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认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之维

2017-05-30马晓军

高教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新疆高校

马晓军

摘 要: “五个认同”是新疆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新形势下“五个认同”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渗透与破坏、新媒体环境愈加复杂、宗教对新疆高校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普遍增强的挑战。为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这个价值共识,达到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的根本要求,应从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新媒体成为“五个认同”教育的新阵地、将“五个认同”寓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等方面使大学生自觉形成“五个认同”观念。

关键词:五个认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4-0163-03

Abstract: The "five identities"are the theory basis and action guidance of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n Xinjiang'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situation, "five identities" are facing all kinds of challenges,including destruc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the Western hostile forces,new media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 has been enhanced. Therefore,elaborating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eading by modern culture, exerting effect of new media,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activity are the way-out to form "five identities".

Keywords: five identity; colleges in Xinjiang; ethnic unity education

“五個认同”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团结理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加强“五个认同”教育,是增强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理论基础,是构建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抓手,也是新疆高校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自信源泉。当前,多种因素影响着新疆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应齐抓共管,保证“五个认同”在新疆高校落地生根,形成各族大学生共同的遵循的价值共识。

一、“五个认同”是增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基础

将“五个认同”贯穿于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过程,是“五个认同”的价值所向,也是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题中之义。之所以将“五个认同”融入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在于“五个认同”是新疆高校大学生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不仅是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系统,同时也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民族的全体居民在内的社会共同体及其意识形态。[1]维护国家统一和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髓。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的开关,也是把握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这一重要理念的钥匙。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求新疆高校大学生在跟不同民族的同学交往交流中首先要形成公民意识,“因为对于公民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具有相同的民族背景,而是具有民主共和国的公民身份;不是学会在民族文化中生活,而是在政治文化中生活;不是去寻根问祖,而是学会如何批判地查视自己的利益以便进入理性的协商程序,这就是具有形式普遍性的民主政治文化。”[2]祖国是各民族发展的载体,离开这个载体,民族团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伟大祖国认同,是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前提。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抓手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新理念。这种新理念要求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注重对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明显的特征是思想上相和,文化上相美,情感上相通,是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连接各族大学生的情感纽带。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充分发挥这种情感纽带作用,使各族大学生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促进交往、交流与交融,自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外化为衡量各族大学生行为及结果的统一标准,内化为各族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精神支撑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长远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引领、规范和凝聚的作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共同调整着本民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保证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立足于新疆高校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构筑成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成“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充分发挥文化汇聚功能和认同的强大力量,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精神支撑。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自信源泉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党中央不断完善治疆理念和方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民生持续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新疆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引领下的民族政策惠及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动体现。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进一步巩固现阶段各民族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大局,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以新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各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自信、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信、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自信。

(五)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保证

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也就是说,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关键是加强党的团结,因为党是不能按民族划分的,各民族党员都要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党的组织团结了,就能带动各族人民的团结,从而形成各民族大团结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考验而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面对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使新疆高校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敌对势力、“三股势力”等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分裂活动的破坏

近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将新疆高校作为渗透和破坏的突破口,把新疆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主义的重点宣传对象,以扩大其分裂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具有极强的蛊惑性和迷惑性的宣传下,部分大学生因为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还不够高,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片面的理解为对其本民族的同化,由此对“五个认同”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虚假认同,对新疆高校的“五个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愈加复杂给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构成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与社会(世界)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深刻交汇,各种价值观错综复杂的文化、信息,凸显在大学生眼前,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身产生复杂影响。”[4]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频次最多,对新媒体依存度最高,新媒体中最活跃的群体,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間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5]一些与“五个认同”不符甚至背道而驰的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滋生和蔓延,尤其是 “三股势力”通过新媒体不断向新疆高校大学生传播反动言论,用歪理邪说来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煽动民族对立和民族仇视,鼓吹“新疆独立”,为其分裂破坏活动争取舆论的支持。

(三)宗教对新疆高校的影响显著增加

在新疆,宗教已渗透到信教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摇篮到坟墓”的命名礼、割礼、婚礼、葬礼都表现出宗教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新疆各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渐渐地产生了宗教意识和感情。这种宗教意识和宗教感情在其进入大学后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无神论教育来消除。作为传播现代文化的重要阵地,宗教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渗透方式多种多样,渗透力度与日俱增,虽然新疆高校加大了对校园宗教活动的监管力度,有效地抵制了宗教在校园中蔓延的趋势,但宗教极端思想在国外有土壤,网上有市场,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传播,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渗透,试图将新疆高校大学生宗教化,对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危害将长期存在。

(四)多元文化环境中各族大学生狭隘的民族意识普遍增强

新疆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决定了在“五个认同”时面对多样的民族文化时应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求同存异”的目的不仅是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是为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在文化方面的平等地位与权利,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但目前在新疆高校“五个认同”教育中对“异”的教育多于“同”的教育,将直接导致各族大学生形成类化观点。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提法,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社会类化观点,是他们后续行为的分水岭,个体将与自己(语言、文化、信仰)相似的成员视为“自己人”,即内群体;将与自己不相似的视为“外人”, 即“外群体”。[6]类化观念将使各族大学生更加注重与其他民族的差别,更加关注和强调本民族的利益。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民族分界意识更加强烈,不利于新疆高校“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五个认同”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新疆高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首先,要研究民族团结教育与“五个认同”结合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五个认同”作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之维,既要与党的重大思想理论相符合,又要结合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各项研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五个认同”教育教材和辅导资料,建立系统的、明确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不断推动“五个认同”与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目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进行改革,从教育目标上一方面要遵照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不走样,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用语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贴近新疆的实际。再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属于公共课的范畴,缺少学科支撑平台,学科建设滞后,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大力培养民族团结教育专兼职人才,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领域,服务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要改变“五个认同”教育过分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念,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的结合,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发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族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思想上相和,文化上相美,情感上相融的校园文化格局。要在理解、宽容和尊重的基础上,以各民族相互嵌入式格局为指导,以各族大学生混合住宿、混合编班为契机,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中来,引导和鼓励各族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其次,规范具有浓重民族分界意识色彩的网络虚拟群体和地缘性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与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等正式的学生团体不同,其以老乡会、QQ兴趣群、以某个民族命名的贴吧或在线为载体,建立在相同的成长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基础之上,容易形成类化观念,具有很强的排外性特征,影响力甚至超过正式群体,如果不加以规范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各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的形成。再次,增强各族大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接纳意识。注重培养各族大学生以“理解、尊重、開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提高各族大学生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理解能力,形成各族大学生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让新媒体成为“五个认同”教育的新阵地

要提升思想认识,使新媒体成为“五个认同”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新媒体以传播速度飞快、信息量丰富、受众群体庞大等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是新疆高校宣传“五个认同”的新阵地。然而在新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收入与教学、科研挂钩,因此思政工作者忙于日常性教学管理工作,或者投入到科研中,无暇顾及对新媒体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包括计算机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新媒体传播技能的学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疆高校新媒体教育阵地的弱化。如“丝路新语”刚开办之初,因其贴近各族大学生的实际,受到了各族大学生的青睐,但目前因为长期不更新,内容不新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接受、主动研究,实现从“新媒体移民”向“新媒体原生态民”的身份转变,让新媒体成为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

(四)将“五个认同”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某一思想观点或者事物形成认同的前提是其要有足够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和手段,是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将“五个认同”融入于社会实践当中,既可以凸显各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认同,并使“五个认同”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引导和行动指南。因此,将“五个认同”寓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做到知与行、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深入新疆基层,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董立人.增强“四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N].中国民族报,2014-03-25(5).

[2][德]尤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7.

[3]于铭松.文化认同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4]李莉.学习型社会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5]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07(6).

[6]马宗保.回族民族关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178.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新疆高校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在新疆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对青少年正面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新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分析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及对策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推进新疆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三转”的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探索
创新德育机制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