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经营福祉人才的CBE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30陶咏梅
[摘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急剧老龄化社会,发展养老福祉产业、培养大量优秀的经营福祉人才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然而,我国正在筹备开设或拟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经营福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经营福祉人才特征的分析,并基于CBE人才培养理论,提出了经营福祉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经营福祉人才;CBE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12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24目前,我国已进入急剧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将达到3亿,他们的养老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家庭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和人民的福祉。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发展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而发展福祉事业需要大量的社会福祉人才。
一、老龄化社会的界定及经营福祉人才的特征
(一)老龄化社会的界定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中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是,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者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10%。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01%;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3个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28%。
(二)经营福祉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经营福祉人才的概念。福祉是指人们感受到幸福、祥和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福利不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而提供的一种物质援助,主要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福祉(Social Wellbeing)则是指,通过国家權力或公共权力,为个体公民提供物质及精神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享受生活保障的权利,它关心的是人们幸福与满足的状态,强调的是人民和谐、平等、自由、尊严、权利的保障。福祉是先进国家的标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营福祉人才是指服务于健康与养老等福祉产业领域的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在日本等社会福祉制度完善的先进国家,业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四个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社会受到高度重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我国的经济与政治体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对其家庭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增加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社会福祉社会化”,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乃至国外资金投入我国老年产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急需大量的掌握福祉产业运营规律,且具备丰富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创新型人才,以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类人才缺口达到2000万人。我国老龄社会问题与对策已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快培养产业人才是国家应对老龄化、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2经营福祉人才的特征。(1)心理素质及价值观。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福祉从业者面对最多的就是老年弱势群体,他们的自理能力差,需要别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一个福祉工作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爱心,积极的人格,以及“助人自助”、“利他”的价值观,这是作为“福祉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从事养老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种品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经营福祉人才,也不可能把这项事业做好。(2)专业知识。经营福祉人才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全面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包括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及方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资本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各类运营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作为福祉领域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社会与福祉理论、社会工作理论、老年福祉学以及福祉组织的运营规律等专业知识。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许多企业将视线瞄准“互联网+”领域,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化养老领域,成为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支撑。因此, 经营福祉人才还应当懂得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3)专业技能。经营福祉工作者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对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及时、正确应对环境变化,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建立合理的养老组织营利模型,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益;对内,要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财物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手段,有效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并在传统的产业运营模式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路和创想。(4)身体素质。社会福祉工作者需要走访大量市场,进行社会调研;需要经常走进养老院机构,服务于一线岗位,帮助老人起居、组织各种老年娱乐活动,从中充分了解老人的需求。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应对工作中巨大的心理及体能压力。
二、国内外经营福祉人才培养的现状
日本较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社会福祉人才以及介护人才的需求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高峰。日本根据其老龄化社会需要,创建了各类福祉大学、短期大学,其高等教育体系中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在内的完整的福祉人才教育体系。日本东京福祉大学、川崎医疗福祉大学等176所高校均设有福祉专业,又将福祉专业进一步细分为12个类别,这些高校中大部分都设有经营福祉系,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例如川崎大学分别在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短短五年内增设了经营福祉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方向,发展十分迅速。其本科阶段的经营福祉人才培养定位是“能够正确地进行医疗福祉服务以及相关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求在宏观上掌握社会动态和福祉政策,微观上要掌握医疗、福祉事业运营和经营管理理念。在硕士阶段,强调培养在医疗机构中有效进行经营管理,把人、物、金钱、信息、环境等涉及多种专业领域的经营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日本的大学通常会在学生一年级时开设有关福祉学、心理学以及生死论等课程,将学生引向第三者观察生命及社会福祉问题的视角。同时,通过到养老机构亲自为老年人服务,体会作为社会工作者的辛苦与乐趣,在学生入门阶段,教师甚至在学生的腰、腿部绑上沙袋,使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老年人生活的艰难和不便;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福祉技术、社会调研方法等课程;三年级开设經营管理理论及实践课;四年级主要为毕业实习与设计,听取各类报告。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福祉工作,还需要考取“介护祝福士”、“经营福祉士”等职业资格证书。
在我国,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申办福祉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为本科层次。但由于成立时间短,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高校已经涉猎福祉教育领域,但是从人才培养定位上看,多数关注一线介护人才的培养,包括本科和一部分专科。目前,国内培养的福祉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需求,而且目前充斥于老龄服务市场的,大多数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低学历的劳动者,前段时间发生的“毒保姆”事件,就是这个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要解决福祉人才稀缺的问题,首先,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高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福祉专业,在房屋场地的使用、税收、各项行政管理费、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减免。其次,公众要转变观念,将过去认为社会福祉工作就是“伺候人”的旧观念转变为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尊老爱幼的普遍价值观。第三,对于经营福祉人才的各类培养机构来说,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目前,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市场对经营福祉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要求我们的培养过程不仅要高效合理,而且能够贴近实际工作需要,使毕业生一上岗便能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对于经营福祉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经营福祉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实现的路径和手段。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所传授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授课过程以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对于知识的应用和更新不太关注。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质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许多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始于大学的传统教学设计,包括其经过长期积累和总结所形成的人才培养
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然后完成短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这些出自相同教育模式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不同的行业和岗位。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极易导致“刻舟求剑”的错误。教育的投资收益具有十分典型的滞后性,学生毕业后常常发现,所学的东西已无法与现有企业实现有效对接,很多知识都已经落后了。高校办学者应反思这种“高高在上”的具有“产品观念”性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与不断变化的行业、岗位需求能否达成一致?如果不能,则人才难以就业,或者即便入职,也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必然导致其工作效率低下,给组织整体运营带来阻碍。
(二)基于CBE理论的经营福祉人才培养模式
如果将大学比喻成一家“人才的加工厂”,那么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为大学的“产品”,这个“产品”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是对整个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好检验。根据系统理论,一所大学要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获得生存,必需培养出符合社会某种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因此,大学与企业等其他营利与非营利机构一样,要认真做好一项重要工作,即市场营销;首要的步骤,就是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标准。
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到来为银发产业的崛起带来无限商机,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福祉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缺口。一方面是对福祉人才数量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过去落后的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指“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源于加拿大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学校在建立课程体系之前,首先对就业市场、就业岗位及所需的专项技能进行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分析,然后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具体的岗位工作所必備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其核心思想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规划人才培养过程。CBE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职业院校根据CBE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构建了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CBE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可以采用类似几何中的“逆推法”,即将福祉产业对经营福祉人才的需求作为起点,来逆推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思路如图二。首先,对学生就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明确目标就业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必须具备哪些知行能力,即在认知、态度和行动方面必须要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上述要求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教学设计,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设计等各层面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建立模块化的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系,打破传统教育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使高等教育更贴近企业经营管理实践。
根据CBE模式建立经营福祉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明确经营福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即在健康与福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就业去向是各类性质的老年福祉等相关机构;就业岗位群为社会福祉领域中的各类管理岗位,包括决策岗位。其次,明确一个合格的经营福祉人才必备的胜任力,即任职者在认知能力方面具备企业管理各方面的知识以及老年福祉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互联网理论及应用能力,以回应现代智能化养老变化的新形势;在态度方面,任何进入福祉产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无私的爱心、利他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工作的内在动力,始终将老年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对身边的老年人时刻保持耐心和尊重的态度;行动方面,经营福祉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位是高级管理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毕业后即可在一家组织担任高管,而是要求他们首先从基层做起,全面掌握各种管理实践的行动能力,以及老年福祉领域中各类介护和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技术,全方位地幫助老年人克服各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困难,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为将来成为优秀的福祉产业管理者乃至职业经理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经营福祉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
1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健康与福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2 确定教学方法。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组建任务团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在各类养老机构等组织现场进行观察与亲身体验、了解工作环境与特点以及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实验室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毕业集中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与未来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触,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其中,实践环节强调四个“对接”:即与就业单位的对接、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与就业机会的对接以及与创新创业实务的对接。
3 设计课程方案。罗伯特·卡茨的“管理者三大技能论”指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三大基本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其中无论对基层、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来说,人际技能都是最重要的。其次,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重于技术技能,而对于基层的管理者来说,则技术技能更加重要。根据上述观点,设计以下课程方案,以完成管理者三大技能培养任务。首先,“人际技能”指与他人实现有效沟通,并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一方面,经营福祉人才是社会工作者,他必须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及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能力,特别是在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深入领悟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善于换位思考,通过各种有效沟通的手段,恰到好处地帮助老人实现他们愉快地生活和身心的健康;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战略目标的推广者,他们必须是有效的激励者和说服者,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热爱福祉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引导员工将个人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服从组织安排,实现对组织的承诺。对应开设的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心理咨询、管理沟通、英日语等。其次,“概念技能”是指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捕捉市场机遇,将新的思维和想法变为现实。对应开设的课程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与预测、企业文化以及现代社会与福祉、老年福祉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最后,“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对于经营福祉人才的大学培养阶段来说,这种技能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可通过开设以下课程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培养:社会工作实务、老年护理、福祉产品开发、老年康乐技术指导、老年服务与网络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等课程。从教学计划时间安排上看,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思想教育、福祉基础理论、管理学基础,还包括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积极的人生观形成的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福祉人”的幸福感和使命感;大二及大三上学期则强化“理论+实践”的实习,基于此,要求高校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单位,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机会;大三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确定各自的职业细分目标,通过选修课对他们进行分流,在这个阶段,可以考虑与福祉产业中的目标企业签约,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4 编撰福祉专业教材。由于福祉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福祉学科领域成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标准尚未建立,急缺福祉专业的教材。在日本,可以看到书店里关于福祉方面的教材和书籍玲琅满目,我国的一些学者和教育学家纷纷从国外购买教材,回到国内组织翻译。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而且,许多内容与我国国情有很大的差异。缺少本土化的专业教材成为制约我国经营福祉人才培养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借鉴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根据经营福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抓紧时间编撰福祉专业教材。
5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CBE的经营福祉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培养,因此,对于教师队伍的质量、性质及结构有很高的要求。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通过安排教师到福祉企业实习实践,亲自参加福祉企业经营管理,以培养高校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吸收企业界优秀管理人才加入高校的授课队伍中,由于这些社会导师与高校教师有着不同的职场经验和思维方式,更有助于发挥教师团队的整体优势。
6 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估体系。传统的学生评估体系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其考察方式单一,通常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基于CBE的学生评估体系则更加关注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其评估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思想品质。通过学习团队内的小组成员互评,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观察学生在相关福祉机构为老人等弱势群体服务的主动性、参与度和态度等考察其是否具备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2)理论知识。在要求学生掌握经营福祉及管理理论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进入相应的教学实习环节,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岗位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为学生规定具体任务,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7指导学生通过培训获得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经营福祉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需要获得企业人力資源管理师、会计从业资格等资格证书。由于社会福祉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随着我国福祉事业及福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将很快建立社会福祉领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比如“经营福祉师”资格证书。
四、结论与展望
社会福祉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是国民大众的希望。发展福祉事业与福祉产业,功在千秋万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为探索福祉教育事业拓展了巨大的空间。培养经营福祉人才必须以福祉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并结合中国教育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的老龄化社会现实。
将CBE教育方法引入经营福祉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有待探讨。例如,CBE教学法的本土化问题。CBE强调“模块化”能力培养,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而目前具备这种能力的高校并不多。再如,强调学生特定岗位技能的培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能力评估体系,但是“能力”的概念较难量化,可能导致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客观性和实用性。此外,CBE方法源于职业教育,需要深入论证,怎样更好地结合福祉领域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瑶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日本福祉政策的变迁[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8):119-120
[2]中国产业信网2016-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EB/OL]http://wwwchyxxcom
[3]陈立行,柳中权向社会福祉跨越——中国老年社会福祉研究的新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35
[4]韩俊江等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247
[5]王晓璐,陈锦文向社会福社跨越中老年人养老意愿转变与和谐养老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5):9-10
[6]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7]陶咏梅基于系统理论的民办高校风险管理模型構建及风险规避[J].教育与职业,2015(32):22-26
[8]王旭,孙艳平CBE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应用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4(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