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义德学术方法与人文理想的政治美学悖论

2017-05-30王丙珍吴铁柱

北方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萨义德

王丙珍 吴铁柱

[摘 要]作为流散批评家与公共知识分子的萨义德,其学术思想体系既有哲学层面的思辨、知识社会学的梳理、文学文本的细读、文化政治的关注、美学的分析、艺术的阐释,也有政治实践的补充,在此,追根溯源地剖析其学术方法、人文理想、文化认同、思想情感与政治美学思想的缘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政治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也让多元文化及其主体能够通过对话与交流通达相互理解、尊重与和平之路。

[关键词]萨义德;学术方法;人文理想;政治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4-0155-04

Political Aesthetic Paradoxes of Saids Academic Method and Humanistic Ideal

WANG Bing-zhen1,WU Tie-zhu2

(1Literature Institute,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Mudanjiang 157011,China;2School of Marxism,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00,China)

Abstract: Saids academic thought system both has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arding,literary text reading,cultural and political attention, aesthetic analysis,art interpretation and the complementary of political practice as a diasporic critics and public intellectuals. His academic method,humanistic ideals,culture identity,emotion and the origin of political aesthetics thought were analyzed by hard and thorough search in the paper so that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his political aesthetics thinking of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also let the multicultural and subject through dialogue and exchange access to mutual understanding,respect and peace road.

Key words:Said;academic method;humanistic ideals;political aesthetics

[收稿日期]2017-04-09

[基金项目]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项项目“二战后德国国家文艺政策与德国美学理论博弈关系研究”(16ZWD02)

萨义德是举世公认的对西方文明弊端有着深刻见解的学者之一,与斯拉沃热·齐泽克、以赛亚·伯林、朱莉亚·克里斯蒂瓦等齐名;他与乔姆斯基一样,成为美国最具争议性的学院人士之一。萨义德政治美学思想的根基在于其所精通的西方古典音乐、歌剧与西方文学经典,因此,除了阿拉伯家园,西方生活无疑也是萨义德学术思想的现实背景。但是,萨义德注定不能用自己构建的理论思想解决自己论述的那些存在着的、将来也可能存在的文化政治与美学问题。

可以说,萨义德是一个文化交杂的产物,而且也促成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汇通,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作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他引入欧洲大陆哲学和比较文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和英文世界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二,作为后殖民批评家,他接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原则,推行文化政治批评而受到西方人文主义质问;其三,作为有着阿拉伯血统的“局外人”,他关注巴勒斯坦人的命运,对美国与以色列殖民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发出抗议之声,这一切皆缘于他的学术方法矛盾、人文主义立场冲突与政治美学思想的悖论。

一、萨义德学术方法的矛盾

萨义德建构后殖民批评理论不同程度地汲取了葛兰西、马克思、德里达与福柯的理论及方法,但他又无力避免诸多学术思想与理论方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萨义德深化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将之从文化领域向知识话语领域扩散,将权力逻辑拓展至东西方文化关系上。葛兰西擅长文化系统分析并且将改变文化结构的重任交给知识分子;萨义德则强调知识分子的流亡性、边缘性、业余性与世俗性,呼吁知识分子应代表弱者、他者、没有话语权的族群“向权力说真话”,志在通过后殖民知识分子的对抗话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融合。

萨义德与马克思主义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萨义德对马克思主义难以界定的態度及其根源。《东方学》的卷首语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他们无法表达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1](p693)萨义德接受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并将之作为终生事业,却又有“掩耳盗铃”之嫌。二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的关系。萨义德从马克思殖民理论研究中转向分析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萨义德非常看重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也认同卢卡奇关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的言论。萨义德只是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认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已经远离现实。萨义德在《旅行中的理论》中,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作为例子,证明理论是如何在不断“越界”中发生变异的。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批判也有汲取,有意无意之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还是“亲马克思主义”,“好像我是个未经宣布的马克思主义者,惧怕失掉体面,而且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标签承继的矛盾”[2](p28)。

就像德里达解构主义策略需要逻各斯中心主义建构的术语一样,萨义德也处于二元对立科学思维与多元解构艺术思维的矛盾之中。萨义德《东方学》即是以西方为根基用二元对立方法叙述的,后来他又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对位式阅读”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用相互对位借鉴的比较方法揭示文学与权力的社会关联,倡导以交叠区域视点展开交往与对话的平等跨文化交流与研究。

萨义德对福柯话语、知识与权力理论及考古学方法均有所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比较文学方法建构世俗批评与理论旅行,系统论述“殖民话语”,“萨义德的窘境,来自于他试图调和‘话语理论和‘文化霸权理论的企图”[3](p583)。萨义德在运用福柯权力理论时将知识与权力合谋当成《性史》的权力主题——“无处不在”的困境。同时,萨义德又反对福柯指出了权力存在,却没有加上“抵抗”。虽然他能够指出福柯因理论困境进而转向主体性与自我关怀问题,但他也没能真正走出这种理论误区,反而刻意将自己外化为“格格不入”孤立抗争的个体,将政治当成权力产生的过程与个体的历史经验。此外,在巴以冲突问题上,萨义德与福柯、萨特的政治立场截然不同,但他根本无力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与调和。

萨义德用其学术方法分析国际政治、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反思当代知識分子的责任与良知问题,继承了葛兰西与福柯理论的 “权力”“话语”“控制”“霸权”,建构了“对话”“抵抗”“理论旅行”与“世俗批评”;他的成就在于对欧洲中心论的东方主义的描述、考察与批判,继而形成声势浩大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浪潮。

二、萨义德人文理想的冲突

萨义德的人文主义立场具有深刻的矛盾性,萨义德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他将人文主义界定为绝不恪守精英标准,能够接受新事物与其他文化,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往、对话与创新的过程,“人文主义是语言上的尽其所能,以便理解、重新解释并掌握历史著述、其他语言与其他历史。今天我所理解的人文主义的适用性在于人文主义不是巩固与确认‘我们一贯知道与感觉自己是什么的方式,而是一种提问、颠覆与重新阐述,甚至于那些作为改良的、商品包装的、无可争辩的、不加批评的编纂而成的确定的事实之物,包括那些包含在群集于‘经典标题之下的杰作。当下,我们的知识与文化界很少是一个专家话语构成的简单的、自我证明的集合体:用雷蒙·威廉斯对文化无休止的分歧与详尽阐释表述的精致文字来说,恰恰相反,人文主义是一种未曾解决的符号的极度不协调”[4] (p28)。然而,此举并未能解决与超越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与巴勒斯坦民族身份之间的冲突。

萨义德反对与支持宏大叙事的矛盾,其实质是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人文理想冲突。后现代解构启蒙时期以来的宏大叙事,“正统叙事说法已经不能奏效,无论其说法使用哪种整体系统,或属于纯粹思辨性的叙事,还是属于独立的解放叙事”[5](p122)。后殖民主义却在批判霸权,系统性地论述非西方国家的知识、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与社会身份,追求文化殖民解放。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又有不谋而合之处,“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去除和解构新殖民主义划分的欧洲中心或以本文为中心的知识和情感结构”[6](p569)。萨义德《东方学》宏大叙事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又宣称:“国家就是一种叙事。叙事模式的形成、及其阻止他叙事的方式,对于帝国主义至关重要。”[7](p3)萨义德认为,小说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一起参与了殖民共谋。他又在与布鲁斯·鲁宾的对话中表明:“我认为没有‘宏大叙事。”[8](p42)萨义德的系列政治文章呼吁阿拉伯人要向以色列人那样努力向美国及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却反证了宏大叙事对民族、对文化、对殖民地人民同样重要。

萨义德经常表述从未感到完全隶属于哪个国家——既受阿拉伯文化,又受美国文化影响,是一个并不专属于哪种文化的“边缘者”。萨义德在文学、政治、美学之间的思想是多重矛盾叠加的,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文化身份的矛盾、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学术方法的矛盾。萨义德最终走向了政治美学,“我的那些有关巴勒斯坦局势的政治著作,有关政治与美学的关系研究,尤其是歌剧和散文小说,还有我一直都在写的关于晚期风格这本书主题的迷恋(从贝多芬与阿多诺开始),必定已暗中注入本回忆录中。”[9](pxi)萨义德回忆录的标题即为“格格不入”,目的在于表明“局外人”的矛盾身份。

萨义德人文理想的冲突体现在政治实践与政治美学思想中,致使他反对乔姆斯基直接对抗的政治策略,也反对罗蒂一味地虚幻假想,介于两者之间,萨义德选择了一条矛盾而折中之路,只能充满感情地接近现实,举起石头表明政治立场,在自己建构的学术空间中力图寻找一个不是支点的支点。1967年以后,萨义德由文学研究转向政治行动,参与巴勒斯坦问题,指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人性使命。 萨义德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一个有独创性的批评家、一个博学的教授,他却以笔为剑,主动卷入中东地区难解难分的争端,“赛义德对文学的批评与文本构成的语境有机结合,提示文本背后的各种权力因素,解构殖民文学叙事与文化文本中隐含的政治霸权”[10]。最终,萨义德提出巴以问题和平共处的解决方法也许只是一种人文理想的自厢情愿,却承受了舆论界与政治界多方的攻击与威胁。

三、萨义德政治美学思想的悖论

萨义德在文学研究与政治实践中,发现政治的终极目标恰是要追求美学的“解放”“和谐”“美好”等人文理想,“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政治的,但所有的政治都是美学的;本质上,政治意识形态、系统与法规是美学体系、多媒体艺术环境”[11](p1)。萨义德将美学置于政治的主导地位,尝试一种政治美学构建,而不是美学的政治化,“政治美学正是一门依据美学的原理原则,来研究、解析政治事务之美的特性的系统知识”[12](p130)。由此,萨义德批评阿拉法特以及奥斯陆协定,认为解放巴勒斯坦人民比解放领土更重要。萨义德认为,艺术和政治不是一回事,他强调艺术是艺术,政治是政治,二者不可能互换,二者根本没有替代性。不可否认的是,至少第三世界的“政治远远不只是为了争取权力。政治是为了实现愿望,为了得到认可,为了改善处境,为了赢得解放”[13](p67)。政治的这种目标恰是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政治与美学的关联中,萨义德将巴勒斯坦、阿拉伯、伊斯兰在国际文化格局中的位置与现实危机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政治美学尤其注重文化认同与主体选择的理论视角。

萨义德政治美学思想存在反本质主义与本质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悖论。萨义德解构式的批判本质主义的东方、西方与民族身份观念,倡导建立对话而多元的文化认同。萨义德在《东方学》的后记中声明自己的观点是反本质的,萨义德强调作品对东方和西方本质的解构,却无意对东方和伊斯兰进行“辩护”。萨义德还谈到读者接受过程的两种“误读”:一是反西方主义倾向,包括持敌视态度或同情态度的评论家错误地过于夸张地解读;二是对伊斯兰主义支持,《东方学》在阿拉伯世界是作为伊斯兰和阿拉伯系统的辩护词被广泛阅读与讨论的。实际上,读者的“集体误读”是将作者的声明与辩解弃之不顾,反对者与拥护者在理解其理论内涵与政治倾向时不可思议地达成“共识”。萨义德认为,这种“任意的曲解”没有接受其反本质主义立场,“我在书中很早即表明,像‘东方和‘西方这样的词没有与其相对应的作为自然事实而存在的稳定本质”[14](p426)。如果接受者按照萨义德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就会不得不陷入反本质主义的悖论之中:一方面作者反复论说西方、东方与伊斯兰,读者却要相信他对其本质什么也没说;另一方面,如果读者读到本质层面的西方、东方与伊斯兰,就会犯萨义德坚决反对的“本质主义”错误。这与其说是“误读”不如称之为“误导”,其中缘由正是作者文化身份与立场的多重性问题引起的。萨义德以本质主义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画上等号,他坚决反对民族主义与本土主义,因此,萨义德在支持民族文化抵抗的同时又反对文化间的疏离与对立,倡导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与渗透。

萨义德政治美学与文化理论生涯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关注现实急迫性问题,身体力行参与文学文本分析、艺术阐释和文化研究,并使后现代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广泛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美学、道德以及社会原则,使文化的后殖民化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趋向。萨义德虽然是少数具有国际影响的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之一,却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虽然萨义德生活在西方,却有着阿拉伯血统,因此,他既有生活与思想的美国化也有难以割舍的巴勒斯坦情结。在学术理论上,萨义德是新教圣公会教徒,却维护着伊斯兰教文明。萨义德在西方的研究成果却是“东方学”,用英语书写阿拉伯人的诉求。在政治行动上,他既是学者又是战士,不仅有人崇拜,而且有人欲置他于死地——“犹太保卫联盟”的“黑名单”有萨义德,这些因素势必在他的人格与学术思想建构中产生作用,他不安于时代环境导致的往事、亲情、政治与美学的分裂与交织,而是不懈追寻在回忆、对话与反抗中反复呈现的情感、宗教、语言与文化家园。萨义德文学、政治、美学思想的多重矛盾叠加正如爱因斯坦踌躇于政治与方程之间,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方程:“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一个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15] (p158)萨义德的政治美学思想也基于此:美学不仅是全人类的,而且是永恒的。

四、结语

在美学史上,萨义德不仅反叛了形式主义,而且突破了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模式。萨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理论,通过文学文本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来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萨义德从音乐角度研究与解读艺术,并且开创了系统的晚期风格研究。另外,萨义德对东方主义及文化与帝国主义的研究,直接导致西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美学的诞生。萨义德的政治美学思想不仅对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与全球化理论产生影响,而且开拓了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的研究领域。

萨义德生前身后之成功与局限皆缘于以上种种悖论,其政治美学诉求也在矛盾中渐渐迷失方向,萨义德曾是阿拉法特的亲密战友,最终却与之分道扬镳;他赞成巴以和解,却反对奥斯陆协议;他是巴勒斯坦的代言人,却在巴勒斯坦人内部受到辱骂与仇恨,甚至其著作一度在巴勒斯坦遭禁,表现在萨义德对阿拉法特、奥斯陆协议的矛盾态度及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两难境地,其矛盾根源在于萨义德无法兼顾跨越多学科界线与投身巴勒斯坦问题的文化情感归宿。萨义德作为一个流亡知识分子,无时无刻不处在冲突之中,内心随着时代的世界格局变化几近分裂,但他试图用批评理论重新组合一个完整的世界,为自己树立一个确定的文化身份。正如乔伊斯所言“流亡是我的美学”[16](p299),萨义德用“流亡”“放逐”“边缘化”定义知识分子,实际上描绘的是自身文化分裂的现实和修补这些裂痕的意图。在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中,萨义德的文化政治努力卓有成效却注定于事无补,其政治美学思想既是矛盾的,也是悲剧的。

萨义德所有矛盾的根源在于:一是因为萨义德跨越多学科的界线,学术专业方面的越界;二是因为他积极投身于巴勒斯坦问题,对出生之地的情感影响其一生的学术著作。但是,无论后人怎样言说,无人能无视他对当代文化研究、文学批评、政治美学的重大影响。2003年9月30日,美国杜克大学举行了小规模的悼念萨义德的聚会,杰姆逊在会上概括了萨义德的一生,称萨义德为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萨义德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现实急迫性的问题,进行文学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并使后现代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广泛涉及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美学的、道德的以及社会的原则,文化的后殖民化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趋向。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Edward W. Said, The World,the Text and the Critic[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赵稀方.后殖民理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Edward W. Said,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5][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6][美]罗兰·罗伯逊,扬·阿特·肖尔特主编.全球化百科全书[M].王宁中文版主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7][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Edward W. Said,Bruce Robbins, American Intellectuals and Middle East Politics:An Interview with Edward W.Said [J].Social Text,19-20,1988.

[9]Edward W. Said. Out of Place:A Memoir [M]. New York:Alfred A. Knopf,2000.Pxi.

[10]许晓琴.政治美学:赛义德文化抵抗实践[J].小说评论,2010(12).

[11]Crispin Sartwell,Political Aesthetics[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0.

[12]林锡铨.政治美学[M].台北:时英出版社,2001.

[13][美]保罗·鲍威向权力说真话: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M].王丽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5][英]史蒂文·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M].许明贤,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6]金元浦,等.外国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丙珍: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满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吴铁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 连秀丽]

猜你喜欢

萨义德
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萨义德与阿多诺的晚期交叠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流亡者萨义德
浅谈国内萨义德研究的逻辑
文化政治论中的权力与主体
萨义德的东方学变动释义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
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的多重“他者”
萨义德始终为弱者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