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环节
2017-05-30杨军红
杨军红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处于关键地位,在教学前要精心备课,这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成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体客体之间有效互动。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是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组织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好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或创造实践机会;也要作好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关键环节;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3-0076-03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3.017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能否实现教学改革预期目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作用的发挥。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要积极互动;还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统一于《纲要》教学全过程。
一、精心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主要讲的是舞台艺术表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也是恰如其分的,教师下功夫备课是课堂成功的重要保障,这是由《纲要》的学科性质、授课对象以及大学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近现代历史包含的内容,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这种内容上的广泛性决定了《纲要》教学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弹性,因为所涉及到的每个领域,都需要不断研究挖掘,因此授课老师就需下一番备课功夫,尽可能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从而对同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给同学们讲课,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量和学习兴趣。
对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充满好奇,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是否有明显的不同?怎么学习?这就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从高中应试教育向大学通识教育转变。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是思维非常敏锐的一代,物质条件也好,接触新事物快,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和积累,就难以达到学生的要求。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难讲、难以吸引学生等问题,与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不少老师仅限于照本宣科,在拓展课堂教学相关内容的知识面上没有用足功夫,因而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照本宣科没有市场。针对这些变化,《纲要》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限于照本宣科,而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就要认真备课,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以尽可能扩大知识面、增强讲课能力。比如要讲好鸦片战争一节,就需下功夫好好备课,主要环节有:一是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案,把握主要知识点、教学重点,这是基本的功夫,缺少这一环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就不明确,就可能顾此失彼,抓不住关键和重点。二是精心研读《纲要》课本,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国内外背景、战争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等基本内容。如果说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案是抓重点,那么静心研读课本则是既抓重点,又抓全面,以对课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学生也会看课本,从读课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不全面通读课本,就难以作到心中有数,甚至难以对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三是最大限度地扩充阅读范围和知识面,夯实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为上好鸦片战争一课,作者就分别阅读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二章“外患内乱(1800—1864)”[1]、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第一章“新关系的建立(一八四0—一八六四)”[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第二章“西方冲击”[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4],以及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和第一章“剿夷与抚夷”[5]等著作中相关内容。因为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可能存在不同或差异,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认真研读,可以进一步打开教学思路,授课时就可以向同学们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及启发,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所以每一次课堂前都要有类似准备,《纲要》教师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二、主客体互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传统课堂看,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主导课堂教学进程;学生是授课对象或教学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这就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有一定理由,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是学习和接受知识,尤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应如此。但是在当今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同样需要改革创新,怎么实现《纲要》教学改革创新?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學。
实际上,教学中的主客体有效互动很重要。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听课,那么客体的应有位置就难以体现,教学过程就成为教学主体单一表演,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主客体有效互动。而且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敏锐度来说,很多大学生往往比教师更有优势,接触到的信息量更大,不少大学生也有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观点、看法的积极性,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无疑就少了一条充分调动学生们课堂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同时,通过调动同学们课堂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也是一个综合训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就是组织课堂讨论教学,即每次课后,教师要留下思考题供同学们思考,让同学们课下作准备,学生们不管是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还是上网或者看书或者与同学们交流,都行,目的是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搜集资料,作好下次课堂讨论准备,到了下次上课,预留时间请请同学们发言讨论,让同学们相互分享观点、相互启发,教学相长。这样,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锻炼了分析表达能力,而且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精神在主客体互动教学过程中就得到了培养。因此,主客体互动是《纲要》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这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和现实正在发生的事件相联系进行教学。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目的是分析历史,总结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教训,为走好今天的路提供历史镜鉴,这同样是《纲要》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如何分析历史、总结历史,就需要紧密结合现实,因为历史和现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从时间段上看,当代中国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可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范畴;从世界相联系的角度上看,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同样可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范畴。而关心时事是大多数同学的共同特点,因此教师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件尤其是重要事件,是把大学生和《纲要》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切入点,这就为组织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作者在讲到有关抗美援朝的内容时,就萨德入韩事件组织同学们讨论,没想到大家热烈发言,十分踊跃。在讨论中主要有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汲取抗美援朝历史经验,在国家发展权益和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坚决表明我们的态度,可直接或间接派军事力量入朝抗衡美国霸权,寇能往,我亦能往。一种观点认为,萨德入韩是挑战也是机遇,萨德固然对我国的发展权益、国防安全带来了严重伤害,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果我们借此研制出降服“魔”的“道”,就能使我们捍卫国家发展权益和国防安全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因此萨德入韩对中华民族未必全是坏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理性爱国,一方面尽最大努力阻止萨德入韩,同时在世界全球化大势下,不能单靠贸易制裁的手段,贸易战只能给多边贸易带来伤害,我方不可能独善其身。四是尽力避免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因为战争代价巨大,而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能改变,如果再保持二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将成为现实。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还不失为现实的应对措施,反映了同学们善于思考,为国分忧的品质,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训练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甚至创新能力,达到了《纲要》教学目的。
二是实地调研是《纲要》教学的重要方法。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环节,无疑对学习很重要,《纲要》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中近现代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单从知识的学习积累来说,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就已非常重要,更不用说对大学生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了。但单靠对课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尤其是对《纲要》课程的学习更是这样,任课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为同学们创造实地调研的实践机会,把课堂教学与实地调研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中国近现代史所涉及的很多事件,从时间上看都离我们不太远,其中的重要事件如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南京大屠杀、红军长征等都比较好地保留了相关历史遗迹,这些保留下的历史遗迹无声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沧桑、诉说着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等,是历史的活教材,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组织同学们实地参观,或建议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到相关地方参观,实地参观往往能发现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对课堂教学学习也是一种有益互补。
任课教师要成为实地调研的表率。如通道会议在红军长征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这次紧急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使中央红军改变了行军路线,西进贵州,避免了直接北上去湘西,陷入国民党重兵伏击,但是《纲要》中没有怎么提到,更不说进行充分叙述;而且通道会议也没有留下详细记录,如何让同学们对这样重要的一个会议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呢?作者就辗转到湖南省通道县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通道会议召开的地址并不在现在的通道县城,而是在通道县的县溪镇恭城书院,这个地方地处偏僻,还要经过乡村公路才能到达,交通不很便利,去的人自然很少。在恭城书院考察不但对通道会议召开的背景、经过有了直接的观感,而且得到了有关恭城书院的知识,回来讲授给同学们,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结合现实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展科研工作。这是《纲要》教学的现实要求,即要圍绕现实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大学生群体往往对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很敏感,不少学生会在课堂上向任课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给予比较圆满的解答,如果老师平时不关注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尤其是比较有影响、比较敏感的事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作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与回答。这就要求《纲要》任课老师,能按照《纲要》教学任务与要求,找准《纲要》相关内容和现实问题的交汇点,对现实中的相关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或突发事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不但能充实《纲要》课本知识点,使《纲要》内容紧跟现实变化,更加鲜活,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纲要》教学相关内容深度不够的问题,有效促进《纲要》教学工作,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所以从促进课堂教学出发,《纲要》任课老师要尽可能对现实中有一定影响的事件或问题,下一番深入研究的功夫。如在讲授鸦片战争前的中外交往问题时,就需要向同学们讲述历史上中外交往所受的局限和制约因素,如地理大发现之前交通不便、清政府固步自封、不能平等地对待域外国家等,要让同学们对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就可以结合当今中国大国外交的特点进行讲解,这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对大国外交的特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课堂上适度讲解当代中国的大国外交,就可以在鲜明对比中让同学们
加深对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在提高《纲要》教学质量效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总导演、教学主体客体互动的推动器以及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组织者,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实现《纲要》教学改革目标任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99-185.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0.
[3]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上册)[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45-86.
[4]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3-65.
[5]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7.
(责任编辑:杨军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