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写作规律看科研素养的要求

2017-05-30张健

职教通讯 2017年33期
关键词:文笔外化底蕴

张健

科研是和写作联姻并依靠写作固化成果的一种研究活动。因而可以从写作的规律去反推科研的素养并追问其生成过程。写作的规律,即写作过程中的“内化——意化——外化”规律,它是支配所有写作活动的不二法则。内化,即向内吸收、聚材的过程;意化,即思考加工,以内在思维的展开方式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思想的过程;外化,即倾吐应用、符码堆砌、文字定型的过程。从“三化”的规律反思科研素养要求,可获知与之相应的有底蕴、善思考和文笔好三大基本素养。

1.有底蕴。科研不是玩“空手道”,它是需要有底蕴的。底蕴是什么?是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或功底,是岁月沉淀的阅历和阅读积累的储备。相对于写作来说,底蕴一是指人的阅历的积淀,二是指人的阅读的储备。阅历的积淀主要是指专业的、职场的经验或实践智慧的累积;阅读的储备主要是指知识的生成和写作素材的积累。阅历的积淀在于形成研究的方向和专业的视野,阅读的储备则贵在知识的富瞻和积累的丰博。

写作是一种支出性的思维活动,消费性的创造活动,支出消费的是材料。

没有材料积累、没有知识储备,只能陷入无米之炊的窘境、捉襟见肘的尴尬。正如春蚕不吃进桑叶就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就酿不出蜜来。写作要想做到底蕴丰厚,必须重视知识吸收和材料积累。知识吸收要多看书,材料积累要做笔记。只看书不做笔记,不行。因为人脑是漏斗,总是会遗忘的。而记下来就被固化了,可以超越时空、弥补记忆。而且,倘若是围绕一个研究方向记多了,就会觉得自己很有内涵、很有底蕴,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倍儿棒”的感觉,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之灵气,这就是底蕴赋予我们的力量、能力和神奇。

2.善思考。意化即要求善思考。人有了底蕴、占有了材料,并不能自动生成文章,正如有了好的食材,并不等同于有了美味佳肴一样,这里面还要有一个思考加工的环节。善思考,即要求根据写作主旨的需要,赋予文章意义内涵、逻辑秩序和结构完型的过程。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活。要能从混沌歧乱的思维丛林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邏辑路径,要能在行文设计上搭建出一个完善的结构框架。构思的时候,那么多闹轰轰的涌现脑际的想要表达的内容,你能搞定吗?如此乱而缠杂的事物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你能厘清吗?这是对人“去掉大理石上不是脸的部分”,确定核心内容的一种检验;这是对人有序组织事物和语义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考量。你搞定了、摆平了,就标志着你思路的成型、构思的完成,标志着一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终结,好比“蓝图”已经设计完成,剩下的就是施工(进入写作过程)的活了。

3.文笔好。即笔力逮意,能精准出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科研最重要的是成果外化、表达和展现的完型能力,是要有文章成果出来。如果写的环节薄弱,终端输出时“掉链子”,“临门一脚”不行,你就肯定会被定性为科研的“菜鸟”。因为科研是要靠成果说话的,要有东西给人看。要让别人信服和点赞,必须写得出令人钦佩的文章才行。所以,没有写作的“硬实力”,拿出来的东西不像样,上不了“台面”,其他能力再强也会被一票否决。

写是科研的“硬道理”。文笔好、写作能力强是科研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否则,受制于写作能力差,不能获得表达的自由,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满意、通不过,怎么能指望成果有质量并惠及他人呢?文笔的练就,主要靠多写多练。多写多练,语感出来了,遣词造句老道了,写作门径摸到了,写作技能娴熟了,表达思想自由了,就能达及熟能生巧、下笔有神的境界。诚如欧阳修所言:“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作者系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

猜你喜欢

文笔外化底蕴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倍er高级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答问
文笔的文雅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