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2017-03-11刘金石
刘金石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以及近两年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老龄化日趋严重。在农村有许多老年人独自居住,从而形成了一个农村“空巢老人”群体。本文以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空巢老人”的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空巢老人 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62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虽然取得重大发展,但是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内陆和沿海经济差距十分巨大。农村劳动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的很大一部分老人由于已经不具备再次劳动的可能只得留守。现在,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8亿(农村人口总数约为6.75亿),占总人数的26.7%。大陆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该项人口增加了116995327人,增长81.03%。以上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因为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摆脱老龄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为177648705,占13.26%。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占8.8%。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上的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那么,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现状是怎样的?他们的养老保障如何解决?这些都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进入相对较发达地区务工而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应该说,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产生以及养老保障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也要有外因。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城镇化”政策,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这势必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适应城里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一部分老年人留守农村。再加上商品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产生。
(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极大解放。随着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部分农民在农闲时开始出外务农。对老年人来说,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不仅在客观上使得原有的家庭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养老载体,而且随着城镇化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养老载体和养老对象在时空上的分离。有很多老年人由于失去了再次劳动的可能,而选择独居和留守。再加上老年人对原地区的留恋,从而留在农村以及老人进城由于多种原因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致使大量子女外迁的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
(二)农村养老保障不健全
总的来说,较之中国城镇,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健全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办养老社会保险之前的几十年内,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相较于城市是滞后的。2005年底,中国人口为13亿,按城镇化率40%计算,有近8亿农村人口,全国老年人为一亿零七十五万,按比率来算也有将近7000万农村老年人。其中大部分生活水平低,直到2005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才为5442万人。
(三)农村劳动力迁移和农村传统文化观念的嬗变
不能否认,城乡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一方面改变了老人原有的家庭结构,青壮年子女进城务工,老人只得选择和隔辈人留守农村;另一方面,改变了老年人原有的居住方式,有条件的子女往往将老人接入城市一起居住,但是老年人却很不适应城市生活。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以留守老人同隔辈人一起生活为特征的“隔代化”居住方式和农村地区整体上人口减少的“空巢化”区位特征。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多元价值观念都对传统养老文化产生了基础性的冲击。这在客观上使得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保障的文化依托逐渐丧失,而且也在不断弱化着家庭对于老年人养老的保障作用。
(四)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养老事业也在蓬勃发展。老年人获得养老保障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从而分化了家庭这一载体的养老功能。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提供了丰富的养老资源,有利于老年人享受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但是其对于家庭养老也有负面的影响: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获得青年人的青睐并接受,在逐步内化这些来自城市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同时,养老孝亲的观念也正在逐步淡化;还有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生育率下降使得家庭中的子女数量减少,在家庭老年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子女养老的负担加重。这一方面使得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合理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也给老年人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难题,加重了社会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三、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精神状况、以及生活状况
(一)经济状况
中国老年人口往往是一个贫困率发生较高的群体。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环境中,老年人口尤其可能受到影响,中国老年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朱庆芳(2005年)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对农村六万多户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数占总农户的6.7%,据此比例算出当年农村绝对贫困为5100多万。“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除了务农所得,一个主要的方面是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外出务工子女往往将部分所得汇款回农村老年人手中,这些持续性的经济支持,一方面大大缓解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政府對于老年人养老保障事业的投入压力,从而保障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稳定。
(二)精神状况
子女的外出,在客观上直接导致留守老年人缺少生活照料。身体条件尚可的老年人还能勉强自我照顾,而那些身体不佳的老年人往往要面临行动不便带来的困扰。物质生活的压力还在其次,家庭成员的长期分离,不仅不利于代际之间感情的表达,而且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缺乏慰藉。情感生活的缺失,造成了留守老人精神世界的孤单感,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再加上农村地区对于文化需求的忽视以及相应配套娱乐设施的不足,使留守老人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子女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回家较少,甚至过节也不回家,多年不回家。平时仅仅按时往家寄送一些钱物,或者简单的通话,但是很少涉及精神世界的心事和情感上的交流。这样一来,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的被边缘化,内心的情感需求更是长期被忽视而得不到满足。
(三)生活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的一部分内容在于日间生活照料。而“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家庭成员居住的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应该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不仅导致对于老年人的照料减少,而且使得老人的自我照料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子女照料者外出,另一方面是农村养老机构的不足,城市老年人享受到的照料服务不能同等的推广到农村。再加上农村老年人保障性制度建设的滞后,难以引进社会化照料服务,从而也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程度。特别是面临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劳动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农村“空巢老人”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遇到疾病、灾害等特殊情况,留守老年人更是束手无策,一些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四、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民生的财政支出力度,但是社会保障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尽管近两年中央一再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的15%-20%用于社会保障,但是这只是一种行政要求,缺乏立法性约束,尤其是拥有8亿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在整个社保资金中少的可怜。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首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理念问题。城乡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应该切实保障农村“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在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让“空巢老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二是责任问题。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多做出一些惠及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加大老年人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奠定经济基础。
(二)创造农村就近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主要是因为城市中有着较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政府可以号召外乡子女回乡工作,使他们来负起本应该负起的责任。政府通过扶持本地产业,发展城镇经济,对于在城乡建厂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使回乡子女就近也能得到不错的工资性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发展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提高了农村经济水平,而且有利于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使得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以及养老方式得以保存并继续发挥养老作用。
(三)加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教育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医疗、教育等资源,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的浸染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以“孝”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养老思想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家庭矛盾,而且也使得传统形式的养老面临危机。因此加强农村“空巢老人”子女的家庭养老观念,宣传“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
在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将老年社会工作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吸纳到社会养老事业中来。例如,在社会上招募并建立以农村“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还可以号召企业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给予兴办养老院企业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用政策带动企业加入到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杨燕绥、阎中兴.政府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06).
[2]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4).
[3]叶敬忠、贺聪志、吴慧芳、潘璐.留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2).
[4]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6).
[5]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银平均、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江西社会科学.2011(2).
[7]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綜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