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保证

2017-05-30杨美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质量保证人才培养

杨美霞

摘 要: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发展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社会认同感不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在分析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质量保证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建本科高校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 新建本科高校; 人才培养; 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4-0034-0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需要“研究型、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1998年以来,一大批拥有丰富专科办学经历的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因为这些学校都有专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特长,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多为“应用型”,这类学校统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十多年来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发展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社会认同感不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质量保证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建本科高校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促使新建本科高校理清办学思路,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为国家、地方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一、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保证的关系

(一)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意义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优势[2]。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位不同,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层次和社会服务领域、就业面向等差异明显,与此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结构、实验实训条件、教学管理模式等也有明显区别。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这不是因为大学生数量过剩,而是由于目标定位重叠造成的结构性问题。科学的目标定位是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过程实施的一种行为上的规范与约束[2],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将引导本科教育健康发展,错误的培养目标定位则会将本科教育带向误区[1]。我国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分三大类,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院校,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业性、技术性的院校[3]。新建本科高校基础都是专科基础,升本前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升本后学校由高职高专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了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总方向,也成为衡量其办学水平的基本尺度。

(二)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保证的关系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工作,而质量控制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高等学校发展格局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多规格性以及地域发展的不均衡性等[4],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所要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水准等,质量保证即借助各种方法手段,保证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研究型本科高校相比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同样是它的工作重心,也是衡量其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5]。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础,质量控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保证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受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高校类型与层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极具复杂性[3]。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的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与理解、对应用型人才规格确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影响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水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依据十六大报告对人才培养任务进行了明确划分,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人才、应用型大学培养专门人才、高职与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拔尖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相比较,应用型人才侧重知识应用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联系密切,能够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6]。新建本科高校虽然大多数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但由于应用型人才也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求有较大差异。目前很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比较笼统,统一归为“应用型”,对所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层次以及进入社會后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的定位相对模糊。因此,在实际培养中目标不清晰,有时会效仿研究型高校的办学方法,有时又与职业技术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混淆,影响培养质量。还有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发展定位上还是延续传统大学的老路,如2003年新升本的湘南学院,目标定位为“由教学型本科学院逐步过渡到教学研究型本科大学[7],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任务分解矛盾,造成人才培养趋同,使高等教育结构性问题加剧。

(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虽然新建本科高校总体发展目标大多定位为应用型,但真正实现传统办学向应用型过渡还需要较长的历程。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等方面也会有一定偏差。人才培养一方面要符合学术性本科培养要求,又要兼顾应用能力培养,有的学校偏重理论,有的学校在原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实验实训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课比例很难找到平衡点;办学过程中难以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甚至简单照搬传统高校办学模式,如学分分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也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8],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新建本科高校值得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质量保证的支撑条件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与技术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学校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学生全面了解工艺或服务流程基础上在某方面形成专长。然而,大多新建本科高校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人才培养的要求,已有实验设备陈旧,学生在校难以接触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设施设备,难以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中所能学习到的知识也极其有限。学校的师资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配制的,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或相关部门、岗位的工作经历,教学过程多为从书本到书本,也会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对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进行了划分,但对各类学校如何发展指导不足,各类学校没有对应的评估方法,而是采用同一尺度衡量本科高校,应用型高校为了通过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管理运行系统都会围绕评估要求进行,有意无意会追求与传统高校相同的发展模式,影响办学的特色及多样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状况,实现特色发展,提升竞争力。这就要求依据专业类型、培养层次等开设相关课程,但课程设置中又会受到种种限制,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设置固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学分数量及其分配都要符合相关规定,影响了办学的灵活性,使个性培养、多样化培养增加了难度。

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保证方法探讨

新建本科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激烈的生源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建本科高校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类学校必须认真研究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在认清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培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和优势领域,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应用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9],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办好应用型高校意义重大。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我国历史很短,一方面相关研究正在丰富,另一方面由于受长期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办学中也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都应加大对应用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应用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力度,强化宏观指导,并设立一些试点高校进行改革实践,形成有效的指导方案与考核、评估标准;高校要客观分析自身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认真总结人才培养中的经验与教训,在强化人才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客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关质量保证标准,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二)明确服务方向,确定培养目标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是新建本科高校的两大基本任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院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则是地方院校科研发展的根本出发点[10]。不同高校因其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不同、以及办学基础和传统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具有鲜明的特色[8],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认真总结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服务方向,在服务地方中发展自我。常熟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的探索,不照搬、沿袭老大学的路子,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错位发展。他们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如汽车、服装等产业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主体对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谋划,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使这种谋划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联系,加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生产性和生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9]。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新建本科高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培养目标确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实施方案,确保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四)强化教学保障条件

新建本科高校与传统老牌大学相比,基础都比较薄弱,尽管近几年投入有所增加,但教学保障条件依然落后,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水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等都有待改善。教學保障条件是高质量、高效益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9],新建本科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学保障条件的改善,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教师快速成长搭建良好平台,着力提高教师实践经验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大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与改善力度,形成校内良好的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掌握基础技术;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应用能力。

(五)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2014年3月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11]。介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改革管理机制,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证方面给予专门指导,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区别于老本科高校专门的标准,给予相关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相信新建本科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自身不断努力下,力争科学发展,一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卓越人才,完成新建高校的歷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二)——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问题[J]. 辽宁教育研究, 2004(6):4-17,97.

[2] 林伟连,伍醒,许为民.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2006(5):40-42.

[3] 尹宁伟.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机制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86-90.

[4] 陈绪敖.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安康学院学报,2011(2):117-119.

[5] 孔桂英. 构建“以人为本”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 教育观察,2016(3):47-49.

[6] 徐同文,房保俊. 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12(6):59-65.

[7] 柳友荣.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

[8] 林伟连,伍醒,许为民.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2006(5):40-42.

[9] 刘焕阳,韩延伦.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12(12):67-70,83.

[10] 彭建平. 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创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85-187.

[11] 范超,王柳行,任丽平,等. 关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几点思考[J]. 中国培训,2015(20):31.

猜你喜欢

质量保证人才培养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焊接技能评定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要求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