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活态传承的教学探索

2017-05-30荆翡,周燕弟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民间美术教学改革

荆翡,周燕弟

摘 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民间美术所依托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逐渐消亡,民间工艺带来的经济收益微薄,许多民间艺人改行或被边缘化,民间美术传承的主体正在逐渐减少。基于上述原因,作为文化传承重要主体的地方高校应该将活态传承方式融入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辅助教师完成课题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内容设置、学程记录考核、内容传播分享、學习效果与评价四个方面来践行探索,对活态传承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形态活态传承的方式引入高校课堂,能够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实现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与高等教育传播功能的对接。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190-03

Abstract: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k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relied on by our country folk art die off. Folk craft brings low economic benefits, and many folk artists change their professions or are marginalized. Therefore, the main body of folk art heritage is gradually reduced.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integrate the live transmission mode into the local folk art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plete the project teaching,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demonstration teaching and assist teacher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explor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involving teaching content set, program recording the inspection, content shar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summarizing the transmission teaching method, and introducing the live transmission way of the folk art form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classroom, can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the spread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oc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dissemination function.

Keywords: Folk art; Live inheritance; the teaching reform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民间美术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是一切美术之源。作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活态传承是民间美术传播中一种被长久忽视的传承方式,其传播内容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互补共生、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整体。因此文章以上述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将活态传承的方式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中,搭建以保护和传承为基础、以新媒体的运用为手段、以具有地方特色为内容、以全程动态记录为考核手段的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框架,实现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从教学内容设置、学程记录考核、内容传播分享、学习效果与评价四个方面来践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授课形式丰富化

民间美术是一种有独特意味的民族视觉文化,作为大学课程的民间美术,也应该是一门有趣又充满智慧的专业必修课。大多数高校的民间美术课程采用订购民间美术统编教材,教师口述或者电子课件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学方式的误区在于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民间美术门类的感性认识,很少能够通过教学与所学美术门类“亲密接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变化使学生很难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小学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师,熟悉和热爱民间美术文化,不仅是涉及某个美术领域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而且是有关民族视觉文化传承的大问题。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摇篮,高职高专院校的民间美术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熟悉和热爱,又怎能期望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培养出具有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梦想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依托学院联合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及地方民间美术研究所,将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邀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鲜活的课堂体验。课程内容增加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美术形式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课堂现场讲授,学生同步实践操作的方式,有效解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部分年纪比较大的传承人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可以尝试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学院负责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课堂,辅助传承人教学,在传承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院教师将该艺术门类的起源、发展、现状、趋势、流派等问题的讲解贯穿于课堂,帮助学生梳理理论脉络,实现了高校课程理论和实践同步的目的。

通过上述方式,原来课本上的图片变成了课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中灵动的实物,学生也能通过操作对这些具体的民间美术形式产生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对部分受限于场地、设备等限制的民间美术形式,可以采用带学生进传承人工作室的做法,让学生实地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品的制作过程,通过与传承人及工作室人员的沟通,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设计原理和步骤,掌握传統艺术如何进行市场化的营销推广等问题。师生在与传承人沟通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的效果显著,学生将习得的民间美术纹样、图案应用于绘画、设计作品的创作中,设计理念和技法都有所突破。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兴趣被有效提升,传承人技艺得到了传播,教师在辅助传承人授课和带学生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对本地民间美术也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加以深化形成了教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对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也颇有益处。这些做法能够实现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地方化、形象化和授课形式的丰富化,较为有效地改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将传承人活态传承方式引入课堂,实现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学程记录动态化,考核方式个性化

民间美术课程的考核形式多为试卷或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对民间美术热爱”的目的显然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可以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改进考核方式、动态记录学程,将蓝墨云班课、校友邦等APP软件引入课程教学中,结合全程记录课程学习状况的学业报告书作为民间美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多媒体手机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交流工具,将蓝墨云班课和校友邦等手机APP软件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过程记录的兴趣。课前,教师与民间美术传承人沟通,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任务安排,如某个民间美术门类的图案搜集、文化根源或本地建筑或设计中对该类美术形式的运用等,在APP端发布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在指定时间内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将作业上传至平台,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做点评的素材。课中,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机将学习过程拍摄成小视频或者照片记录下来,以日记、周记、月记等形式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整理和思考,上传至课程平台,接受老师批阅。课程结束时,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利用拼图软件或者排版软件,将所学所思所想所感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制作成学业报告书,打印出来,形成学业记录,作为老师打分的依据,完成对这门课程学习成果的记录。

这些做法能够有效改变以理论背诵和论文撰写为主的考试方式,转变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特色、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和图片传播为主的现状,扭转考核评价主要依赖于理论背诵及论文撰写的形式,在做到广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亲自做、亲自记,动手能力有效提升,APP软件结合学业报告书的形式也避免了教师需要借助点名来约束学生纪律的弊端,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态转变。

三、传播方式媒体化,资源分享网络化

现在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实践中,将课程内容传播和资源分享纳入到课程建设中的案例还非常有限。民间美术是经过无数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创造并延续下来的,它渗透在民众的精神文化情感中,是唯一与民众生存、生活、风俗有紧密联系的艺术形式,它在开阔民众视野、提升审美水平、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特定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媒介,其中蕴含强烈生命意识、充满美好期许的作品因其大胆直率的构思,越来越受到世界美术界的关注,其促进人类思维全面发展及创新的功效也日益被认可。

在民间美术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引入了手机APP软件,整合师生资源,此外,对于部分优质课、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传承人授课,还可以采用全程录像的方式将课程内容进行记录,在获得传承人授权的情况下,将其授课视频、优秀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站和课程手机客户端,供学生反复研习。在借助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民间美术传承人及作品也能通过网络传播为更多人所认识、了解、学习,新媒体作为工具对宣传推广地方民间美术及宣传学校课程建设成果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上,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手段将同类艺术形式的内容链接加载在课程网站上,让学生通过对比、对民间美术的门类和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上述借助新媒体传播课程和地方民间美术文化、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是探索地方高校融入活态传承课程教学实践的有益方式。在课程建设中地方高校可以借助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型传播方式实现与当地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小学、非遗文化研究所实现资源共享,享受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红利。

四、传承实践社会化、教学效果可视化

站在专业和整体的角度,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民间美术学科及其价值、掌握研究民间美术的方法,培养传承民间美术的能力,训练和提升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创作和教学的能力,因此,应该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目标出发,考察教学效果。

从认识论角度看,通过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整体系统地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学习过的民间美术文化形式进行创作,对该艺术门类的范畴、特性、元素、价值、思想、传播、创作、消费、保护、研究、内涵和外延都能够通过学业报告书进行观照。

从方法论角度看,教师课前准备、课中讲授及课后总结评价体现了授课应有特定的教育思想作为设计、实施课程依据的目的,活态传承进课堂、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又体现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实施有特色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学生课前课后要通过努力搜集大量包括文字、视觉图像、造物资料、民间美术传承人资料等,有时还需要运用田野调查法来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做法能够帮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意识来进行学习,课后作业还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内容提升地方民间美术实践创作,增强学习效果。

从实践论角度看,通过实施活态传承进课堂,教师研究地方民间美术的能力有所提高,在辅助传承人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执行能力也有显著提升,期间收获的资料还能为教师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学生通过课程课前收集资料、课堂操作记录、课后总结反思,按照老师设定的方法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了“学会学习”的能力。其次,作为未来的教师,多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对教师及传承人的讲授观摩,形成了自己讲授民间美术课程的能力。此外,还有部分创新意识强的学生能够将民间美术用于服务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设计,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岗位上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了民间美术校本教材的设计。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民间美术所依托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逐渐消亡,民间工艺带来的经济收益微薄,许多民间艺人改行或被边缘化,因此,民间美术传承的主体正在逐渐减少。此外,民间美术创作的传统材料和工具,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使其生存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地方高校美术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师资条件以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涉及的教学课程也十分广泛,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也不断出现,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被当下高校美术教育所考虑和注重。基于上述原因,将活态传承方式融入地方民间美术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辅助教师完成课题教学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和中小学及非遗博物馆、研究中心合作的过程中,师生对地方民间美术的理解也得以深化。合作中小学的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也能够为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宝贵资料和有益启示,上述实践都可以为完善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活态传承教学方式、思考如何使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通过对活态传承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形态活态传承的方式引入高校课堂,能够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实现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与高等教育传播功能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钱穆.民族与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2-78.

[2]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活态传承與文化共享[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63-87.

[3]陈卫和,刘宇新.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18-33.

[4]陈雅玲.怎样开发利用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102.

[5]单霁翔.民间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8-29.

[6]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23-162.

[7]Hermann Bausinger.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61.

[8]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人类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42-67.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民间美术教学改革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