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言文化调查:理念及方法

2017-05-30邢向东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调查方言理念

提 要 从中国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的内容、要求和方言民俗调查的一般规律出发,语保工程的方言文化调查中应当贯彻五个理念:工程观、系统观、文化观、求真觀、精品观。其中“系统观”强调调查、记录时应关注词音与词义、词语与对象、不同民俗事象之间的有机关联;“文化观”强调要下功夫深入挖掘和揭示方言词语、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求真观”强调必须把真实的方言民俗文化记录、保存下来,呈现出来。

关键词 语保工程;方言;文化;调查;理念

Abstract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ina includes thre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vestigation into major regional dialects, endangered language protection, and language and cultural surve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content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dialect and folklor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a number of principles that one should adhere to when studying dialect and culture research and in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ina. They are: project view, systematic view, cultural view, view of pursuance in truth. Systematic view emphasizes the organic associations between vocabulary pronunciation and its meaning, the word and object being represented, and different folk-customs during research. Cultural view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to exploring and reveal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reflected in dialectal words and local customs. Pursuance in truth concerns the need to record, to preserve, and to display the authentic attributes of local dialect and folklore. It is the authors hope that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guidance, derived from hand-on experience, for language protection professionals i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ina; dialect; culture; research; concept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语言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包括“汉语方言重点调查”“濒危语言调查保护”“语言文化调查”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内容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显著的共同点,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前期实践的精到设计,体现了工程设计者将中国语言(方言)、中华文化作为整体加以保护、传承、发扬的基本理念。笔者在参加工程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对其中汉语方言文化的调查、记录、摄录等工作程序中的若干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语保工程的性质和方言文化调查的特点,提出五个基本理念:工程观、系统观、文化观、求真观、精品观。对这些理念实现的方法进行了初步论述。

本文的“方言文化”,包括语保工程“濒危语言调查保护”和“语言文化调查”中与方言、民俗文化有关的调查内容。必要时,分别称之为“方言”“民俗文化”,无须区分时则笼统地称为“方言文化”或“方言民俗文化”。

一、工程观

在语保工程的方言文化调查中,首先要明确和坚持项目的定位:国家工程,有别于科研项目;要求记录的语言文化事实能够反映方言乃至地方文化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还要进行科学的描写,将语言文化事实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呈献出来。同时,记录的手段必须符合技术规范,这也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田立新2015;曹志耘2015;王莉宁2015)。工程观至少包含下列要点。

(一)基本内容的规定性。即使是《中国濒危语言志》这样带有专著性质的书,也对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哪些是“规定动作”,只有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做“自选动作”,语言材料必须占全书篇幅的50%以上。

(二)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性。项目不仅对音频、视频的一般技术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甚至对摄录场地、背景、人物与背景的比例等都有规定。

(三)工作流程的规定性。必须强调纸笔调查和录音、摄像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语保工程项目坚决反对先录音、摄像再转写的调查模式,必须先在当地进行纸笔调查,然后对照纸笔调查材料进行摄录。当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时,应当甄别清楚,使纸笔调查和摄录内容统一起来。根据我们的调查经验,没有一副耳朵能够神奇到像实时实地听辨语音那样听辨录音。况且,纸笔调查和录音、摄像时的情景完全不同,具有各种各样的语境信息,可以和发音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录音调查所能挖掘到的方言、文化事实的真实性、丰富性,与当面进行的纸笔调查之所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①工作流程的规定性是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

二、系统观

作为民俗文化承载体的方言与被承载的民俗文化现象之间,有着复杂的、多向度的联系,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词语是一种符号,民俗事象也是一种符号,词汇与民俗是两个互相关联的符号系统。就方言与民俗文化来看,作为承载体的方言是能指,被承载的民俗文化是所指;在方言系统内部,语音是能指,语义是所指;在民俗文化内部,民俗事象(包括物质对象、行为、仪式等)是能指,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所指。其层级关系可表示如下:[(文化意义+民俗事象)+(语义+语音)]。

第二,不同符号之间的联系。记录不同民俗事象的方言词语之间彼此包含、交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网络化的状态存在。要全面理解一种民俗词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现象,必须了解其他相关的词语和文化现象。

在方言文化的调查中,应树立系统观念,调查、记录时应强调系统性,关注词音与词义、词语与对象、不同民俗事象之间的有机关联,并把这种关系充分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处于网状结构的民俗文化现象,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释义工作,避免孤立地对待和处理。

在这方面,《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图典》在要求图片必须是第一手材料的同时,十分强调方言民俗现象解释的准确性、丰富性、生动性,使《图典》形象、直观、系统的呈献方言民俗,给读者以系统的方言民俗文化知识。在方言现象、民俗事象之间或民俗词语解释的内部关联上,有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如《汤溪方言民俗图典》在解释某一民俗现象及其词汇表达时,非常注重相关民俗词语之间的联系,往往能够将这些词语构成的网络描写出来。请看“麦面”[ma11mie341]条:

即手拉面。也叫“□面”[p?ɑ24mie0],“□”

[p?a24]是伸张的意思。做手拉面叫作“打麦面”[na52ma11mie341]或“摒麦面”[ma33ma11mie341],

“摒”[ma52]是拉扯的意思(曹志耘2014:88)。

上一条不仅解释了“麦面”另一种说法“□面”[p?ɑ24mie0],做“麦面”的动词短语“打麦面”[na52ma11mie341]、“摒麦面”[ma33ma11mie341],而且解释了动词“□”[p?a24]、“摒”[ma52]。俨然就是一个关于“麦面”的小系统。读完这一条后,对其中所涉及的所有事物、动作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得到的是对“手拉面”及其相关词语的系统认知。

再如“夹糖饼”[kuo52to33mei535]条:

一种长条形的烤饼,带葱花,咸的,通常夹着油条一起当早点吃。油条叫作“天萝敬=”

[t?ie33l?24t?iei0],“天萝”[t?ie24l?0]即丝瓜,“敬=”

[t?iei52]是油炸的意思(曹志耘2014:90)。

上一条在描写“夹糖饼”[kuo52to33mei535]的同时,还将通常夹在“夹糖饼”中的“天萝敬=”

[t?ie33l?24t?iei0]一起做了解释,并解释了后者的构词成分“天萝”[t?ie24l?0]和“敬=”[t?iei52]。作者的系统观念很强,对有关方言民俗事象进行整体呈现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两条民俗词语中,有的字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读音不同,如“摒”[ma52]/[ma33]、“萝”[l?24]/[l?0]、“敬=”[t?iei0]/ [t?iei52],书中都一一加以区别,标注清楚。细读这部著作,在深入了解汤溪县方言民俗现象的同时,也深感“文化意义、民俗事象、语义、语音”这个系统的复杂性,深感作者对民俗文化系统的认知之深透、用心之细密。

既然相关的方言与民俗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网络化的状态存在,那么,在集中精力记录好规定的方言文化词语的同时,还应将相关联的其他民俗文化现象记录下来。当地独特的民俗事象,往往是地方特色浓郁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的来源,是该现象(词语)在地方文化体系中重要价值的具体体现,在调查中对这种内在联系绝不能视而不见。

比如,神木话有句俗语“讨吃的说喜喜”,意思是“不可能实现、过过嘴瘾而已”,是形容词性的,经常做谓语。这个俗语源于神木一带特有的口头文化民俗:说喜。在办喜事的时候,说喜人(过去主要是职业乞丐)到主家门上说喜。说喜词是韵文,全仗说喜人的一张好嘴,把主家、宾客、围观者说得满心欢喜,故有此俗语。因此,说喜词也成为神木方言口头文化调查的重要内容。

再如神木俗语“俊得就和一盘锁儿样的”(值钱得像一盘锁儿),其中的“锁儿”是指长命锁,这条俗语反映出“锁儿”在当地人实际生活、语言意识中的重要性。它源于民俗“赎身”,是婴幼儿成长阶段最重要的保命器物(邢向东2013),在解释“赎身”“锁儿”等民俗事象时,能否引用和解释清楚这类俗语,就显示出调查者对各类方言文化现象之间系统关系的认识水平。同理,记录关中的“厦子”[sa53ts?0]就不能不提陕西八大怪之“房子半边盖”;记录陕北的“羊肚子手巾”,若缀之以《信天游》“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尤可凸显其在陕北人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艺术创作中的突出地位。总之,方言、民俗调查要着力于将其系统性揭示出来。

再如《汤溪方言民俗圖典》的“鸡栖”[t?ie24 s?0]条:

“鸡栖”的外形像一个卧柜,一头有一个可以开关的闸门,晚上鸡“上栖”[?io11s?52](进窝)后,把闸门放下,以防黄鼠狼等偷吃。俗话说“野猫守鸡栖”[iɑ11m?11i52t?ie24s?0],指监守自盗(曹志耘2014:34)。

再如“茶罐”[dzo113kuo0]条:

“茶罐”是一种陶制的大水壶,也叫“茶壶”[dzo113u0]。一般是把它坐在或挂在灶膛口的上方,借灶膛里的火苗烧开水用。有时也放在“灰塘”里的炭灰上“炖”[nai24](这里读阴平),叫作“炖茶”[nai24dzo0]。不过,“炖茶”是很慢的,急着要喝开水时就会说“等茶弗会滚,等儿弗会大”[nai52dzo11f?52?11kuai535,

nai52?11f?52?11d?341],喻指越盼望着就越难以实现。现在的灶一般把烧开水用的铜壶(叫“铜汤罐”[tɑo33t?o24kuo0])直接安在灶膛口,不再用“茶罐”烧开水了(曹志耘2014:46)。

读过上面两条,相信读者会对汤溪方言中“鸡栖”“上栖”“野猫守鸡栖”和“茶罐”“茶壶”“炖茶”“铜汤罐”“等茶弗会滚,等儿弗会大”等一系列物质的、语言的民俗文化现象获得深刻的了解。

三、文化观

我们发现,许多调查方言文化现象的著作,甚至专门记录民俗的著作,醉心于用浓墨重彩描述民俗事象的过程,寻求对读者感官的强烈震撼,对方言、民俗事象中承载的文化意义,则只有简单的说明,甚至不甚了了,推测的成分多,挖掘的功夫少。因此,“文化观”的含义是,要下功夫深入挖掘和揭示方言词语、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许多方言民俗现象,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包含着方言区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与态度。在描写、记录方言民俗事象的同时,只有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挖掘、揭示出来,才算是完成了基本任务。

比如,陕北民俗中儿童的十二岁生日特别隆重,方言中存在一系列有关的词语,神木话叫“赎身”,有的地方叫“开锁儿”“圆锁儿”“完十三”。榆林绥德县一带的农村,儿童十二岁生日以前,每年要请和尚、道士、巫神或近亲中的长辈在孩子生日当天到家里来主持“保锁”“定锁”。十二岁则要举行盛大的“赎身”仪式。这种民俗演化到现代,基本上只剩下一顿热闹的盛宴,摄录下来也就是一顿热热闹闹的大餐,在城里都有主持人,类似一般的婚礼。如果细究相关称谓的意思和来源,则可发现,“赎身”仪式的核心是把孩子“从什么地方赎回来”,其中必要的程序是“开锁儿”。陕北方言中“锁子”一般指用来锁门、锁柜子的“锁”,“锁锁”“锁儿”指的是“长命锁”。旧时医疗卫生水平低,婴儿极易夭折。民间认为小孩子十二岁以前魂魄不全,容易撞上邪祟,因而生病或夭折。因此,孩子刚出生时就被“寄”到寺庙、道观或巫神所指的神灵处,请佛祖、神灵保佑孩子顺利长大,主事者要给孩子戴上一个“锁儿”,以保佑他健康长命。榆林绥德县的“保锁”“定锁”其实是每年强调一次“锁儿”的重大意义。到十二岁时魂魄全了,不再担心鬼魅邪祟,就可以“开锁儿”。家长要去还愿,将孩子的“身子”赎回,这就是“赎身”。用现代观念来看,“赎身”“开锁儿”相当于儿童的成年礼,当然极其隆重。这个民俗现象的核心是“保佑”,即依靠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每年的“保锁”“定锁”,十二周岁时的“赎身”“圆锁儿”“完十三”,都突出了这个核心意义。它反映了过去极端落后的经济、文化、卫生水平,极高的儿童死亡率,以及宗教、神灵观念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①从方言文化记录的角度看,第一,应集中注意“保锁”“开锁儿”的仪式及相关物品;第二,应把相关方言词语背后的文化意义挖掘出来,呈现出来,突出方言民俗调查的文化内涵。

相关的方言民俗,在不同的地区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构成了精彩的文化景观。比如:在部分关中地区,与生日礼有关的民俗词语是“曲连馍”[t??y31lia?0muo55](西安音)。“曲连”[t??y31lia?0]即“圈”的分音词②。“曲连馍”是用白面蒸的圆圈型大馍,其大小要能套进人头。关中及不少西北地区的风俗,小孩子过“百岁儿”时,娘舅家要送“曲连馍”,送来后有一个仪式非常重要:拿“曲连馍”在孩子的脖子上套一下,大概是象征性地把孩子的魂灵“锁住”。所以,“曲连馍”其实就是白面蒸的“长命锁”,功能和“长命锁”一样,就是祝福孩子顺利成长、长命百岁(邢向东等2014:177)。关中的“曲连馍”在山西晋方言区也有,其功用相近,但使用的时间点有所不同。如平遥叫“括拦”[k?u??13lɑ?13](与“曲连”[t??y31lia?0]同源):

是当地孩子出生后做满月、过三周岁、完十三(十二周岁)时亲戚朋友要送的重要贺礼。装饰图案男女有别。民俗曰“九石榴一佛手,守住他妈永不走”“九朵莲花一支藕,长大能活九十九”。不管男女,括拦中心均蒸一石榴。取“留”音与多子之意(冯良珍等2014:206—207)。

从“锁儿”“曲连馍”“括拦”到“保锁”“定锁”,再到“百岁儿”“赎身”“圆锁儿”“完十三”,如果我们把不同地域的类似方言民俗材料整合起来,可以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图景。

方言中,类似“赎身”“完十三”“锁儿”“曲连馍”“括拦”之类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有很多,如传统乡村的婚丧嫁娶过程的仪式感非常强,包含着特定的寓意(往往通过语言乃至事物的隐喻、转喻来表达)和文化意义,积淀着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心理,形成了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规约。在利用词语和声像手段记录的时候,应当集中关注其中最有仪式感的内容,关注仪式的连贯性,并不惜笔墨,用文字形式将其文化意义呈现出来,还应做必要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工作中,避免只顾形式,不管内容,勤于动手(拍摄),懒于动嘴(询问、调查)、动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成为方言文化调查的有心人。

四、求真观

方言文化调查必须把真实的方言民俗文化记录、保存下来,呈现出来,这一点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下特别值得强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个地方都在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作为吸引游客的招牌。有些方言、民俗现象已然成為地方的文化符号,此即所谓“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而旅游文化部门推出的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民俗事象,大多是经过包装、打造的,与真实的民俗文化有很大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其间,民间、官方、业界可能对某些民俗事象的内容进行改造(有的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以吸引更多的眼球,获取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做方言文化调查的人,可能更愿意到旅游点去拍摄、记录方言民俗,因为那里已经有现成的、包装得十分华丽的“民俗”,调查者可以毫不费力就记录到完整的民俗仪式乃至活动过程。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民间的、真实的民俗事象,与业界包装过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大相径庭。调查人必须仔细甄别,获取真实的文化材料,不可为了偷懒而简单从事。下面以关中地区的文化符号“□□面”[piɑ?24piɑ?0mia?55]为例。

西安的饮食业和旅游业,都离不了“□□面”[piɑ?24piɑ?0mia?55]①。但不少商家是把“裤带面”[k?u55t?55mia?55](扯面)当成“□□面”[piɑ?24 piɑ?0mia?55]来卖的,有的商家挂着两块幌子,卖的却是同一种面。2016年6月16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饮食节目也拿“裤带面”(扯面)来推广“□□面”[piɑ?24 piɑ?0mia?55],其中还有厨师在煞有介事地讲解其做法。

其实,“□□面”[piɑ?24piɑ?0mia?55]是一种软面,制作工序如下:将和好的软面团擀成四五厘米宽、约一米长的长方形面片,然后揪成五六厘米长的段儿下锅煮。吃法很多:可以撒上盐和辣椒面,浇上滚油,即所谓“油泼辣子□□面”[iou24p?uo21lɑ21 ts?0piɑ?24piɑ?0mia?55];可以蘸蒜泥吃,叫“蒜蘸□□”[sua?44t?a?44piɑ?24piɑ?0];也可以加上肉臊子、素臊子干拌着吃。在关中合阳,有一种“水盆□□”[fu52p?e?0piɑ?24piɑ?0],是将面团压到陶瓷盆的内沿,手掌用力按压,把面压薄、延展开来,然后下锅煮熟,调以佐料进食。可以看出,在“□□面”[piɑ?24piɑ?0mia?55]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两手抻拉和在面板上甩掼的动作。

那么,商家和旅游、宣傳部门为什么要用“裤带面”代替“□□面”[piɑ?24piɑ?0mia?55]呢?第一,“□□面”[piɑ?24piɑ?0mia?55]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出活儿慢,“裤带面”工序简单,做得快。第二,“□□面”[piɑ?24piɑ?0mia?55]的制作主要是在面板上操作,其过程不具有观赏性,而“裤带面”有拉、甩的动作,甚至可以在空中挥舞,其过程具有观赏性。第三,陕西民俗“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具有宣传效应,因此把“□□面”[piɑ?24piɑ?0mia?55]、“裤带面”嫁接在一起,造成人们感官、心理上的错觉,能够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现在不少关中人也把“□□面”[piɑ?24piɑ?0 mia?55]和“裤带面”混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普及,笔者担心真正的“□□面”[piɑ?24piɑ?0mia?55]将会逐渐消失。从语言层面看,“裤带面”的词义替代“□□面”[piɑ?24piɑ?0mia?55]的词义,属于语义转移,它的直接后果是“□□面”[piɑ?24piɑ?0mia?55]可能同“裤带面”发生指称对象、语义的混淆,这在语言史上经常发生。作为方言文化调查工程的承担者,我们有责任记录下真实的“□□面”[piɑ?24piɑ?0mia?55],作为永久的文化记忆(邢向东等2014:97—99)。

对方言文化现象的解释,要老老实实地请教当地人,追根寻源,千万不能偷懒,到百度等网络媒体上查阅,以免上当。比如,“羊肚子手巾”是陕北、晋西北等地重要的文化符号,是“羊文化”的典型体现,经常在民歌中充当比兴的对象。神木话读音为[iɑ?44tu213-21ts??4??u213-21?i??213],其中“肚子”指羊的胃,“肚”读上声,不是去声。“羊肚子手巾”“白羊肚手巾”就是普通的毛巾,其形状与“羊肚子(羊胃)”酷似,是比喻造词。它的特别之处不在毛巾本身,而在于独特的名称、独特的扎法(两个疙瘩是朝前面挽的,形似羊角)、(在民歌中)独特的用法、独特的文化意蕴。凡是见过“羊肚子”(yángdǔ·zi)的人,对它的得名之由应当十分了解。然而查百度百科“白羊肚手巾”条的简介,却叫人哭笑不得,“最初的手巾,只是类似于今天的面巾纸的简易布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布片被人们用羊腹步(引者按:“腹步”当为“腹部”之误)柔软的毛片替代,后来,纺织技术提高,他们就用羊毛制成毛巾。”①这个解释真是“望文生义”的绝妙标本!百度百科另一条“羊肚手巾”的解释是:“方言。毛巾。形如羊肚,故名。”说法比较含混(“羊肚”有歧义:一为“羊dù”,指羊的腹部;一为“羊dǔ”,指羊的胃)注音“yáng dù shǒu jīn”中dù是错的,这样一来,“羊肚”便只能指“羊的腹部”。②以上两条解释均不得要领,误导受众。

再如,各地的旅游点有诸如“××族(地方)传统婚礼”之类的表演、体验节目。这些节目重于形式而轻于文化内涵的表达,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并非传统民俗完全真实的再现(尽管节目介绍一定会说是再现),因此,做方言文化调查的人应避免在旅游点拍摄此类活动。

反过来,对一些面临失传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方言民俗,调查人应殚精竭虑去搜求。比如:关中地区的“泥屐子”[?i24t?i21ts?0],又叫“高脚马”[kɑu24t?yo21mɑ53]、“泥淌子”[?i24t?ɑ?21ts?0],是过去雨雪泥泞时,绑在脚下踏泥的用品。常见的泥屐子是上面一块木板,形状像鞋底,钉有带子,可以固定脚板;下面钉两块竖起的木板当腿,高约10厘米。从侧面看,形状像一个没有一点的六字。这种泥屐子,跟日本人的传统木屐很像,是否同后者存在源流关系也未可知。由于农村道路改造和雨鞋(靴)的普及,这种东西几乎绝迹了。笔者在编写《西安方言民俗图典》时,百般搜求而不得,求助于一位民俗学家,终于从他那里拍了一组照片,把“泥屐子”的原形保存了下来。

五、精品观

最后,进行方言文化调查还必须具有精品观。语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已经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质量。但达标不应成为上限,而应成为底线。打造方言文化保护的精品才是我们的目标。

仅就方言词汇的调查来看,据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方言调查报告的观察,大多数著作——尤其是年轻学者的著作在“分类词表”中,对方言词语的解释是比较粗疏的,而疏于解释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田野调查粗疏不精,整理语料时又缺乏细致深入的思考。如:调查中抢时间,赶任务,让发音人对着词表说方言词(甚至有可能“读”词表);或者先录音,后整理,懒于追问、甄别、挖掘;或者只列表,不解释,甚至有的调查人自己对词语的含义也不甚了了,等等。语保工程中,上述种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创造精品的基础是遴选发音人的精准、田野调查的精细、整理分析语料的精深、摄录过程的精心。我们在完成《西安方言民俗图典》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内容都做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千方百计寻找拍摄对象,如上文“泥屐子”;拒绝摆拍,如“打尜”[tɑ53kɑ55]、“斗鸡”[tou55t?i21];仔细打磨方言民俗词语的解释甚至图名,如“□□面”[piɑ?24piɑ?0mia?55]的图文、“跑旱船”[p?ɑu53xa?55fa?24]两张配图的图名(邢向东等 2014)。个别民俗事象因时代变迁实在难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如西安城里的老街巷、老建筑,就只好拍了近郊农村的建筑,回过头来看,总感觉这是一大缺憾。

把工程做“精”的前提是用“心”,用心既指全身心的投入,又包括动心思、想办法,解决难题。从笔者主持“语保工程·濒危汉语方言调查项目管理”“语保工程·濒危方言志(北方)编写管理”的实践来看,凡是课题负责人用心做的,其质量就一定属于上乘;反之,只要调查者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一丁点儿,就不能保证课题成果成为精品。总之,语保人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

语保工程是一项语言工程,也是文化工程。语保工程的规模和社会的认可度、参与度较高,社会上正在逐渐形成一股“方言文化热”。现在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调查记录的手段非常先进,工程的目标要求、管理模式、技术标准日臻完善,有科学的管理和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我们相信能够建设高质量的语言文化资源库和展示平台。调查者要发挥主观作用,摒弃一切浮躁、功利的目的,警惕和避免大轰大嗡的工作状态,在达到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上一層楼,创造出让国家放心、当代人满意、子孙后代赞美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曹志耘 2014 《汤溪方言民俗图典》,《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曹志耘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冯良珍 白静茹 侯立睿 2014 《平遥方言民俗图典》,《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田立新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王莉宁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邢向东 2013 《论方言调查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安康学院学报》第5期。

邢向东 柯西钢 朱立挺 2014 《西安方言民俗图典》,《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第一辑》,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

责任编辑:丁海燕

猜你喜欢

调查方言理念
方严的方言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