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对策略
2017-05-30钟静
钟静
摘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呈现瞬间化、广泛化、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特点,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成为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现状,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对应当从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机制、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规范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等几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38-03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college emergencies presents instantaneous, three-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How to better deal with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emergencies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dealing with college emergenc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emergencies,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 emergencies should work in several way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informa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emergencies,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of emergencies, and standardizing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of emergencies.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emergencies;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近年來,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校园秩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关注度高,借助新媒体,相关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事件扩大化,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稳定。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测、发布与传播机制,以应对目前我国高校频发的突发事件,保障校园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这在高校信息传播管理机制存在诸多不足的现状下,突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突发事件”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 条规定:“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也多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等原因,突然发生在高校校园内,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并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或危害个体或群体性事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会随着新的网络信息移动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媒体形态。但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它所具有的海量信息承载、多元化信息传播、互动化信息体验等特点只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优化。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瞬间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获取相关信息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无论是文字、图片,又或者是音频、视频,只要你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基本实现即时传播、及时关注、全程参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关注度高,信息“饥渴”现象明显。一些无法通过官方渠道传播的信息,纷纷在个人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传播,舆情传播和反馈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二)信息传播广泛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突发事件一发生往往就会引发广泛关注,不仅会在校园内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从而引起社会对此事件的普遍关注,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大学校园的安定和谐。
(三)信息传播立体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传播模式由以往的单向传播逐渐向双向互动、多向传播转化,呈现立体的网状传播结构。突然事件发生后,人们通过新媒体传递信息,发表评论。手机等新媒体所具有的摄录功能,让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都能够通过网络瞬间得到传播,而且,信息的呈现方式从文字、声音、动态画面等都能得到实现,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丰富度和直观性,因此也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关注度。
(四)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传统媒体主导议题、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被打破,信息传播的主体变得多元化。很多突发事件在新媒体上一经传播,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迅速成为社会热点,随后引发传统媒体的争相报道。传统媒体再选择性的进行跟进报道和深度报道,再度进行议程设置。而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公众处于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获得信息,同时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同样也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二、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现状
(一)官方信息发布不及时
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高校的做法是急于如何控制信息,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发布官方信息,缺乏主动发布信息的主动性。再加上信息发布渠道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使得高校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当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信息在媒体上泛滥时,高校才被迫发声,发布相关信息。而官方信息发布不及时,甚至内容不全、语焉不详等,更容易让公众产生质疑。当前,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及应对方案,但由于没有及时发布事件信息及处理方案,从而导致事件迅速蔓延及变性。
(二)发布信息内容不真实、不全面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公开信息是为了取得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但有些学校考虑到突发事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为维护学校形象,采取对真实信息隐瞒不公布或者发布不实信息的方式,反而容易导致谣言更大程度的产生和传播,从而影响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的形象。2015年5月,复旦大学官方发布110周年校庆宣传片《To My Light》,引发众多网友围观点赞。当天有网友发文称该宣传片涉嫌抄袭,消息一出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友的质疑声中,复旦大学官方先是回应否认抄袭,之后当新版宣传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时,宣传片的制片人回应承认较多参考了东京大学的短片,表示愿意坦诚接受公众批评[1]。此事件一出,给复旦大学的声誉和形象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三)信息舆论引导不合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某些高校往往急于处理事件本身,而忽视了对舆情信息的处理。当新媒体上有关突发事件的不利甚至错误信息开始大量传播时,才开始着手找应对措施,而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导致效率低下,有时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这时候,采取删除言论,对当事人“封嘴”、关闭校园网络等简单方式应对,而不是积极地引导,这种做法只会让事态朝着扩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一些高校不善于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在与媒体记者沟通的时候发言不够谨慎,有时说出一些话,不但没有能够澄清事实本身,反而让事态发展陷入更为混乱的局面。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如何应对
了解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梳理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管理存在的问题,便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从信息传播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一)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收集机制
信息监测收集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至关重要,迅速、及时将可能引发或是潜在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信息进行收集,并加以汇总、分析、处理,有助于尽可能地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突发事件的诱因往往不容易为人所关注和重视,具有潜在性、隐蔽性等特点,高校可以通过相关网络监测系统或舆情监测软件,针对诸如学校外部的危机信息、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等信息进行收集和监测,做到信息大数据的微处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信息评估和形势研判,对是否能诱发高校突发事件做出科学的判断,对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情况,时刻关注事态发展走势,适时发出警示信号,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做好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支持保障工作,全面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动员、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物资装备等资源要素。高校突发事件日常信息的收集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学校各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横向合作,构成一个事件信息收集与反馈的有机体。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风险信息研判,提供专业理论和知识支持,努力发挥智囊库的作用。
(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
针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或危机情况,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三T”原则,即:“Tell your 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all”(提供全部情况)。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
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会引发社会媒体及高效师生的高度关注,及时的信息发布以及积极与媒体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有利于公众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进展情况,从而有效避免因为情况不明、信息不完整而引发人民的主观猜测,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出现舆论误导。因此,高校出现危机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和发展动态,遵循“第一时间”的原则,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事件的事实真相,向公众发出权威的声音,控制舆论制高点,对突发事件予以正确地引导,不能抱着因为突发事件爆发可能会影响学校声誉,而对其采取掩着藏着的态度。要建立适当的“以人为本”的引导方式,及时发布人们关心的事件的进展程度、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渴求,安抚师生及社会有关人士的情绪,化解危机涉及人群的抵抗情绪,统一师生思想,凝聚力量,促进突发事件快速、妥善得到解决。
(三)规范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距离与时间大大缩短,只要拥有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都可以达到信息的瞬间传播。高校学生主体思维活跃,使用新媒体频率较高,因而一旦高校有突发事件发生,身处其中的学生经常会在第一时间用手机进行记录,然后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传播相关信息,“一传十,十传百”,突发事件迅速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由于学生个体对整个事件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往往容易导致信息传播内容的不真实、师生权益受侵犯等情况,某些信息还有可能被歪曲肆意传播,从而使得危机激化或者更加严重。
因此,高校應当从法律上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进行规范与约束。首先,学校应当完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强化高校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意识。明确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紧急程度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实行责任问责制度,同时对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汇报、对外发言、发布渠道、信息反馈等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其次,应当与社会媒体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确保社会媒体在进行相关信息报道时,能够正面积极地报道有关内容;再次,要注重积极引导学校学生正确传递事件信息,明确规定个人不得编造并且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同时对误传或者造谣者给予相应批评教育。一方面从技术上对不良的信息言论进行过滤,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校内的“舆论领袖”,强化他们的把关作用,从正面引导非主流的舆论,把握舆论导向。
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对管理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在转变信息管理理念、完善信息监测收集系统、规范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校各部门间的同心协力与加强合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上下应当协调一致,各部门间通力合作把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伤害降到最低,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舆情管理系统[N].中国教育舆情周报,2015,23.
[2]朱国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M].新华出版社,2015.
[3]邱燕.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J].高教学刊,2016(9).
[4]屈艺.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研究[J].前沿,2013(2).
[5]李游.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3(2).
[6]季笑言.论高校突发事件解决法律化机制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5(23).
[7]李煜婕.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