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分析

2017-05-30胡炜李长春戴国洪

职教通讯 2017年24期
关键词:TRIZ理论机械制图高职

胡炜 李长春 戴国洪

摘 要:利用TRIZ九屏幕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分析。基于TRIZ理论,探讨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从创新的角度推动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設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图;课程分析;TRIZ理论;TRIZ九屏幕法

基金项目:江蘇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B186)

作者简介:胡炜,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形学、机构设计;李长春,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CAD/CAM、机器视觉;戴国洪,男,常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装配、先进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4-0007-04

“机械制图”是各职业院校工科类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2]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前的课程结构延续了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结构,不能满足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有待充实;教学中虽然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变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式,但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课程知识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问题。因此,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对课程重新定位,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基于TRIZ九屏幕法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分析

九屏幕分析法即帮助用户应用九屏幕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当前系统,当前系统的超系统和子系统,当前系统过去和未来,超系统和子系统的过去和将来。由技术系统、子系统、超系统以及这三个系统的过去和未来组成九个屏幕。[3]采用“九屏幕”法对“机械制图”课程总体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一)从横向上分析

屏幕“过去”表示在当前问题出现前发生的事件。通常,这些事件是当前问题的“先前”操作或者是系统生命周期的“先前”阶段。每个屏幕都可代表发生在“过去”的多个事件。分析“过去”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当前”阶段产生一些问题。如“机械制图”根据绘图方式,以前主要是以手工绘制二维图样为主,后来发展为用Auto CAD软件绘制二维图样。

屏幕“未来”表示在问题出现后发生的事件。通常,这些事件是当前问题的“后续”操作,或者是系统生命周期的“后续”阶段。根据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三维CAD软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我国在“甩图纸”的发展战略下,三维CAD是“机械制图”的发展趋势;从消除问题不良后果的观点来看,需要根据“机械制图”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其进化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进化更加完美。

(二)从纵向上分析

屏幕“子系统”是指系统包含的单元,系统在某时段所处的运行状态。“机械制图”的子系统为绘图,绘图就是从投影的角度、从几何的角度来绘制图形,但此阶段所绘制的图形与工程图样还有一定的距离。

屏幕“超系统”是指高级别系统的单元,此类超系统或者代表系统所参与的某过程,或者是系统运行于其中的邻近环境。因此,每个“超系统”屏幕都可包含多个不同的超系统及环境。从提供资源以防止问题出现的观点看,应该考虑此类超系统的组件,这样就能抵消所探讨问题的不良作用,或者消除它的不良后果。“机械制图”的高级形式就是要解决工程制造中的问题,工程图样要包含零件的形状及各类制造信息(如:材料、尺寸、公差等),能够从中分析出零件的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零件的功能。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多元解决方案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参照课程结构以及企业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将“机械制图”课程分成四个模块:制图能力、识图读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模块,如图2所示。

(一)制图能力模块

主要包括基本体素及组合体的投影、机件的表达方法和标准件常用件的绘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投影规则,点线面体的三视图绘制,常用机件表达方法和标准件常用件的型号、在工程中的作用和相应的画法。

(二)识图读图能力模块

主要包括零件图、装配图、公差配合和技术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读零件图的方法,了解基本材料知识,能从零件图中读懂相关的加工知识,了解常用的加工设备(如车床、铣床等),初步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绘制零件图的步骤;掌握装配图的识读方法,能够根据装配图分析产品的功能、工作原理,了解产品的装配工艺,讨论装配所需的装配工具。

(三)计算机绘图能力模块

主要包括二维绘图和三维设计。二维绘图要求掌握AUTOCAD软件的使用,能够绘制简单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三维软件要求掌握西门子NX软件或者Pro-E软件的使用,了解三维软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能够更深刻地体会“甩图纸”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四)工程应用能力模块

主要包括工程图样、零件的加工工艺、装配工艺和产品的功能分析。该模块是对前三个模块的深化和提升,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工程图纸在制造业中的作用,能够利用工程图纸指导生产。

三、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制图”教学问题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TRIZ理论,通过遵循创新活动产生的客观规律,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4]创新是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依照TRIZ创新理论中的一些法则(如分割原理、组合原理、重力补偿原理等),来解决“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创新的角度上推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一)分割原理

主要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的现状,根据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绘图能力及组织能力上的差异,将学生进行整体分割,做到每个学生有目标,每个学生有计划,每个学生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分割。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不同的项目。

2.教学计划分割。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制定相應分阶段教学计划。

3.课程内容分割。利用项目教学单元或阶梯状的教学模块来分解教学内容。

4.教学目标分割。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多阶段目标或子目标。

5.上课教师分割。课程分段,分教师上课,每个教师2个项目。

(二)组合原理

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预备知识不足和互动式差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共同解决。让学生对所选内容在组内进行讲授,可督促学生更好地准备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可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互动式教学的目的。

主要解决方法有如下四点。

1.团队组合。利用分割原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分析,以45人班为模型,根据各方面综合情况(数学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绘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组长轮换。

2.老、新生组合。组织学长带路、帮扶,辅导课外项目训练。

3.知识点组合。将相关的2个或2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一个综合训练项目,使学生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

4.学习环境组合。合理利用教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和实训车间,以避免学习环境单一枯燥。

(三)重力补偿原理

主要解决学生基础分布不均的问题。按学生的基础,组成能力互补学习小组,根据学习情况做不同的辅导,通过不平衡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主要解决方法有如下四点。

1.学生个人能力补偿。将不同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学生分为一组,分组要均衡。

2.辅导方式补偿。安排不同的课后辅导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项目任务补偿。给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的项目,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小组多安排一些,而慢的則少一些,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作为选择性完成内容。

4.教学方式补偿。使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变害为利原则

根据教学过程分析,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及采用单一的考试形式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主要解决方法有以下三点。

1.多媒体使用要恰当。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灵活安排多媒体教学时间。多媒体是多种媒体为介质,而不是所谓PPT+录像,形式要多样。

2.传统的木制模型已过时。当前,利用三维软件绘制模型即可动态展示零部件的形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统的考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制图能力的需求,要将考试形式改为考核方式,以企业生产要求制定考核标准。

(五)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无论是一项简单的发明,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在进化,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5]在教学中,可以遵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用进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机械制图”的教学。[6-7]

1.可以适当地关注前沿的制造技术,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例如:“3D打印技术”是否会颠覆现在的制造模式?未来的制造业状况如何?逆向工程是不是盗版工程?等等,使学生培养自主地关注前沿、与时俱进的习惯。

2.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采取自主性的、开放性的教学计划,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课后,可以布置发散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理论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地构想它们可能的应用,从而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实践环节中,也要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思路。

结合技术系统进化的思想,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课堂所授内容“过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核心职业能力。

基于上述解决原理和方法,可将整个教学目标分为阶段目标或多个子目标,并组合新的教学内容结构。结合生产实际项目,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机房、零件测绘教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3.以较为灵活的课后辅导方式,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和学生进行远程对话等。

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TRIZ九屏幕法分析了高职“机械制图”的课程体系结构。基于TRIZ理论探讨了高职“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利用部分原理给出解决方案,为高职“机械制图”创新教学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炜,李长春,戴国洪.基于“甩图纸”的机械制图课程结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0):1-3.

[2] 周怡.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12(4):85.

[3] 韩博.TRIZ理论中九屏幕图法的应用研究[EB/OL].[2016-12-21] .https://sanwen8.cn/p/5edWFvS.html.

[4] 江敏,花丽.TRIZ理论在We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3):5641-5644.

[5] 周琴,于加,李伟青.基于TRIZ 教育理论改革工程制图课程体系[J].图学学报,2011(3):91-94.

[6] 李一栋,杨波,杨书婕.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北方经贸,2011(4):182-184.

[7] 李连璧,陈秀玲.TRIZ 理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8):181.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TRIZ理论机械制图高职
CAD三维转二维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Visual LISP的机械制图自动组卷
基于工程师启蒙教育的机械制图课改的几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高速机床导轨防护罩设计
TRIZ理论在多功能被褥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基于TRIZ理论对GDX2小包透明纸长边热封装置的设计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