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

2017-05-30刘丽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刘丽

摘 要: 共有精神家园就是指对民族和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精神认同。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却面临着现代化过程的挑战,体现为市场原则冲击了传统道德规范,多元社会思潮消解民族精神,西方强势文化侵蚀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有重要价值,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当代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文化创新、改造和发展,加强青年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家园; 价值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4-0078-04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个人提供精神皈依,可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构建了我国传统稳定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快速推进,西方文化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忽视,传统精神家园逐渐失落,重建民族精神家园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生活需求。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源,构建当代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提升公民的文化认同。

一、构建当代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意蕴

人类生活的世界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分,相对应的就分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物质家园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精神家园为人类提供精神文化条件,为人们提供精神安宁的场所。精神家园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會中,乃至整个社会本身,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精神认同[1]。精神家园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心理归属和积极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导向。

(一)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提高公民文化认同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其中重要的条件就是有一致的文化认同,这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承载着其成员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而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就是为人们提供集体记忆的场所,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但是其从国家总体的视角来进行论述的,强调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文化对两者的反作用。比如强调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让文化发展繁荣,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这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形态的存在,它还有利于人们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更加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中寻找社会的真、善、美,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实现文化的传承和自身人格的塑造。在整个社会有了较强的文化认同感之时,精神家园的构建也就逐渐完成。

(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根源。它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3]。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共有的精神家园,社会就会出现价值混乱、精神迷惘、道德滑坡,文化就会丧失生命力,民族就会没有凝聚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文化发展却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热潮,号召全民读经典、回归传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从传统智慧中寻找解决当今人们精神困惑的方法。无论是前几年火热的《百家讲坛》,还是近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都受到观众的好评,也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当今社会许多问题的出现,也说明了人们价值信仰的迷失,精神家园的荒芜。如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出现,人们恶搞、戏说、解构主流文化,都与精神家园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精神家园的构建,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三)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硬实力方面,更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民族凝聚力,一种文化认同力,一种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构建我们民族精神家园,无疑是构建全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形成全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无法避免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我们面临着文化的“输入”与“输出”的问题。首先,在文化的“输入”方面,我国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如何保持我们民族文化优秀的因素不被消解,这就需要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天然的防护作用。在这个精神家园之中,人们认同自己的优秀文化,形成稳定的情感及心理皈依,不会因为外来文化而降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人们理性地有辨别地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我们自身文化的包容性,这就是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价值所在。另一方面,面对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文化“输出”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的走出去还应继续加强,如何形成独具优势的话语体系,要避免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中处于被动地位,我们需要挖掘我们文化的精髓,建设精神家园,发展我们自身文化的优势,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因此,精神家园的建设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有利于立足于自身,以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文化强国,使本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当代境遇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多元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对当今时代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了挑战。

(一)市场原则冲击了传统道德规范

市场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价值准则,它以供需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作为竞争机制,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经济改革使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改变,他们不自觉地接受着市场价值规则,工具理性和效率至上的价值准则逐渐凸显其地位。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幸福感和精神归属感下降,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消费主义主张以消费促进生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消费主义并不顾及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而在于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这种方式只会扰乱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价值观错位;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焕发其生机,人们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只为一己私利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比如市场上不诚信的行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这就造成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下降,对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了挑战。

(二)多元社会思潮消解民族精神

当前我国也存在着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不同利益群体用不同的观点以及方式表达自身的价值诉求。部分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消解了社会成员对国家以及社会的认同,解构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民族情感。比如,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不顾历史事实,将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戏说、嘲讽,将历史事件进行篡改,将历史人物进行丑化或者讽刺,解构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迎合了人们审美的低级趣味,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对于当前民族精神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再如,当今一些人不顾自身道德和社会影响,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某些利益,为了在快餐文化时代能够博得“关注”,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做一些很荒唐的事来博取人们的关注,为自身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这些做法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秩序,特别是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比如,网络民粹主义以“人民”为旗号,强调极端的民主,看似有利于社会民主制度的推进,而实际其反传统、反权威的观念及行为,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对立,造成人民对精英阶层的敌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误导了人们正确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总之,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存在背景下,我国精神家园的构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三)西方强势文化侵蚀着我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也日益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开放,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入,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青少年热衷于西方的电影等文化产品,而这些产品引导青少年去了解他国文化和政治制度,使得我国青少年盲目崇拜、迷恋他国文化政治制度。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依托,将自身的产品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对中国的消费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精神家园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其要旨是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精神依托,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过程中并不是不允许“他者”的存在,而是面对外来文化,应分清其精华与糟粕,分辨其政治意图,合理吸收接纳,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稳定性。而就当前现状来看,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文化自信程度下降。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建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有了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保持独立,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而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体现着人们对民族的情感认同。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精神家园的失落正是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后果,因此,新时期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摆脱历史、文化的影响,以至于每个人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都被传统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兰德曼认为人类是历史和文化的创造物,所以人的本质是不能靠遗传继承的,代替遗传保存祖先的现实形式便是文化传统。他说:“知识和技巧通过传统,像火灾前线的水桶一样,被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并按他们前辈的榜样和教诲,传递给后代”[4]。希尔斯也认为,现代人仍然活在“过去的掌心之中”,传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依恋,因为传统作为合理反思的经验之积累,能为人们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要使每一代人都没有他们祖先改正过的经验,那么各代人不得不从头做起[5]。因此,精神家园的构建可以说完全立足于传统之上的,或者直接可以说传统所蕴含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又摒弃了传统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得到凸显。当代精神家园构建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过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民族的基因,体现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精神家园建设的本质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当今社会人们浮躁的心理有良好的抚慰作用,有利于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一,传统安仁乐道的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生活的意义往往是社会伦理本位的,讲求个人与群体价值的统一,讲究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现实政治,担当社会责任。在儒家看来,报效国家是最高的价值,其次才是修身养性,成就君子人格。吸收这些优秀的思想,可以转化成民族认同感。第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国古代有许多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案例,不断激励着人们开拓进取,成为民族发展的基础,因此,传统自立自强的文化可以培育人们强烈的自尊、自爱、自信的文化心态。第三,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它有利于纠正当前人们浮躁、功利的文化心理。与儒家主张入世不同,道家更多主张个人身心安顿,追求个体精神自由,这种生活态度与儒家刚好互补,都属于传统文化中可吸收借鉴的思想,两者分别可以纠正当前社会中过度消极或者过度浮躁的心理。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人们形成淡定从容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平和的社会心态。第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道德戒律,也有诗词歌赋等休闲文化,这些都是构成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当今人们的精神生活无疑是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四、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当代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精神家园的建设就是要重构一套被认可的社会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的构建根基在于传统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儒家文化,纵然里面一些内容不合时宜,但是其精华内容却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正义等价值规范,反映了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从国家伦理层面维系了中国社会的有序运行。当今世界由于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引发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伦理危机等现代病,使人们开始重新重视我国传统的文化与智慧。特别是21世纪以来,西方掀起的“文化诊断”运动,西方学者逐渐从“东方智慧”中寻找解决世界共同难题的答案,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解决世界问题的正向作用。而国内有人认为,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包袱,主张与传统完全割裂,甚至污蔑、诋毁传统文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有重大的危害,忘记传统、忘记历史,这样只会导致文化殖民,渐渐失去我国文化根基。因此,正确看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将传承作为我们的责任,立足于传统,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构建起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實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要解决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注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例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把传统的优秀价值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科技发展应该着力于发展我国的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的优秀价值理念被人们认可,而不是在科技时代逐渐被同化。还包括我们传统的公平、民主等内涵,都应在当前社会背景加以阐释。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还应该着力保护和发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以历史的眼光和当代的视角对此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维护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成为构筑民族共同家园的精神力量。

(三)加强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青少年可以作为一个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是社会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青少年“失根”、“失魂”,国家也会“失根”、“失魂”,精神家园的建构也要抓住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媒体要加强正面的引导,挖掘中国的“感动元素”,宣传身边人、身边事。树立先进典型,树立道德模范,潜移默化改变青少年的思想。同时,改变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社会需要发挥社会道德、伦理价值的特殊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使青少年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再为基本的道德问题诸如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而纠结。同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化”人的作用,发起“读经典,学国学”的活动,学经典时“形”与“实”结合,重在学习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情感。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开设专栏进行全民性的教育,激发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共同构建当代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严春友,朱红文. 简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53.

[2] 江泽民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3] 严春友. “精神家园”综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

[4] 兰德曼. 哲学人类学[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16.

[5] 希尔斯. 论传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6.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一粒米的价值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给”的价值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