建设,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
关键词:空间视角 京沪高铁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055-02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位于世界首位。高铁以其巨大的时空压缩效应被誉为带来了“收缩的大陆”。高铁不仅可以节约出行的时间成本,还能够提高准时性与舒适度,引致出行需求。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铁作为网络运输通道,加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各城市间的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经济事务空间分布状态,其中,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旅游业。因此,本文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区位熵测算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集聚程度,探索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1 文献综述
高铁在我国运营时间不长,高铁对旅游业经济效应的研究也起源于近几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游客出行行为探索,以揭示高铁对游客出行行为的影响;二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1 游客行为研究
康悦和路喜青(2016)基于70、80和90后游客年龄的划分研究了不同群体高铁旅游市场需求的特征,提出针对各年龄段的高铁旅游营销策略。罗剑宏和杨茹(2014)以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决策模型为基点,分析高铁对旅客出行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适合高铁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张文新等(2013)研究了高铁背景下南京市游客客流量的变化,得出高铁能显著扩大游客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引致出行频率增加,同时减少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因此,总体上游客客流量并无显著差异。许春晓和姜漫(2014)研究长沙市居民旅游选择高铁的动机,结果发现追求快捷和舒适是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从而提出旅游业应在发展中科学利用高铁。
1.2 旅游业发展研究
郭建科等(2016)从哈大高铁通车后东北各城市的可达性出发,研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日游和两日游地区受益显著,极化效应明显,不利于旅游市场和谐发展。汪德根(2014)基于武广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可达性研究,得出应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模块以形成整个旅游带。魏小安和金准(2012)研究了在高铁背景下旅游业发生的同城化、近城化等变化,得出旅游目的地将重新划分,空间结构将被重构。于秋阳和杨斯涵(2014)以西安市为例研究高铁时代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结果发现高铁对旅游业有显著影响,应加快旅游业模式创新和配套措施的供给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现阶段研究多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旅游业空间分布较为困难。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主要研究是否具有集聚特征,定量即运用实证方法测度集聚程度。因此,本文基于2010年~2014年京沪沿线城市数据,通过区位熵的方法对旅游业的集聚度进行测量,探索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区位熵在衡量某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某地区的要素空间分布状态十分有效。其主要思想是某地区特定产业的指标占该地区总指标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的指标占全国总指标比重的比率。
其中,LQ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i产业的指标,Qj为j地区所有产业指标;Qi为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指标;Q为全国所有产业的指标。LQ值越高表示该地区产业的集聚水平越高,当LQ>1时,该地区产业在全國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集聚程度较高;反之,处于竞争劣势。
2.2 研究对象
京沪高铁由北京南站出发,途径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到上海虹桥站。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北京、廊坊、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枣庄、徐州、宿州、蚌埠、滁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共18个城市。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旅游行业且研究的范围是京沪高铁段,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数据处理与研究结果
3.1 数据处理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有缺失数据查询相应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旅游收入和生产总值按照2010年为基期的价格进行折算。根据所得数据,结合区位熵的公式,计算各城市区位熵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把京沪沿线旅游业集聚地区的空间分布可以按照核 心城市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如表2所示。
3.2 研究结果
(1)本属于旅游业集聚区又在近几年发展中处于集聚程度下降地位的是北京、天津、南京和上海。这些核心城市在高铁通车后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显著。
(2)本属于旅游业集聚区又在近几年发展中处于集聚程度上升地位的是泰安、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高铁是这些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凭借较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迅速。
(3)本不是旅游业集聚区又在近几年发展中处于集聚程度上升地位的是廊坊、德州、济南、宿州、蚌埠和滁州。
(4)本不是旅游业集聚区又在近几年发展中处于集聚程度下降地位的是沧州、枣庄和徐州。这些城市在高铁背景下,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过滤效应严重。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1)旅游空间结构逐渐从点轴式演变成板块式结构。高铁通车后,各个城市的可达性显著提高,一些著名景点所在城市旅游客流量明显增加,集聚度逐渐提高。同时,由于高铁节约了出行时间,周边城市客流量也明显增加,溢出效应显著。旅游业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形态。原有点轴式的产业集聚状态被打破,以核心旅游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构成旅游板块结构逐渐形成,旅游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2)板块结构内部资源禀赋差的城市过滤效应严重。在各个板块内部,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因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不同而显示出巨大差距,旅游产业集聚极不均衡。资源禀赋优越的城市借助高铁优势,旅游业迅速发展,进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禀赋差的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地理区位优势,仅仅成为了运输通道上的一点,过滤效应严重。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反而遇到了瓶颈。
(3)京沪高铁沿线已形成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在京沪高铁的沿线虽形成不同的旅游模块,但是其级别存在着差距。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核心的两个模块的旅游级别最高。
4.2 对策建议
(1)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各城市应加大旅游产业配套措施的建设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具体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设施、交通系统以及旅游人文环境的建设,提高旅游供给质量,推进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发展,有效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2)旅游业应满足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加快旅游模式的创新,推出各地旅游的特色,实现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同时可结合当前“互联网+”的背景,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抓住高铁机遇,提高旅游业的附加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康悦,路喜青.“70、80、90 后”游客高铁旅游行为对比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
[2] 罗剑宏,杨茹.高铁时代游客行为变化影响机制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9).
[3] 张文新,刘欣欣,杨春志,等.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7).
[4] 许春晓,姜漫.城市居民出游的高铁选乘行为意向的形成机理——以长沙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1).
[5] 郭建科,王紹博,李博,等.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地理科学,2016(4).
[6] 汪德根.武广高铁对沿线都市圈可达性影响及旅游空间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4(9).
[7] 魏小安,金准.“高速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发展[J].旅游学刊,2012(12).
[8] 于秋阳,杨斯涵.高速铁路对节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5).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3&ZD02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北京公共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及优化对策研究”(13JDCSD002)。
作者简介:张雪(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张梅青(1961-),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