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特征

2017-05-30陈加飞

关键词:基本特征主体性

陈加飞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一个由党的领袖、理论工作者、普通党员、人民群众等组合而成的多元主体系统,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结构性与组织性的统一,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的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系统运行规律的揭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基本特征;主体性;运行规律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0010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中,“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学界争论和探讨的焦点,基本形成了党的领袖、理论工作者、知识分子、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的共识[1]42,但就其基本特征的研究和概括并不多见,而且对其特征阐释是同其内涵界定联系在一起的。岳强、田克勤认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主体,其演进特征体现为明显的发展和上升的特征,主体力量不断壮大、主体自觉性不断提升、主体间互动机制逐步建立。[2]28王家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特征。[3]73李安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特征分为一般特征、特有特征和品格特征等三个层面。其中,“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具有普遍意义,属于一般性特征,“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是特有特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具有特定意义,属于品格特征。[4]111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特征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薄弱环节,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一个多层级、多结构组合而成的多元主体系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主体,人民群众是依靠主体。党组织主体又由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普通党员等层级构成,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结构性与组织性的统一,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及其基本特征,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学理基础,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性和實效性。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以领袖人物为核心主体、理论工作者为关键主体和普通党员为基础主体组合而成的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类主体,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个体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

(一)个体性

就其“个体性”来说,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领袖人物个体。在政党组织主体中,领袖人物在政党组织中发挥着核心和统领全局的作用,主导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任务、时代特征的提出和概括、理论命题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主体大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同其他个体相比,领袖人物在人格、能力、经验等方面威信力和影响力较强,群众认可度高,是其核心和杰出代表。第二层面是理论工作者。在政党组织中,理论工作者既为领袖人物提出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为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提供学理支撑,同时又要向普通党员群体和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重要思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相对领袖人物和普通党员,理论性和学术性相对突出,是传达领袖人物思想和提炼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中介者。第三个层面是普通党员。每一个鲜活的党员是党组织主体的细胞,是使党员成为主体的基本依据。每一个党员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党组织的一员,他们必须依托于一个特定的党小组,从而支撑起组织载体的功能,成为组织主体中的基础力量,相对于领袖人物和普通党员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体现鲜明的群众性和民主性。

(二)群体性

第一,组织载体的群体性。中国共产党是一种集体领导,首先体现为组织上的集体领导,其集体领导又体现为民主集中制,形成“中央—地方—基层”三层结构的组织系统。中央又可分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具体组织。地方又可分为省级党组织和党所领导的其他组织。基层又可分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人民解放军等,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5]44,它们各自都承担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任务。

第二,是指导思想上的群体性。思想上的集体领导,强调是党的理论创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用革命导师命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规律性现象。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对他们理论体系的形成时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6]296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一评价充分体现了个体在组织群体中的独特贡献和能力。列宁主义也如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比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以杰出领袖人物毛泽东和邓小平个人名字命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创新仅仅是他们个体努力的结果,而是要突出他们作为个体对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本人也认为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我们党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智慧。

第三,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社会基础性作用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结构和组织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组织主体发挥作用的依靠力量。第一,人类个体对物质生产的追求是历史前进的起点。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其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事业提供了舞台。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际问题的理论工具,为的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三,人民群众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党的领袖人物和理论工作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智慧灵感。也只有这样形成和组建起来的理论才能够最终回到人民群众的信仰深处,从而再次外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行为。

二、结构性与组织性的统一

主体及主体性的发挥是由主体内在结构所决定的。主体是由主体需要、主体能力和主体意识等结构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是各个结构部分发挥功能、相互补充、互动产生的“合力”。中国共产党是承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组织载体。作为组织,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系统,它必然包含多个结构要素。因此,结构性和组织性是相互内含、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的联动效应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结构性

第一,主体知识的结构性。主体的知识结构对熟知和深刻理解经典著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主体的现有知识结构不仅决定主体认知和解释理论文本客体的思维框架,还制约主体对经典理论中的具体结论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优秀思想的综合,也必然要求其发展主体的知识结构综合化,使马克思主义按照一贯的“多元聚合”思路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项“结合”事业,在“结合”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知识准备。既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立场、观点、方法或基本原理,又要熟悉世界文明成果;既要懂得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懂得中国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现代化基本规律,又要遵循自身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等等。同时,知识结构影响主体对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信仰。理解和信仰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掌握和领会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基础之上。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7]284从主体知识结构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尤其是理论家主体,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自身必须具备多维知识结构,这充分体现了主体知识力的结构性。

第二,组织主体的结构性。从组织主体内部来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组织是一个系统。就其组织形态来说,有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就中央组织来看,又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等,各个层次的组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就其人物形态来说,有领袖人物、高级领导干部、地方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普通党员,其中领袖人物和理论工作者又可分为理论家型领袖和领袖式理论家等等,他们各自的身份、能力和所肩负的职业,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國化产生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另一方面,年龄和能力结构。自然力、知识力和意志力是主体发挥能动性的三种存在形态。人的年龄、实践经验、能力、精力都对主体发挥有影响。人的主体性发挥与人的年龄是有很大关系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干部和党员,他们的智力、思维、经验、能力等都存在差异。老、中、青年合理搭配,他们的分工、能力、专业等结构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系统,呈现结构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集体性事业,既离不开党的领袖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也离不开党内理论工作者和普通党员的智慧和理论创造的作用,甚至要吸取和借鉴党外知识分子对理论的资源贡献,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党的领袖是核心领导,起主导作用,而非垄断性作用,更不是英雄和个人决定。从政治系统来看,不仅领袖人物,各级领导干部都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统一全党和联结基层的关键环节。中央根据发展规划和调查研究提出的战略布局、重大思想观点和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的方针政策,甚至一些具体的举措,比如党纪党规,这些顶层设计都需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地方组织布置、执行、实施、检验,甚至根据地方实情提出不偏离中央原则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措施,进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检验和丰富,充分倾听基层的呼声、要求,积极吸纳基层的地方经验,由相关环节处的理论工作者和宣传者通过充分的了解、梳理、总结和反馈到中央,形成新的经受得住检验的理论。

(二)组织性

第一,政党组织的先进性,这是主体性发挥的基本要素。一方面,先进性体现为政党组织目标的崇高性。中国共产党组织主体肩负崇高使命,“初心”是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8]434组织主体目标的崇高性,既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望,是组织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系统的牵引力。另一方面,先进性体现为组织成员的先进性。组织是为一定目标所组成,用以解决一定问题的人群。政党作为一个先进组织,它的构成成员是本阶级具有高度觉悟的先进分子。在列宁建党思想看来,“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9]337

第二,政党组织的纪律性,这是主体性发挥的基本保障。政党是阶级经济斗争的产物,组织的斗争使命对政党组织本身提出了严格、科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在党内生活上“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力求由上层出发,坚决主张扩大中央对于部分的权利和权限”。[10]140在组织主体中,领袖人物和理论工作者的区别是基于各自发挥的作用而言,同时党内所有组织成员都享有平等地位,这是党组织主体中协调发挥主体力和组成有机组织系统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中,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其言论和行动代表的都是整个党的形象和行动,“不可有离党的个人的或地方的意味。”[11]49这是党组织成员组成组织主体的一个集体行动的象征。组织的集体性和民主性是党组织纪律性的集中体现,为确保组织主体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障。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自主性是主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简单地说,就是主体在从事对象性活动时,与客体相对应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展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不受外界的干扰,并能够理性面对客观环境和客体运行逻辑。开放性是自主性相辩证统一的一个特点。主体自主性的发挥,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信念和行为,而是同开放性形成互动。在开放性中保持自主性,在保持自主性前提下追求开放性,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来说尤为明显。作为人类文明的综合产物,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体现开放性与自主性发展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本质上,“民族性”就是自主性的体现,“世界性”就是开放性的体现,因而,主体也要体现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一)自主性

第一,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從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德国民族特点的欧洲文化,既是德意志民族文化自主性的结晶,又遵循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规律,当它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生“异质文化相融”时,由于自身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在自然、社会、人的思维上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时,必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大的整合功能和吸纳效益,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发挥及其能否彻底实现中国化,一个极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生,并保持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主体身份。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生成及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要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的立场和方法,最终形成反映中国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彻底抛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彻头彻尾失掉自身文化的血脉。

第二,“独立自主”是主体自主性的灵魂。“独立自主”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辩证有机统一的,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离开“独立自主”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国情的科学研判,特别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的领导和新民主义革命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生成和发挥是无从谈起的。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所有社会主义的实践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丧失自主能力的全球参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保障也是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想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没有“独立自主”的实践自觉和主体意识更是不可想象。

第三,理论工作者必须保持对理论和实践的“自尊自信自强”。思想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尊严感是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荣耀,也是对劳动产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获得感。理论工作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和传播中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自身享有尊严感和荣誉感是判断理论有效性和理论坚定性的一个基本标准。尊严感的获得,说明理论的有效性和理论指导下的事业的圣神性,也是理论工作者对自我的价值肯定。理论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姓,这就是“姓马”,但要真正保持“姓马”的主体身份,又必须“信马”,只有做到“信马”,才能够确保“姓共”。在这一系列环节中,“自信”的特定内涵是指理论工作者乃至全体共产党员甚至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自信”。一是相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二是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主体的组织和领导下,能够发挥和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破解中国难题的理论力量。三是相信中国梦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在通过发挥人的主体力推进历史发展最终有一天会实现。四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积淀在自己内心深处,作为一种文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展现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赢得理论工作者的自尊和自强。

(二)开放性

第一,表现为一种世界眼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规律,马克思主义吸取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理论和文化成果的精华,这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们对世界深邃观察的结果。共产党的诞生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本身就是世界眼光的体现。五四运动使得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工人阶级中的先进份子在运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身吸取了理论的精髓,接受了理论的滋养,逐渐在共产主义小组实践中发展成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和无产阶级实践自觉的党组织,进而发展成为革命的领导组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对象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非是中国共产主义孤立运动的产物,而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薄弱环节链条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推进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战争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产物。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主体对象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也是在世界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既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民族文化,融合互动的现代结晶。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并不排斥一切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非无产阶级成员的参与。主体力量的大小与其数量质量紧密相关,扩大群众基础,增加组织数量,是主体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一个先锋队”转变为无产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两个先锋队”,这种先锋队代表的拓展和转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体现,两个先锋队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性质上来说的,后者是就社会地位和作用而言。主体在社会主义革命推进过程中,除了著名的“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化典范外,指导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个中国化典范,其思想里程碑式的写入党章为拓宽党组织主体数量和质量成员上提供的条件和来源,为主体力注入新鲜血液。党组织主体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是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12]286我国2009年修改的《工会法》第三条就已明确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13]1565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基本构成是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但为了扩大统一战线,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力量,必然从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上思考主体的壮大,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体现为理论创新来源及其内容构成上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是多维实践样式的运动,其形成过程中的理论提升也是多样性的理论来源,在领袖主体和理论家主体包容性的整合,铸就了理论创新的多样性存在。坚持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前提下的与时俱进,才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主体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和能力。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正是其最集合的体现,是党作为组织主体载体推进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党要长期执政,必须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14]3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深刻道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仅要熟知自身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具体实践,要还具备世界眼光,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世界紧密联系中站稳脚跟和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敞开自己的理论怀抱,积极从枝繁叶茂的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新鲜养分,在此基础上同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优秀的思想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坚持世界眼光中不断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

[参考文獻]

[1]张泽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研究,2012(2):4246.

[2]岳强,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演进的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2833.

[3]王家芬,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3.

[4]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9:111112.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28428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4.

[9]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7.

[10]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0.

[11]黄黎.党章的历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65.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4):310.

[责任编辑]王立国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Marxism in China

CHEN Jiafei

(School of Marx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Marxism in China is a multi-unit system composed of Party Leaders, Theoretical Workers, and The Massive Peopl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unity of individuality and mass. And the unity of organization, autonomy and openness, it is not only a summary of Marxist Chineseization, but also a manifestation of the laws of the main body of Marxism in China. Depth study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in China,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oretical confidence,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s direction and effectiveness.

Keywords:The main body of Marxism in China;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bjectivity; Running rules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主体性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构件
中国电信业增长质量评价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