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族文学进课堂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2017-05-30杨承广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校本课程

摘要:水族文学是水族民众表达心声,传承水族历史文化的有力媒介。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民族中学应肩负起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对黔南三都民族中学的调查,全面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进而提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路径——校本教材的开发,展现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12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27

一、研究背景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我国水族的主要聚居区,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水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并具有它的唯一性;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文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却长期被忽略,历史上水族文学文本丢失惨重,当今社会经济大潮兴起的现实背景下,水族文学被严重地边缘化,导致水族文学的解读和传承受到了重重阻隔,因而对水族文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解读研究,并将其引到水族地区的中学课堂进行民族文化教学,既是保护和传承水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有力举措,又是促进水族地区教学发展的全新路径。三都民族中学是传播水族文化的教学窗口,作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最高学府的三都民族中学应该肩负传承和宣传民族优良文化的历史使命。弘扬三都水族文化,推动水族文化走出三都,也是民族高中走向外界的有效途径[1]。

二、調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我们以水族文学和学校教学相结合为前提,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契机,研究对象是水族文学篇目的收集、选择、整理,以及优秀水族文学资源对中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生之导向作用。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对水族文学的解读研究与思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水族学生的语文成绩,缩短与兄弟学校差距。

(2)调查研究法:水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优势与劣势调查研究,水族作家学习汉语的成功经验调查,水族学生母语对学习汉语的影响,水族学生阅读量调查。

(3)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中国水族文学的研究文献,查阅有关水族文学史进行研究的方法。把握国内外研究水族文学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突破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走弯路,为研究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4)对比研究法:对比汉语与水语的差异,寻求带有规律的水族语言表达习惯语序习惯,研究水族学生水语思维转化为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规律。

三、水族文学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水族文学的研究和解读形成的论述著作、作品集,以及相关论文研究的有范禹主编的《水族文学史》、潘国会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水族卷》、叶梅的《不断崛起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张远英的《论当代水族文学创作的民族特色》、韦永的《论中国水族男性作家散文创作的内在根源》;除此之外,对水族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或篇目并不多见,上面这些论著或论文对水族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心里、文学特色、艺术表现等理论领域对水族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的相关研究问题及理论也仅限于对水族具体作家或具体文学的分析和解读。

至于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水族文化研究的热情虽然高涨,但他们的着力点都放在水族文字及水族族源的考据上;其实水族文学才是水族历久不衰的文化精髓,因为它表达了水族最为原始的民族心声,是水族民众心灵和智慧的书面表达,对水族文学进入现代课堂进行教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从文学教化功能和教育实践理论出发,让水族文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深入解读水族文学的传播途径,整合研究水族文学和现代课堂教学的融合与促进,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水族文学长期被忽略,历史上水族文学文本丢失惨重,水族文学被严重边缘化,导致水族文学的解读和传承受到了重重阻隔,因此收集水族文本资料,整理成书,进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四、水族文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普通高中各具特色的发展局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选择需要;必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是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校本教材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自主开发自己学校的独特课程,也可以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情景[2]。

民族地区的校本教材不是“少数民族知识”的填鸭式读本,不能将“民族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应该彰显民族的现代性与现代的民族性,力求观照当下,展望未来。学校要鼓励师生、家长参与其中,将符合现代生活、表达当下心理的内容选取出来,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将其系统化、科学化后融入教材[3]。

作为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经验总结的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其开发过程与一般校本教材有共同的因素,如教材开发队伍人员的配置、相应的经费划拨等资源保障性条件;但是,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地域独特性等特点也就要求其教材开发过程具备相应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包括教材开发主体是社会多样化群体。教材入选内容筛选设置标准高于一般的校本教材两个层面的内容[4]。

水族文学作品散落民间,真正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因而在收集水族文学文本资料时候,会遇到作品数目少,作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本研究组成员在收集水族文学资料时,力求广泛地深入水族民间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通过多种途径,尽量收集到更多的文本资料,在占有文本资料多的情况,对入选的文学篇目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建议,力求水族文本丰富、入选作品具备艺术水准。

此外,水族文学进课堂目的是增强学生文学底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知识的熏陶和感悟带来的效果毕竟不是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这可能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会给一些只注重卷面分数的老师和学生带来困惑,造成他们的不理解,甚至有些师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对此研究组要深入展开教学设计,让水族文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将水族文学的优秀之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借鉴,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水族文学的熏陶,逐步打消这一部分师生的顾虑。水族文学进课堂,目的是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绝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是给教师添麻烦,而是让老师在教学中教得更轻松,使学生在学习上学得更自信。

再次,水族文学进课堂如果把握不好,容易进入表面热闹,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落入华而不实的境地。对此,本研究组在水族校本教材进入课堂之前,邀请相关作家、学者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把握到教学的目的和功能,使他们在教学中能紧扣着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目标这两条轨道。水族文学具有独特文化熏陶的实际功效,但并不等于它可以随便加以教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之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水族文学的人文熏陶和道德诉求等文化内涵。以水族文学引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水族文学的熏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崇尚自由和维护真理的文化积淀。

以水族文学为载体,三都民族中学为基地,结合课堂教学,形成各具特点的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联系学生实际、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在朴素的文学文本氛围中养成自律的良好品德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五、水族文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意义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下,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民族文化知识的传统学习场域是家庭和社区村赛;然而,随着“打工潮”来袭,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开始弱化,学校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域,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5]

就高中学校而言,开发水族文学进课堂校本课程研究具体意义如下: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水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员,研究水族文学进课堂,必将有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2.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水族文学进校园,目的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绝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是给教师添麻烦,而是让老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在学得更自信。以水族文学引进校园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崇尚自由和维护真理的文化积淀。

3.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水族学生学习汉语相对困难。通过对水族文学作品的学习会极大的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水族学生找到文学的乐趣和可以模仿的楷模,激励他们发奋图强。在网络时代下尽量避开学生网络游戏,吸引部分孩子热爱文学创作,增加學生学习兴趣,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增加教师研究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与课文相关的水族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教学。发挥水族文学的作用要遵循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实际需求,切忌为表面的热闹,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落入华而不实的境地。水族文学具有独特文化熏陶的实际功效,但并不等于它可以随便加以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水族文学的人文熏陶、思想境界和道德诉求等文化内涵。这对老师备课、上课、课堂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驱动下教师的教学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

六、水族文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成果及影响水族文学进课堂校本课程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是2015年3月出版了近三十万字的《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一书,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作品选既有已逝去的水族名家邓恩铭、吴支煦、韦绍乔、王举猷、潘家相等人的诗作,也有活跃在当今水族文坛上的潘鹤、潘文佳、潘国会等人的新作,还有王巨才、周明、柳萌、黄亚洲、雷抒雁等当代大家描写水族地区的文学力作,以及贵州三都水乡各族人士描绘家乡的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大体裁。该书的面世,对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水族文学、解读水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不仅为三都水族自治县在校高中生提供一本乡土校本教材,而且也为高校汉语言文学特别是为民族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研究的文本。如贵州民族学院一直在关注《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在该书出版的第一时间就让我们研究组寄给他们,为他们进一步编修《中国水族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填补了高校无水族文学作品选的空白。

该书的出版信息,先后被《中国民族报》、《中国作家网》、《东北作家网》、《贵州作家网》、《黔南日报》《都匀新闻中心》等传媒报道;《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一书被中国民族图书馆等图书馆收藏;该书进入课堂教学后,在水族地区的学生群体中兴起阅读《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的热潮;一些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人士开始以该书为研究对象进行水族文学文艺研究。《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出版后,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他们主动联系研究组进行鼓励,并购买这本作品选分发给有关部门和职工学习,让全县都关注水族文学,主动传承民族文化,为扩大三都水族自治县知名度,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水族民族地区的中学不仅担负现代教育,而且也肩负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使命,这类中学应该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承提供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作为主要接受对象的青年学生,因其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强烈的审美需求,以及易于接受的心理特征,也将使得水族文学传承具有可行性。依托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水族文学的宣传力度,运用学校学生绵延不绝这一有利资源,将水族文学融入到教学上来,形成文化品牌,促进三都县民族中学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信息交流,是弘扬三都水族文化,推动三都中学教育走出三都,冲向外界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文学文本教学,对内可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舞台;对外可为民族地区中学提供与社会交流的平台,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让宣传水族文学与三都中学教育网站同步发展,传统文学传播与网络传播相互结合,形成优劣互补、动静结合、虚实相应,以相互促进的双线宣传方式,扩大三都水族文学的影响力,达到提高水族文化的知名度,为宣传水族教育和传承优秀文化提供一个明亮的窗口。

七、水族文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的建议和启示本研究主要进入课堂教学,采取行动研究方法为主,我们这样也是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在筛选作品以及对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尽量深入浅出,便于教师操作和使用这本《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教材。

本研究主要核心成果《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已经出版了,《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导读部分也编印成册,可以投入使用了。但是今后的任务也还艰巨。我们将在之后进一步制定好有关课程计划,分学段安排部署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随时跟踪关注和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水族文学进课堂落到实处。研究组的成员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研究汇编一些简易教案以便有利于水族地区高中教师讲课需要。另外我们会不断积累水族文学进课堂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我们教研成果,力求发表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为进一步扩大水族文学的影响,全面提高水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引进作家本人进入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让他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一定会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将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和培训语文教师,在理论高度上会使语文教师获得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新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承广.民族高中要肩负起传播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J].新课程导学,2012(17):10-13.

[2]袁春平,范蔚.關于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2):21-22.

[3]刘学.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J].前沿,2012(12):132-133.

[4]杨威.衔接与动态透视: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过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19-124.

[5]杨威.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校本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