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2017-05-30何振华

职教通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训练方式平台建设高职学生

摘 要:高职院校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这也是专业建设、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基于此,从创新培育途径、构建实践教育全过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三个方面给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校园文化;训练方式;师资队伍;平台建设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6FYHLX063)

作者简介:何振华,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36-04

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重要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和新天地。高职学生作为青少年,是创新创业的最重要的力量。国家虽然认识到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他原因,高职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研究相应对策,找寻培育路径。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意义

(一)提高就业质量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超过了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有一部分学生抵触畏难,消极应付,动力不足,主动意识不强。这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对专业进行创新创业,调整就业心态,树立自主创业、专业创业意识,大学生参与创业成功的比率上升自然提高就业质量。

(二)加强专业建设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高职学生专业要求进行调查,学生对学习的专业要求:就业面广、技能适应性强。江苏省内企业众多,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企业就达百所,但是省内仍有不少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不足,发展遇到瓶颈。目前,行业存在“技术要求全面、面向客户群广”的特点,而本专业创业成功率高、竞争力强,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必要的。

(三)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慢慢增大,面临三大压力,最主要的压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題。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乏力

1.社会百姓不认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但是社会对创新创业认同度不高,百姓的传统就业观念很强,仍以就业稳定和舒适来评判。[1]一些名校毕业生卖猪肉、糖葫芦,他们的创业面巨大压力,成为媒体报道焦点,使得很多毕业生产生畏惧,愿意选择传统就业方式。

2.创新创业支撑工作有待解决。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对创新创业做了宏观指导,要求社会、政府、高校三方联动,破解瓶颈问题。但是鼓励创新创业还有支撑工作未落实,如怎么推广、如何搞好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不高

1.教学体系不成熟。根据要求,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但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如前所述,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考虑创新创业相关课程;(2)创新创业教材针对性不强。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侧重于就业,对创新创业涉及较少;(3)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紧缺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在一定程度上,师资队伍素养直接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辅导员、就业部门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以上教师一般没有创新创业相关经历,知识积累也不够,影响了教育效果。

2.教育活动未融通。一部分高职院校熏陶不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缺乏融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创业教育未融入校园文化中。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尚在摸索阶段,校园特色难以形成,校园活动重复单一,未融入校园文化和活动中。(2)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未融入专业教学。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很少涉及创新创业教育。(3)创新创业活动未融入“互联网+”。李克强总理提出创新创业须依托“互联网+”。[3]高职院校容易忽略了互联网这一平台,采取传统的方式,创新创业思维难以迸发,限制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运营。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培育途径

1.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校园文化具有宣传广泛、提高意识、提供平台的功能。高职院校需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活动中,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2.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教学时,学生听得多、想的少。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施不设标准答案的训练方式。

3.加强创新创业课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通过选拔与培养、外引内培,建设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创业、下企业锻炼;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邀请社会专家、企业中大师到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培训和指导。

4.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优势发挥创新创业的乘数效应。从目前看,互联网已有平台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开放共享的特点使创业团队产生思想碰撞,产生灵感,并借助平台进行推广。

(二)构建实践教学全过程

1.采取开放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高职院校需要将课堂授课模式变为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与企业家对话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建立开放的校内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室、全真模拟实训室等实训室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开放的内容,加强过程的管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高职院校加强对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的指导,对创业项目入驻把好审批关,实时关注创业过程,帮助解决学生创业过程的难题,给予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三)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要把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作为目标,把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教育的衡量标准。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零对接、零培训的优秀基层技能型人才,希望高职院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校企合作应本着相互服务、优势互补原则开展项目合作,建立真正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利益纽带。[4]项目的确立,应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开展如订单式人才培养、生产性实训等项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营,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市场的敏锐性和果敢的执行力。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经验的具体实践

(一)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将创新创业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年不断线,先后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和“SYB创业培训”、“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选修课程。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于2011年7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于2011年2月投入使用,学校专门制定了《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每年均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指導师培训。近年来,教师共在《职教论坛》《职业与技术》等期刊上发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60余篇,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省级、校级课题20余项。教师通过教研、沙龙活动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依托政府支持和优质教学资源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努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其中,与淮安义乌商贸城签订创业基地协议,推荐校内优秀的创业孵化项目进驻商贸城开展创业活动,与中锐教育集团共建“中锐汽车学院”,依托中锐教育集团雄厚的教育优势与就业市场,共建“中锐汽车商务基地”,与今世缘酒业共建“今世缘酒文化馆——酒品营销实训基地”,与江苏中央新亚合作共建“中央新亚管理学院”,与江苏紫金保险公司共建“紫金保险学院”,与淮安市经信委、海尔集团等300多家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依托实训基地建成的“江苏财苑会计咨询公司”“晶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淘宝网上创业实训室”“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等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政、行、校、企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创建,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企业引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早在2005年开始与企业合作培养订单班,如与中央新亚百货合作的“新亚主管订单班”;与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京东订单班”等。在班级学生的生源上,除了一部分来自校内学生的报名外,设置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与企业联合招生,企业与学校一起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有针对性。

(三)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社团活动中

学生社团是学生重要的组织,能丰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平台。学生愿意参与社团,有很强的渗透力,社团活动根据内容、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学校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社团,提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成功率。学校成立了各式各类的专业社团,如企业经营管理ERP社团、银行综合技能社团等,大部分学生加入社团。社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实践锻炼活动,提高创新素质和技能,积极进行锻炼实践,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打造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

学校积极推进“1349”素质育人模式,“参加一次创业实践”是该模式九个一活动的其中之一。围绕这一主题,学校层面和各院系均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

1.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至目前,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和八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亦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2.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学校共投入300多万元打造“大学生创业中心”,为较成熟的创业项目提供了有效的孵化基地。创业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先后有100多个项目在中心进行孵化。学校还充分利用现有的省级会计实训基地、省级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6个(模拟公司),以学生运作为主,教师参与指导,学校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相结合。

3.成立创业协会和社团。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指导大学生自主开展创业活动。学校层面建立有“大学生创业协会”,在“大学生创业中心”设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各院系依托专业背景,均成立了各自的创业社团。社团和协会经常开展创业交流活动,相互取长补短,以求共同进步。

4.院系深入开展创业特色实践活动。由于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院系都能根据自身实际组织特色活动。如经济贸易学院开展的“学做小老板,勇当创业人”系列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这项主题实践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每届约有1 000多名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由教师跟踪指导、学生直接运作,通过市场调查、资金筹集、模拟注册、摊位拍卖、物资采购、财务核算和总结报告等环节,全程实战演练市场的运作与管理。

(五)以创新创业文化为引领,以学生竞赛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非常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淮商文化馆、潘序伦会计文化馆、汽车文化馆、货币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商科综合实训中心和淮安创业大学的建设;经常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邀请教授名师、成功人士和杰出校友现身说法,学生反映强烈,受益匪浅,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创业政策和创新创业典型;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选拔优秀作品和项目参加全国、省级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无动力垃圾清扫车”项目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该项目参加江苏省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获最具潜力奖;“互动e族”代表队参加第三届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一等奖;《悦然心动》创业项目获“第四届全国商业信息化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淮安明明多肉植物》创业项目获“2016年创青春速度中国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企业经营沙盘演练大赛,多次获得一、二等奖;组织毕业生参加江苏省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创业教育示范校,被学校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遴选为“大学生KAB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被省妇联等六个部门联合授予“江苏省巾帼牵手SYB(创办你的企业)导师行动先进集体”,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被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表彰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 陶大伟.电气类专业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2(29):28-30.

[2] 陶礼军.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3):49-50.

[3] 梁潘,袁继敏.经济新常态下高职生创新创业培育路径的选择与创新[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7-83.

[4] 金根中.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6):57-59.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训练方式平台建设高职学生
激发小学足球训练兴趣之我见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声乐小组课训练方式初探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排球运动的耗能特点及训练方式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