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要素与构建途径

2017-05-30阎珂珂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阎珂珂

[摘要]“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建设学习型城市既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要同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吸取其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为我所用。学习型城市实质上就是由一个个充满学习活力的个人、组织、社区和政府组成的新型城市,充分体现出了“包容”、“繁荣”、“可持续发展”等质的规定。构建学习型城市,需要以“五大理念”为支撑,注重学习型城市各要素的相互协同。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五大理念;《北京宣言》

[中图分类号] G 40-05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01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03“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自1999年上海市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以来,全国已有60多个城市对建设学习型城市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比如“认识不到位、任务不明确、职责不清晰”[1]。建设学习型城市既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要同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吸取其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为此,本文拟从学习型城市的理念、构成要素、展望三部分为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言献策。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

有关学习型城市的定义,各国学者和组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如下阐述:国际终身学习委员会副主席诺曼·朗沃斯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定义学习型城市,认为它通过整合地区各部门资源,为公民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促进个人成长,开发丰富所有人的潜能,增加社会凝聚力,创造经济繁荣[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定义学习型城市,认为其核心是创新与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与创新寻求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型城市的界定是:城市各个部门通过资源整合以促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激活家庭和社区学习,促进工作场所学习,改善并优化学习质量,培养终身学习文化,从而促进和加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4]。2013年10月,北京市承办了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会议达成了两个重要文件:《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大会的主题是“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包容”、“繁荣”、“可持续发展”作为大会的三个主题词,代表了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

(一)“学习型城市”理念之一:包容

“包容”作为学习型城市的第一个关键词,强调教育和学习必须涵盖社会不同群体,不论性别、社会背景、语言、种族或文化,为市民提供全纳、优质、公平的终身教育学习机会。“包容”在这里体现为城市对不同群体的关注。建立一个真正涵盖社会所有人群的学习型社会,要通过政府牵头,促进学校、企业、社区等不同组织机构的合作,提供从学前期教育到基础教育、从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成人教育到社区教育的多种学习形式,满足城市居民不同水平的学习需求。它特别强调为边缘化群体提供学习的机会,体现学习型城市的“包容并举”,以此提升公民素质,缓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平等、暴力行为、种族歧视等问题。例如英国学习型城市网络覆盖大约国内80多个城市和地区,旨在为公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德国与欧盟共同组建的学习型地区协会为超过70个地区创建灵活全面的终身学习体系;加拿大的维多利亚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更多老年人上大学;温哥华建立学习型城市战略目标,特别强调为残疾人和边缘化人群提供学习机会;韩国和菲律宾通过教育引领城市生活革新运动,为政府、学校与不同组织提供合作机会,以便为城市不同年龄层群体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提供“开放课堂”项目帮助人们增进对城市的了解和融合。

(二)“学习型城市”理念之二:繁荣

“繁荣”作为学习型城市的第二个关键词,不仅仅指城市的经济繁荣,更指城市的文化繁荣。正如《北京宣言》提到的那样:“经济发展为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经济的良性增长提供保证,而文化繁荣是优质生活的有力保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要在2020年基本形成为学习型社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植于民众血脉。构建学习型社会要求经济文化共同繁荣,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首先,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基础保障,经济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保持城市健康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文化的繁荣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多极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善于学习、有效学习、学以致用正在成为城市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城市文化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城市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最后,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准既要考虑经济指标,也要考虑文化指标。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共同繁荣,这已经达成了一种广泛的共识。

(三)“学习型城市”理念之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学习型城市的第三个关键词,指城市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之间均衡有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使资源在满足现代人使用的同时,也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发展可持续工业,支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綠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构建绿色城市。毫无疑问,学习型城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光依靠科技进步、政府约束、财政激励等措施,更在于人们思考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终身学习是促成这种转变不可缺少的因素”[5]。建设学习型城市,一方面需要关注“环境可持续性”,要求城市社区建设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能确保未来城市社区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强调投入的“力度可持续性”,提倡持续性的投入与递进式的发展,避免“一蹴而就”的城市建設推进政策。大学在学习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获得学位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学习目标,追求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何为城市?《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周易》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具有某些特征,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系统,由个人、组织、社区和政府几大要素组成。学习型城市实质上就是由一个个充满学习活力的个人、组织、社区和政府组成的新型城市。

(一)学习型个人

社会与个人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互为存在的依据。一方面,个人组成了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另一方面,个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每个人都是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城市,首先要培养公民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将学习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让城市中的每个人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这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习型城市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归根到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积极参与,从每一个人做起,以小聚大,最终完成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二)学习型组织

第一,学习型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个人的性格养成、品德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家庭,就是要让家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庭各成员通过读书、旅游、交流、沟通、对话、倾听和分享等活动坦诚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认识到学习是人生各阶段永恒的主题,让终身学习成为家庭的生活方式,通过开放的、生活化的家庭学习使教育真正做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

第二,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的概念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这样的学校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稳健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寻求工作内在的价值,促进教师的反思实践,重视教师自我超越和创建集体共同目标,自觉调动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不断提升以学习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让学校教育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第三,学习型企业。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说:“联想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还是学习能力。”学习型企业是以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高企业人员综合能力,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的新型现代企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知识不同的是,学习型企业有着强烈学习动机与愿望,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将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行动力。只有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学习型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石。学习型社区是面向社区内所有居民,确保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在社区内及社区间形成网络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将学习视为自发的行为,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具有较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型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需要相关政策保障、经济支撑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及社区内部成员自发主动的学习动力。学习型社区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社区发展为愿景,通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和彼此认同来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及文化生活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社区每一个角落,再通过一个个的学习型社区搭建覆盖整个城市的学习网络,让学习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中,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添砖加瓦。

(四)学习型政府

学习型政府是学习型城市的“火车头”,政府的导向作用在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政府要转变思想,通过学习不断适应城市的变革,通过学习在政府上下树立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在政府内容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政府全体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提高政府工作能力,提高政府适应国际竞争变化的能力。构建学习型政府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政府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因素,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保证。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必定是由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城市,而学习型政府正是城市发展的领路人,它要创建和规划城市学习网络,建设和完善城市终身教育体系,为城市里的每一个公民提供全纳、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校、企业、社区提供政策、法律、财政及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三、学习型城市的构建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学习型城市,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

(一)以“五大理念”引领,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第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创新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创新推动社会的前进,创新改变人类的生活。构建学习型城市,要求我们围绕创新发展这一主轴引领城市前进的脚步。要让创新成为学习型城市的价值取向,用创新发展理念引导学习团队的发展;要以创新理念指导社区建设,增强民众的创新意识;要以“学习—变革—创新—发展”为生产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指导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以创新为理念,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使创新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灵魂。

第二,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重点是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避免产生“木桶效应”,做到城市内各区域共同发展,城乡间协调发展,使城市内部形成资源优劣势互補平衡、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第三,以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素养,推动整个城市形成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

第四,以开放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繁荣发展。构建开放发展的学习型城市需要多元化的价值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城市文化兼容并举、百花争鸣。要为市民提供全納、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也能享受同样的教育机会;要探索城市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建设公共服务共享平台,让开放的理念引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第五,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建设学习型城市。通过共享在线网络教育平台、共享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社区学习资源等提升城市市民的国际化视野;通过教育系统的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城市立体多元终身学习体系。要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的共享度,让城市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注重学习型城市各要素的相互协同

正如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宏观层面的领导一样,缺少了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积极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同样步履维艰。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和家庭,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榜样示范、自治、基础性和支撑性等作用。我们应各尽其才,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去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一,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活动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路径。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改变和创新,就会被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同类企业所淘汰。企业必须本着“日日新,时时新”的理念,营造宽松学习环境。企业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追求突破,对员工进行专门的技能学习培训,鼓励、支持员工学习,树立学习典型,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思创新、爱学习的氛围。其次,事业单位要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带头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骨干作用,以本身形象影响力带动整个城市学习之风。最后,政府部门也要设立专项资金,对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荣誉和奖励,使其起到辐射作用。

第二,开展社区学习教育。社区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之一。学习型社会是社区教育的目标,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城市的手段和子系统。首先,建构社区教育实体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加强“对社区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优化配置,构建社区学院网络,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形成社区教育的实体网络架构”[6],为社区居民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其次,积极探索学习型社区治理模式,多力量合作管理社区。要打破政府独断社区管理局面,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效率。加大培育各种类型民间学习型组织的力度,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最后,要建设丰富多元的社区学习场所,构建便捷的社区学习参与方式。社区学习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学习场所应该多样化,既可以是社区学习服务中心,也可以是周边老年大学、文化宫、公园等场所。社区可以根据本身地域、文化特点,在电子屏、微信群等条件下,使社区学习更加便利、高效。要大力宣传一些取得巨大成果的社区教育示范区,建立健全城乡联动的社区教育机制,进一步激发其活力。

第三,讓学校引领学习。学校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它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做到各阶段的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提高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这是学习型城市的必由之路。首先,提供完备基础学习资源,创造融洽的学习环境。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便捷畅通的网络环境是校园与社会沟通的主渠道,这种沟通方式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突出强调教育对学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养成,让每个在校学生不分社会背景能够平等快乐地学习。其次,发挥高等教育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带头作用。要办好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发挥高校教育持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向社会开放,共享学习资源,使高校成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阵地。最后,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模范先驱工作。各类教育专家学者要继续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做好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一线教师要在政策引导下,做好教育本职工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贡献力量。

第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支撑社会的脚架,也是每个人出生以后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言行举止对家庭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恩格斯早期认为,由于资本家剥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使他们没有闲暇的时间进行家庭教育,像这样的孩子以后不可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承担着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规范其行为举止,养成良好品行的重任。如果把全国每一个家庭教育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整个社会的学习活动也会被调动起来,可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其次,父母要为子女做好榜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对子女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父母要经常对子女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询问,给子女解疑释惑,做好子女的心理咨询师,引导其养成一种“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最后,“严”与“慈”结合,关爱子女身心健康。每个家庭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均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子女时宜采用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法,避免家长主义的作风,对子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活动,让子女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建设

加强党委政府的协调领导工作,组织设立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机构,防止组织内产生责任不明确,分管不到位引起的互相推诿的现象,发挥其协调和领导的功能,避免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既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资助,也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纳入本地的发展规划之内,并把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其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石。学习型城市以“学习”为核心,学习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确证和保护。然而我国当前的法律等相关制度在这方面比西方发达国家还要滞后。应推进终身学习立法进程,拓宽终身教育学习通道,使“依法治教”原则贯彻始终。要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立法工作进度,继续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社会各成员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地方政府也要针对本地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发展需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授权范围内,加紧出台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市民终身学习的权利。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立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试点城市,要积极鼓励并推广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各个城市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继续修订完善、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法律法规。

(四)利用新兴载体共享学习资源

要利用网络等新兴载体共享学习资源。建设学习型城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数字电视、通信卫星等这些新兴载体,传播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要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开拓网上学习渠道。要兴办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网络服务平台,并在手机和电脑等终端上开发各类APP,利用文字、视频、动画等方式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趣味性上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其次,开发便利化的搜索引擎,缩短学习者寻找学习资源的时间。网络世界无所不包,面对各种信息,让学习者在错综复杂的学习资源中,快速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最后,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利化的同时,也有诸多的弊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微信、微博传播淫秽虚假信息,让学习者扑朔迷离,深受其害。“面对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信息,如何有效地引导人们接收、识别、利用、传播网上的信息资源,已成为监管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7]。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努力净化网络空间,联合多方力量,对其进行市场排查监管,力争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Z].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5/201409/174804.html.

[2]Norman Longworth.Making lifelong learning work:Learning cities for a learning century[M].Sterling,Virginia:Stylus Plblishing,1999.

[3]徐小洲,孟莹,张敏. 学习型城市建设:国际组织的理念与行动反思[J].教育研究,2014(11).

[4][5]高志敏,贾凡,蒋亦璐. 帕提农神庙·学习型城市——UNESCO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解读[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1).

[6]孙善学.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历程、特征及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7).

[7]黄霞.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型城市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