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7-05-30李舸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微文化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李舸

摘 要:互联网思维是目前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开放思维、数据思维和用户思维应运而来。文章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积极将互联网思维模式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具体教育实践相融合,在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以“微文化”为着力点,提出了合理化的策略和措施,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开放思维;数据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037-03

Abstract: Internet thinking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all fields of society, along with open thinking, data thinking and thinking as us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this paper aims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Internet thinking mode, and put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oncrete education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deep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micro-culture as the focal point, and puts forward the rational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measures.

Keywords: internet thinking; open thinking; data thin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icro-culture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去中心化、以人为本、快速迭代、碎片化学习、信息交互等互联网思维模式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和思路方法。当今大学生善于独立观察和思考,对待新鲜事物乐于接受,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很难对他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高校必须以直面挑战、主动而为的态度,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建设满足大学生真实需求、符合大学生思维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喜爱的网络阵地,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面对且无法回避的新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工作,目前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地位发生新变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两个相伴而生的概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认为学生需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带领逐步获取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本身不能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一般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对象往往处于客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的客观权威性,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自主能力和开拓勇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呈现出其弊端和落后性。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具有追求时尚、崇尚自由的人格特性,接受和融入新鲜事物比较快,新媒体的个性化和快捷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获取知识、追求时尚、传递信息和提升技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传统教学环境的被动性和局限性被打破,新型的知识获取渠道和模式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自身认知需求,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角色地位的根本性改变,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概念和界限越来越模糊,地位逐渐趋于平等。二是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采取从主体到客体,单程自上而下的硬性单向灌输教育方式,是教育者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体现的是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發展,这种“填鸭式”教育的效果已明显弱化。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信息文化传播快、范围广、形式多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打破传统课堂以老师为知识中心的呈现方式,告别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趋于多元化,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由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鼓励思辨重视传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从“追求数量”过渡为“追求质量”,关注大学生的思维养成、感官教化、行为引导和认知升级,思政课正在变得精彩纷呈。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有时间、场地、空间、语言等诸多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但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教育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时间更自由、空间更广泛,带给大学生多元的学习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交流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新常态。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与智能手机终端相结合,授课场所不仅局限于课堂,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接受教育,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高速网络交流学习心得、共享教育资源、开展问题咨询,而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沟通方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改变。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进一步打破了教育者灌输教育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不平等关系,学生与教师可以平等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这种全新的、网状的、全天候的教育形式独具一格。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当今世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业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思维日益活跃的学生群体,其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政治素养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教育场景、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需求显得更加突出,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和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如果其视野狭窄、孤陋寡闻,不善于借助最新的媒体工具,不善于捕捉大学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去伪存真,必然会面临教学能力与教师素质方面的严峻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思维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开放、平等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全新时代,重新构造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甚至重塑了人们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所谓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用互联网的模式,思考并且解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必须应用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审视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工作对象、工作内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注重互联网思维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充分尊重和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互联网平台战略的利用,运用多种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有机结合,范围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显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去中心化、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体验为王。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产品和商业行为中,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也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在近年来的互联网商业中,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市场由原来的厂商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一切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深挖用户潜在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应体现用户思维,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真正做到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教学活动的个体教育体验,加强学生的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主体性,依据学生的教育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多元教学为指导,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性。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很多行业和产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跨界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即跨界思维。具体到教育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学校、课堂,但是,影响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因素很复杂,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的、书面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无法改变家庭、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借鉴互联网商业中的跨界思维,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的同时,打破教育的壁垒,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将教育活动渗透到家庭和社会之中,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系统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和社会正能量的示范效应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注重大学生的认知升级。当下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新媒体的多样性使中国的文化生态和网络环境呈现多元化特征,为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和错误思潮的泛滥和传播提供了市场和温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影响,无论是对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切实转变工作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传统课堂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交流互动和快速的知识迭代,促使大学生的认知升级,提升是非甄别与价值判断能力,才不至于在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面前迷失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路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应该在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教育载体,更好地立德树人,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以新方式引领大学生

目前,QQ群、BBS、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公众号等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和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学会运用学生的语言,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弯下身子、放下架子,将冗长、单调的理论编译成生动、活泼、通俗的表达,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消除学生的距离感,寓教于乐,贴近学生,服务高校生活,弘扬高校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教学,使教育模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互动交流和主动参与。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以新形态走近大学生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能够在网络空间里抛开现实的顾虑和约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发表言论、看法,如果没有良性引导,甚至可能发表或传播一些具有煽动性、不实性的言论,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QQ空间、微博、微信、论坛留言等,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积极融入大学生的新媒体圈之中,引导思想正方向,传播校园正能量,营造和谐网络舆论氛围。同时可以通过搜集、汇总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投诉和举报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路径,以新媒体与大学生交流

目前微信在大學生中的扩散率高达90%,微信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微信构建学习交流圈和社交生活圈已经成为常态。高校应通过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吸引大学生关注,指导和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收集学生的微信号,建立师生微信群,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同时,积极运用QQ、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以及其他社交媒体,建立专属的网络社区、交流论坛和QQ群等,主动到虚拟社会寻访大学生,深入虚拟社会听取大学生心声,积极回应虚拟社会的大学生的关切,组织网络“微活动”,开展思想“微教学”。

(四)探索构建良好的思想教育网络环境,以新网络生态关爱大学生

高校要不断加强微媒体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把新媒体教育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疏导机制,严格审查信息内容,规范内容发布流程,确保信息传播的权威和准确,及时屏蔽和清除一些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错误、反动或者消极的言论,净化思想教育网络环境。同时,要科学导向、发挥优势、主动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契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扩大主流网站的领地范围,压缩和稀释网络不良文化的生存空间,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弘扬教育主旋律,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努力探索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网络思想教育新环境和网上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才俊,唐文武.网络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3]朱千波.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N].新华日报,2015(005).

[4]赵田田.大学生实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5]杨小 .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析[J].西部皮革, 2016(02).

[6]张在金.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7]芮先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

[8]杨伟荣,杨玉强.谈“互联网+”风口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J].济宁学院学报,2015(04).

猜你喜欢

微文化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