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程设置:总反思与再规划
2017-05-30李泉
提 要 对外汉语教学主干课程设置缺乏基于汉语汉字及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特点的考量,缺乏与当今中国社会语言交际常态形式的关联。建议适当压缩现有必修和选修课课时,增设汉字课、汉语虚词课、汉语书面语课、全拼音口语课、地方普通话课、当地方言课。新的课程设置规划,可凸显汉字“字”“语”兼具的属性,提升并延伸汉字的教学地位和领域;拓展和加强汉语拼音的教学功能;重视汉语书面语的教学;彰显来华学习汉语的优势,拓宽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范围。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汉语虚词;汉语书面语;地方普通话;当地方言
Curriculum Design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flection and Replanning
Li Quan
Abstract This paper seeks to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reby reforming the current curriculum design. The disciplin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has at least two major deficiencies in its curriculum planning. One is that course designers have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ramework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other is that the courses stand aloof from the authentic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revamp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system, more relevant courses should be open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availability of language resources. Specifically, the class hours for compulsory and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be reduced properly, and courses such as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functioning words, written Chinese, Pinyin-mediated spoken Chinese, local Mandarin and dialects need to be added. The new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sign would be of significance in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it highlights both the “characters” and the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hanc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eaching. Secondly, it expands and strengthens the functions of Pinyin in Chinese teaching. Thirdly,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Finally, the planning demonstrates th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Chinese in China compared to learning it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is way, the scop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could be broaden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learning c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Chinese functioning words;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local Mandarin; dialects
一、引 言
課程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规划是学科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是完成对外汉语教学总体目标或专项目标的基本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华留学生汉语进修教育持续发展了30余年,课程建设也随着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不同程度地得到更新和完善,并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吕必松 1986;李杨 1992,1997;陈田顺 1999;国家汉办 2002a,2002b;李泉 2006;李晓琪 2006;孙德金 2014;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2014;郭睿 2015等)。
几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基本上保持了“语言技能类、相关知识类、知识与技能综合类”的设置体系,前者如听、说、读、写类课程,中者如语言类和文化类知识课,后者如各级综合课或读写、听说等课程。这三类课程总体上符合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要求,但是否完全适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很值得重新評估。其一,以语音、词汇和语法为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是否完全适合汉语的情况?汉字不管是作为汉语的语言要素,还是仅仅作为书写汉语的文字符号,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别于其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区别所在,那么汉字在课程设置中是否应占有一席之地,则是一个涉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问题,回避不得、含糊不得。其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观念和方法在变化,语言学习需求和语言教学的标准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那么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某些固有观念是否也应该适时更新?其三,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要不要考虑当今中国社会的语言生态环境?要不要考虑语言资源的利用以及如何利用?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对现有对外汉语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评估。为此,本文着眼汉语、汉字及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汉语语言环境资源的利用,反思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对外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及理据,并初步规划了新的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
二、现有课程设置反思:问题与成因
多年来,国内各教学单位为来华长期进修生及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等开设的汉语主干课程有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综合课或听说课、读写课等,专项技能课程有新闻听力课、报刊阅读课、经贸阅读课、商务汉语、应用文写作课等,知识类课程有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汉语语法、汉语词汇、中国文学、唐诗选读等,有条件的还开设汉英、汉韩、汉日等翻译课程。其间,有的课程名称和教学理念有所变化,并且淘汰或增设了一些选修或必修课程。然而,现有的“语言技能类、相关知识类、知识与技能综合类”课程体系,是否完全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关照了当今中国社会普遍使用的汉语变体,乃至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程设置是否需要联系汉语变体?多年来,我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认真讨论过这些问题,也没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过这样做是否符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需求。我观察,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开设汉字课,有少数学校偶尔开一下。(2)不开设汉语虚词课,有的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设一下。(3)不开设汉语书面语课程,至少目前还没看到这样的课程。(4)不开设基于汉语拼音的口语课,也没有这样的教材,至少不多见。(5)未见开设地方普通话教学的课程。(6)不开设当地方言教学课程。
我们认为,以上六个问题是多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没有全面体现汉语特点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主要表现。根本原因在于现有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是以英语等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为参照范本来设置的(参见夏纪梅 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表现在:没有恰当地处理好汉字的独特属性与汉字的教学地位;没有与当今中国社会语言使用的常态形式相关联,因而不完全符合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汉语习得和汉语应用的根本需求,进而无法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如此来看,问题不可谓不严重,重新规划课程规划体系不可谓不重要。
三、课程设置再规划:方向与理据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除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更要在“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上充分考虑汉语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特殊的属性和它与汉语的特殊关系;还要考虑当今中国的语言生态和语言交际的常态模式,否则,就体现不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不出“来华”学习汉语的优势和学习需求。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应以上文提到的六个问题为切入点。
针对问题(1):不开设汉字方面的课程,或者没有当作常规的必修课程开设,都是没有重视汉字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价值的表现,是课程设置及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失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其构成要素、结构方式、书写方式等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对日韩等汉字圈以外的学习者都是一种全新的文字;汉字集形、音、义于一身,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一个语素就是一个单音节词,字与字的组合规律就是汉语词汇的组合规律,因此“字”也属于汉语的语汇范畴。可以说,汉字“字”“语”兼具的属性正是它与其他文字的重要区别所在,也是设置单独的汉字课程的重要学理依据。尽管我们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中也教授汉字,但主要限于以书写为主的汉字启蒙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设置单独的汉字课,设置几门,教授哪些内容等,以往的研究曾有所涉猎(如孙德金 2006;顾安达等 2007等),其中不乏创建性意见和可行的方略,但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亦未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我们认为,汉字如此重要而又不可逾越,毫无疑问应该开始单独的汉字课,并将其建设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标志性的经典课程。汉字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方法等,需要在既有教学经验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基于汉字“字”“语”兼具的属性,可以分别开设汉字作为文字教学的课程(汉字文字课)、汉字作为语素教学的课程(汉字语素课),主要完成汉字作为文字的知识教学和书写能力教学、汉字作为文字的教学和学习策略教学、完成作为文字应掌握的汉字字量及其相关汉字的教学,汉字作为语素的知识教学、汉字(语素)组合规律教学、完成作为语素应掌握的汉字语素量及其相关语素的教学,等等。这些设想是否合适和可行,都还可以再讨论,但我们相信,开设汉字课并建设好汉字课,必将极大促进常规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恰如赵金铭(2008)所言:“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只有突破汉字教学的瓶颈,创建具有特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才能全面提高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针对问题(2):不开设汉语虚词教学课。这是课程设置忽视汉语特点的又一个表现。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虚词在汉语的组合和语义表达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陆俭明(1980)很早就指出这一点:“虚词在汉语中负担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格外丰富、系統的虚词系统……正因为虚词在汉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成了学好汉语语法,乃至学好汉语的关键。”李晓琪(2005)也指出“学习汉语离不开学习虚词”“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虚词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汉语虚词数量多,用法复杂,功能多样。不少虚词义项多、用法各异;意义和用法相近的同类虚词多;不少虚词意义空灵而难以概括和把握;在语句或篇章中许多情况下虚词的用与不用没有固定的章法,用这个与用那个虚词没有绝对的限制;而且相同或不同虚词之间可以构成大量的语用格式,并成为汉语表达的常用手段,如“一……就……”“又……又……”“既……也……”“连……也/都……”等。教学实践业已表明,学习者大量的语言偏误来源于虚词的使用问题,如缺少相关的虚词、虚词误用、虚词搭配不当、虚词的摆放位置不当等。可见应该大力加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虚词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建设好虚词课,编好不同等级、不同需求和不同特色的各类汉语虚词教材。就汉语虚词的教学内容来说,至少可以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义近义虚词的比较、虚词的语体分别与应用、各类虚词的语句和篇章功能、虚词与格式及格式化的惯用结构、虚词的使用与汉语的韵律、虚词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等。
针对问题(3):不开设书面语方面的课程,同样是一个不小的失误。书面语中包含书面语词汇、文言成分、书面语成分、欧化语法成分和汉语书面语语法,需要单独学习,而汉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需要单独训练。教学实践表明,一般的写作课难以完成汉语书面语的教学任务,现有写作课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通过写的方式来学习汉语,并且只要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大致做到文通句顺,就算相当不错了,这离真正基于不同文体而进行的书面语体表达训练还差得很远。而掌握汉语书面语的语体特征,并能运用书面语进行自由而恰当的表达,则是汉语学习和使用真正高端化的表现。要有更多的汉语学习者能够自由的运用汉语书面语进行表达,如写一般性文章、书面信函、学术论文等,而目前的国际汉语教学离这一步还差得很远。我们建议,大力加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书面语及教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十分少见,重要的成果如杨志棠(1997),吕必松(2000),冯胜利(2003,2006),等等。应单独开设作为中高级必修课的汉语书面语课程,可以考虑开设两门课:汉语书面语知识课和汉语书面语技能训练课。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汉语书面语特点、汉语书面语词汇、汉语书面语语法、关联词语与汉语书面语、汉语韵律与书面语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的转换训练、常用汉语文体与书面语写作训练、书面语文献阅读与写作训练,等等。
针对问题(4):口语课教材都是汉字书写的教材,没有拼音书写的口语教材根本上说是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偏失。基于汉字来编写口语教材是一种舍近求远、趋难避易的做法。口语是口耳之学,是“说的汉语”,不是“看的汉语”,完全可以利用现成的汉语拼音来教学,尽管在分词连写和同音词区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国外早已有全拼音汉语教学的模式,而且不限于口语教学,如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耿有权 2007);国内一些小学实行多年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就是利用拼音训练学生的母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并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而推广。利用拼音可以大大摆脱使用汉字书写课文的不便,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学者来说识记拼音比识记汉字更为便利。汉字课本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口语的学习和表达,阻碍了口语能力的发展;而使用拼音教口语,即使是初级汉语学习者也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各种交际,如讨论学习生活、环境污染、求职就业等,这些话题及相关词汇,如果按照常规的汉字口语教材来编写则会大大受限,初级学习者看着雾霾天气却说不出“雾霾”两字,因为这两个汉字偏难,教材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话题和词汇,而拼音教材则可以不受汉字难易的限制。事实上,口语课主要是训练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听说能力,而不是(至少主要不应是)学习和记忆汉字词汇,特别是汉字书写的词汇。因此,我们建议改革现有口语课以汉字书写课文的做法,改为用拼音编写课文、注释生词,话题可以更加生活化、实用化和多元化,甚至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表达愿望和需求“随意”选择话题和内容,重在进行口语的流利化、自然化训练,培养学习者“想说就说”的能力。将口语课与汉字脱钩,与拼音挂钩,是口语课教学的一次重大转型,也可以说是一次华丽转身,必将使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得到飞跃性发展。
针对问题(5):对外汉语教学教授普通话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也符合学习者的根本利益。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使用范围广,学习价值高。坚持普通话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应动摇。但是,当代中国社会汉语应用的现实是,能够讲标准普通话的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讲的是带有一定方音、方言词汇和表达习惯的地方普通话,换言之,地方普通话实际上承担了常态交际功能。因此,应该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所在地的地方普通话课程,使他们熟悉当地的普通话,以便于交流和沟通,拓展现有学习的途径和领域,增强汉语适应和运用能力。事实上,“学习是否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对语言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刻”(李宇明 2014)。来华学习汉语的最大优势是语言环境资源充足,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多。“第二语言习得必须频繁广泛地接触目的语。这种要求比第一语言的习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冯胜利 2008)。退而言之,如果不充分利用汉语学习资源,那么学习者来华留学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一大半。因此我们建议,作为常规课程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所在地的地方普通话课程,主要是听力课或听说课。由于过往并未开设这类课程,如何确定教学任务、内容和目标以及如何教授,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更可以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我们的初步建议是:该课以熟悉和听懂地方普通话为教学目标,增强来华留学生用普通话或地方普通话与当地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升和拓展来华生汉语适应和交际能力。可以编录层级不等的地方普通话口语或听力教材,亦可编制地方普通话视听教材或选录可学可教的地方普通话视听节目等。
针对问题(6):不开设当地方言教学的课程,同样是个不小的损失。来华留学生大都处于不同的方言区。方言是方言区的常态语言形式,承担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际功能。来华语言进修大都为一年,少则半年,多则两年,接受学历教育的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留学生在华时间是四年以上,在一两年乃至四五年的时间里,不接触当地方言是不可能的,不学习方言是不應该的。因此,无论是从满足学生在当地生活的交际需要,还是考虑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都应该适当开设当地方言教学课,学习最常用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常言道“日久他乡是故乡”,如果来华留学生能够把当地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那将不仅是学习者本人的重要收获,更是对外汉语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对一种语言产生良好的情感,那远比多学一句少学一句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开设当地的方言课,不仅可以适当满足在华留学生的交际之需,也拓宽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渠道,增加了他们接触汉语和学习汉语的机会。当然,方言课如何开,教授哪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等,都需要研究和探讨。我们的建议是,不贪多、不求全,能学就好、学点即赢、多学更好。
四、新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与特色
改革现有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的具体办法是:适当压缩现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时,增设汉字课、汉语虚词课、汉语书面语课、全拼音口语课、当地普通话课、当地方言课。其中,口语课的改革办法有两种,一是减少现有全汉字口语课课时,增加全拼音口语课,二是彻底改革现有口语课,用全拼音口语课全面替代全汉字口语课,我们建议采取后者,至少初中级口语教学可以如此。
表1所示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参考框架,意在纳入我们建议增设的一些“汉语汉字特色课”和“汉语资源利用课”,具体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就新增设的课程来说,地方普通话课、当地方言课适合为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开设;当然,初级汉语学习者也可以适当学习一些最简单的当地方言的特色词汇、常用交际用语;汉字作为文字教学课应为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开设;汉字作为语素教学课适合为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开始;汉语虚词课、汉语书面语知识课、汉语书面语技能训练课适合为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开设;全拼音口语课最适合为初级汉语学习者开设,以避免汉字对口语表达的拖累,但它也完全适合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并有利于口语的“尽情表达”。以语言进修生20—24课时/周计算,新增设的汉字作为文字教学课、汉字作为语素教学课、汉语虚词课、汉语书面语知识课、汉语书面语技能训练课、全拼音口语课、当地普通话课、当地方言课,每门课每周至少2节。其中,全拼音口语课可不限于2节/周,口语课的全课时均可采取拼音化口语教学。
新规划的课程设置及体系的优势在于:凸显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自身的一些特点,高度重视汉字“字”“语”兼具的属性,区分汉字作为文字和作为语素的教学,提升并延伸了汉字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汉语拼音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并拓展了拼音的“准文字”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汉语书面语的教学;顾及到了来华留学生语言环境资源的利用,将标准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和方言并存并用的汉语常态交际模式体现在了课程体系中,拓宽了汉语学习的内容和汉语习得的范围。其中,最重要的革新是,课程设置的着眼点由参照拼音文字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置范式,转为主要依据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汉语社会的语言生态来设置课程,这些着眼点包括汉字的特点与作用、汉语虚词的特点与作用、书面语的特点及与口语的差异、汉语拼音的再利用以及汉语交际的常态语言模式。革新的根本理据或曰理论基础是“汉语是汉语”或者说“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这些着眼点即是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及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表现。进一步说,新规划的课程设置体系,理论上承认了汉字也是汉语的构成要素,即汉语由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种要素构成;事实上给予了汉语拼音以准文字的地位;客观上是一种深度的“语文分开”教学模式:汉字“字(文字)”跟“语(语素)”的分开,意在突显各自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口语与书面语的进一步分开,意在突显汉语书面语教学(李泉 2003,2004);口语课及教材书写方式上拼音跟汉字的分开,意在提升口语的教学效益;虚词教学跟语法教学的分开,意在凸显虚词在汉语语法乃至整个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结语与余言
本文在反思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对外汉语主干课程设置的框架,强调应增设汉语汉字特色课和汉语资源利用课,并建议将口语课和口语教材的书写文字由汉字改为准文字——汉语拼音(李泉 2015)。
我们坚信,着眼于汉语汉字自身及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联系汉语语言环境来规划和设置课程,不仅适合长期进修生,也适合汉语预科教育和汉语言本科教育中汉语类课程的规划和设置。实际上,本文基于语言资源的利用,提出在来华留学生常规汉语课程中设置地方普通话课、当地方言课的主张,与《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美国教育部 2006)中所提出的“交际、文化、衔接、比较、社区”的5C目标及其背后的某些理念,以及《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 2001)中所提倡的多元文化意识、注重学习实用化、促使学习机会最大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也是十分契合的。比如:一定程度上对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及方言所进行的“比较”与“衔接”,社区特别是多语社区的融入,而设置这样的课程本身就是“扩大交际的范围和领域”“促使学习机会最大化”的体现。换言之,设置地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课,虽然是基于汉语及教学“本土特点”的考虑,却也符合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外语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
本文认为,现有对外汉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没有把握好“汉语是汉语”(即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这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没有重视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在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课程体系中缺乏体现汉语汉字及汉语拼音特点和功能的课程,缺乏来华留学生课外汉语学习资源利用的课程。事实上,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在课程设置的规划上,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也都应该着眼于“汉语是汉语”和“语言资源利用”这两大核心理念。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学科理论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感,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和教授目的语的优势才能得以实现。李宇明(2014)指出“第二语言学习需要课堂,但更需要课堂之外的语言生活。”“语言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存在于语言生活中,用于语言生活中。”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来华留学生汉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内汉语教学界,都更加重视海外的汉语教学,这是非常必要的,在重视“汉语走出去”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对“请进来的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建设。一定意义上说,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的“基地”和“大本营”,做好国外的事情,首先应做好国内的事情。
参考文献
陈田顺主编 1999 《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冯胜利 2003 《书面语语法与教学的相对独立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冯胜利 2006 《论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征与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冯胜利 2008 《海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新课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1期。
郭 睿 2015 《汉语课程设计导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顾安达等主编 2007 《汉字的认知与教学——西方学习者汉字认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耿有权 2007 《基于拼音化理念的“准汉语教学模式”及其应用》,《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一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国家汉办 2002a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国家汉办 2002b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2014 《国际汉语教學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 泉 2003 《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第3期。
李 泉 2004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1期。
李 泉主编 2006 《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 泉 2015 《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李晓琪 2005 《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晓琪主编 2006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 杨 1992 《论现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李 杨主编 1997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 2014 《孔子学院语言教育一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陆俭明 1980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86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2000 《试论汉语书面语教学》,《华文教学与研究》第1期。
美国教育部 2006 《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国家汉办师资处编译,2006年3月。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编 2008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译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孙德金主编 2006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孙德金 2014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夏纪梅 2003 《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志棠 1997 《关于中高级阶段书面语教学》,《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金铭 200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戴 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