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坳陷储层后生控制因素

2017-05-30贾义洲

科技风 2017年4期

贾义洲

摘 要: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是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和开采的主要原因,其正确认识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岩作用;后生作用;孔隙度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成岩作用是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在川西坳陷全区内,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产生建设性和破坏性两大方面的影响。通过对100块样品进行铸体薄片,普通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后,归纳出川西坳陷全区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其次还可见少量压溶和交代作用。

1 压实作用

当岩石中刚性颗粒含量较多时,单纯的机械压实作用对其影响较小,原始粒间孔隙可以得到保护,当上覆压力超过颗粒承受压力时,刚性颗粒发生破裂,导致颗粒会进一步挤压紧密接触,但当柔性颗粒较多时,颗粒由于发生变形导致粒间孔隙减少。

川西坳陷全区压实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石英及少量长石等刚性颗粒表面会出现局部破裂痕迹,少部分出现颗粒错位现象;云母破裂变形,呈现出波浪状形态;颗粒间呈现出点、线和凹凸接触接触关系;粘土矿物及部分细粒物质会发生塑形变形,导致这部分物质充填于粒间孔隙中,形成假杂基。

为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全区的压实作用进行宏观研究,主要采用了压实系数评价方法来进行量化处理。压实系数为一比值,小于1,当研究区块压实作用越强时,压实系数越大。

压实系数

=(原始孔隙度一现存粒间孔隙度一胶结物含量)/原始孔隙度

(其中,原始孔隙度=40%,现存粒间孔隙度和胶结物含量为实际显微镜下观察数据)

对全区有孔渗的76口井样品分粒度级别进行压实系数统计发现,粒度越细,其压实系数越高;反之则压实系数越低。不同物源区所经历的压实作用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相对岩性细粒的须一段、须三段和须五段所遭受的壓实作用强度比须二段和须四段要高,压实系数最高可达0.713,须二段的①区和须四段的③区压实作用强度较高。

2 胶结作用

川西坳陷全区的胶结作用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及粘土矿物胶结,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铁质胶结。全区碳酸盐胶结为主,其次为硅质胶结,粘土矿物胶结普遍见到但含量较少。川西坳陷整体原始孔隙度受胶结作用的平均损失量为20%~30%。

①碳酸盐胶结。碳酸盐胶结在川西地区主要分两种类型,方解石胶结和白云石胶结,在成岩作用后期,局部还可见铁方解石胶结和铁白云石胶结发育。

②硅质胶结。硅质胶结在川西坳陷全区较常见,但是含量较少,通过对全区的碎屑岩成分中石英含量与硅质胶结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硅质胶结的发育程度主要与碎屑岩成分中石英含量的多少有关系,当石英颗粒含量较高时,硅质胶结物含量较高,整体呈现出线性关系。

③粘土矿物胶结。粘土矿物高岭石主要以假杂基的形式出现在镜下,少见高岭石胶结物,主要是因为高岭石胶结物主要处于表生成岩阶段,其形成过程与大气淡水作用相关,而且高岭石多见于埋深较小的地层,一般在1300米以上。通过扫描电镜可以发现有少量的伊利石胶结物,呈现出弯曲片状状态,充填于粒间孔隙间。

④铁质胶结。在川西坳陷全区所采集的样品中,显微镜下常见在单偏光镜下全消光的铁质胶结物(图1,a,b),但整体含量较少,一般在1%左右,最高可达3%,平均为0.4%。

4 破裂作用

破裂作用主要发生在早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以及中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局部微裂缝的发育对改善储层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川西坳陷地区,共有两种主要的破裂缝类型分别是粒内破裂缝和颗粒边缘缝。粒内缝常呈现出网状缝的形态,表明颗粒遭受构造应力导致破裂的发生,颗粒边缘缝常充填炭质、铁质、少量的泥质或细粒物质,部分裂缝还未被充填,呈现出开启的状态。开启的裂缝为油气运输的重要通道。

5 压溶作用和交代作用

在川西地区,须一段地层由于埋深大,整体处于晚成岩作用阶段,压溶作用非常强烈。交代作用主要是指矿物被溶解,同时被新矿物所替换。交代作用也属于破坏性的成岩作用类型之一,但其所占破壞性比重要比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弱。在川西坳陷全区的薄片样品中,可见多种类型的交代作用,主要交代作用类型还是以长石交代为主,最常见的现象为钾长石的高岭石化及钾长石的钠长石化。

参考文献:

[1] 何顺利,郑祥克,魏俊之,等.沉积微相对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4):72-73.

[2] 熊运斌,杨建文,陈云英,等.文南油田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细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64-67.

[3] 李海燕,彭仕宓.文留油田文72断块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4):710-716.

[4] 王友净,林承焰,董春梅,等.乐安油田草4块沙四段储层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