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7-05-30靳小川马颖哲

高教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靳小川 马颖哲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章客观分析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162-02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针对新时期如何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1]。近年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细微的变化。在教育领域,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平衡发展,科学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方式,创新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2]。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教学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简单、甚至重复率较高的现象,大学生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只是生搬硬套的讲授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教学较少,教育方法简单,没有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地强调灌输式教育,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二)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传统教学理论的讲授,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特点,严重地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特质。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授课内容侧重于理论,轻视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授课中一味地强调理论教学和知识的灌输,缺乏能力的培养和技巧的传授,没有从大学生本身出发,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造成教育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忽视了供给侧自身的能力提高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有效平衡,防止过分偏向一方,导致失衡的现象发生。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队伍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些高校只侧重于大学生的需求,过分地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却忽视了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滞后,有些甚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效果。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助于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当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革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在传授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重新建构崭新的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理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联合育人的教育体系,使体系内各组成部分不断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渗透,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逐渐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观,使高校能够不断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应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自身特点,高校应該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明确教学课程目标,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教育教学课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密切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从供给主体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坚持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不断加强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德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多元化管理思维模式,并高度重视对授课教师的职业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高校不断加强和提高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并对实践教学能力进行夯基垒石。并且高校注意结合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与联络,不断密切合作、沟通交流,实现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全员参与和合作,共同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构多方位、多角度、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积极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实现供给目标精准化

从供给目标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且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巧妙地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开创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根据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特点,坚持以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为指导,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坚持因人而异、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对大学生的精准化培养。

(三)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供给内容优质化

从供给内容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注重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供给内容的优质化。高校积极构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制等综合性教育体系,确保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不仅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需求,真正从政治理论、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的角度,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共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同时,高校注重巧妙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微课堂教学、时事政治讲座、思想政治专题讲座、法制辅导报告会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全面化,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促进供给内容优质化。

(四)积极探索、分类引导,推进供给方式层次化

从供给方式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知识储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归类和划分,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坚持因人而异、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实推进供给方式的層次化,切实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中,严格根据大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受教育水平,切实增强受教育主体的精准性,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理论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切实达到德治育人的目的。

(五)加强高校制度和文化建设,营造供给环境优越化

从供给环境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切实依据教育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制度的管理和组织、人才的保障,重点在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制度和规范,制定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增强制度的保障作用,切实发挥制度的引导、规范和制约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稳定的工作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平稳开展。同时,高校应该切实注重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宽松、优越、舒适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美化和维护,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舒心的学习场所;另一方面,加强人文主题的设立,校风、校纪、校规等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既能够体现育人的目的,又能够挖掘一些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更好地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利于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美娟.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审视[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李静.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商,2016(07).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