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2017-05-30刘鹏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摘 要: 分析了高职院校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现状,对该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实施,提出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4-0018-04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是一门突出能力培养的技术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生掌握“职业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逻辑设置真实工程项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基础上,理解装修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具备正确处理构造的关系及选择合理构造方案能力,完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对工作过程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以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为例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其他建筑装饰类课程以此为借鉴进行类似的改革创新。

一、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以评价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为基础,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了解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总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采取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

(一)对课堂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在学生的调查问卷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得到了反应。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多,认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比较缺乏的学生超过70%以上。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程知识内容为主导,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1]。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很难被认可和支持;教学设施与条件得不到保障;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风险大等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当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教学内容与装饰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相脱节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的教学内容,4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分散,难以形成整体理解,近20%的学生认为装饰材料的描述性文字太多,内容陈旧,缺少实践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后以具体项目的形式带动学生的话,到最后学生学到的只是画图能力,而不是对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些问题都说明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取自于企业,没有将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便于学生掌握装饰企业实际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也谈不上实现课堂高效性。

(三)教学方法死板,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分析,虽然6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出的效果却很一般,这就意味着教师没有很好地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味地套用教学方法,为方法而方法,这样,不能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使得课堂呈现教师一头热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材料与施工课程本身比较枯燥,加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高效。

(四)实训效果不佳,教学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水平

调查的对象中53.5%的学生认为实训就是像做习题,21.7%的学生觉得实训有一定的仿真性,近30%的学生认为实训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和实训场地有关。学生无法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实践,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示意加深学生对施工工艺的印象。但是项目的选取往往不能做到真正仿真,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就很难在实践项目中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教学评价就只能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也只是简单地按照出勤率来判断,这种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

二、改革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一)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改革课程目标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是通过合理的装修构造、装饰造型以及配套设施等具体施工操作工艺达到完善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的工程目标[2]。按照施工部位主要分为内外墙装饰施工、隔墙与隔断装饰施工、楼地面装饰施工、顶棚装饰施工四部分,涉及到材料与机具准备、施工工艺与方法、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常见质量问题与防治方法等内容,其中各分项工程要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执行。根据以上行动流程的描述,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的学习目标为:课程以学生掌握“职业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逻辑设置真实工程项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材料及其构造原理、施工工艺,具备正确处理构造的关系、选择合理构造方案能力,完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对工作过程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目标改革后,教学内容将以装饰设计与施工的项目为载体,以工程技术实施的任务為依据,基于建筑装饰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整体开发,集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材料运用、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的综合能力。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教学当中,等同于让学生进入了真实企业实习[3]。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三、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一)强化课堂交流

教师在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情境教学法、讨论启发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结合,运用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上。比如在地面铺设施工的课堂上,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根据不同类型材料和施工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组任务要点,整个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创设疑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了以疑促学的效果。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实践操作性比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上要强化企业资深人员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装饰工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不能进行企业岗位全过程实践的缺憾;其次,解决学生心里的对专业课程的疑问和课堂上教师未讲到的专业知识。

(二)发挥多媒体手段的形象性

运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或视频将课堂的知识直观化的表现出来,使原本复杂抽象的装饰材料应用更加直观,施工方法变得容易理解,可指导学生利用形象化思维解决抽象性问题。进行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的综合教学,在保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快进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的装饰材料比较多而杂,相应的应用和施工很难理解,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和学生的书本知识,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但通过在课件制作中采用视频和关键动画的方法,将复杂材料特性和施工流程形象地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

(三)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补充,在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的开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网络课程的使用效率很低,因为大部分网络课程只是把大量的教学资料简单的堆积,信息陈旧无更新,学生的互动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有效的网络教学不是把大量信息进行简单地组合,而是真正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学习,而不是仅依靠网络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四)强化项目实践

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实用性人才,因此对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要求更高。要强化项目实践。以项目化教学进行,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时间约占项目内容的20%,主要包括项目的知识点及相关要求,所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剩下时间都是由学生独立或进行分组完成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模拟项目实践。由学生分组进行场景模拟,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和施工的理解。

四、改革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已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多元化综合考核评价方案。最终考核要以学生具备理解和识读施工图的能力、材料的选择与鉴别能力、相关施工机具的操作能力和熟悉施工标准与验收方法等为准。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分别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项目完成情况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以出勤情况、课前项目准备情况等;课堂表现由课堂讨论的情况、发言和成果展示方面组成;任务完成方面注重项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独立性;团队协作主要体现在交流和合作上。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团队比例分别是40%、20%、40%。

总之,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前沿的一线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教学中,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研修,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影响课堂效率的相关因素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论高等職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 中国高教研究,2009(04):66-70.

[2] 熊鹏. 室内装饰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 科教导刊,2016(12):94-95.

[3] 刘鹏刚,孙浩,杨赪. 家具用定向刨花板的连接力学性能[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03):249-253.

[4] 洪巧红.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途径[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04):67-69.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