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2017-05-30崔霞
崔霞
摘 要:目前传统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的设计人员,其创新能力、设计水平都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形势的新要求,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对工业设计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变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引言
目前更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通过工业设计可以使企业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中国现有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中国应该具有世界一流的产品设计实力和顶尖的设计团队。但事实远非如此,中国设计师在设计市场的专业创造是十分有限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熏陶下的设计人员,其创新能力、设计水平都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形势的新要求,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应当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对工业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
1教学改革
笔者到工业设计专业相关的各类企业、公司实证调研,结合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究构建课程体系的五大方面。
1.1重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工业设计人才定向以及未来发展的设计坐标,在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结构的比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根据我们对泰安三家、济南三家工业设计类公司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近两年来企业、大中专院校对三维虚拟仿真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无论是工业4.0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仿真及现场调试,还是家装、房地产展示及工业产品的设计都对三维虚拟仿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我们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产品创新设计、三维虚拟仿真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综合性创新思维方式、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优化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结构
工业设计专业良好的教学课程安排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将专业课程任务转变为教育成果的催化剂,课程的合理安排,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也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顺利的完成。
学院建立“2.5+0.5+1”的特色课程体系,前5学期完成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第六学期学生到工业设计类的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最后一年以拓展课和毕业设计为主。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必修课程分为3个不同的知识领域模块:工业设计历史与文化、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工程与技术。每个知識领域对应模块对应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如工业设计历史与文化知识模块包括工业设计导论、工业设计史等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包括有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技法与表达、产品设计等课程;设计工程与技术知识领域模块则包括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制造工艺、设计原理与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拓展课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为学生更加专业、深入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从企业的诉求上来看,企业更需要的是T型人才、“接口”人才,在某个领域内能尽快地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对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将实践活动融合到整个本科阶段中,通过实践活动将各领域知识进行衔接,为知识的应用提供媒介。
1.3调整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内容。
不仅适当增设科学技术前沿课程《工业设计导论》和信息化课程《电工电子实用技术》、《网页制作》,而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专门开设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课程,如《创新设计》。还大胆改革传统课程,例如不开设传统的《电工电子学》而开设《电工电子实用技术》等科学技术应用方法课程,以常见直流电路、日光灯交流电路及LED电子电路等实际电路的原理分析、实物制作、造型设计提高等三步走,从而提高工业设计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消化、理解、选择、吸收以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笔者发现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技术教育,不但存在课程体系与社会、企业脱节的问题,而且忽视了对人的生活行为方式的研究及对经济化社会市场的研究,在工业设计的课程中加入生活方式的研究。例如《人机工程学》就帮助学生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认识工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各门课程内容中加大德育教育内容,关注于对工业设计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习韧性和持久力的培养,比如从大一开始学生建立读书笔记和个人设计素材库,要求每学期完成至少两本专业或艺术书籍的阅读,并每周图文并茂地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专业老师定期抽查督促。坚持两年来,学生收获颇丰,素材积累较多,设计作品时应用素材也能信手拈来,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力也有所提高。
1.4改革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对技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课程教学中增加大量具有新鲜实用且富有趣味的课堂实例,唤起学生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而且采取以“宿舍”为学习小组的模式,开展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学习及通过探究型方式进行学习。教研室重点推出两项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化教学和外聘企业导师。项目化教学的展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一门课程中以某个实际项目为主线,内容的展开都围绕该项目;另外一种模式是几门专业课程都对某个项目的一部分做课程训练和课程设计,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一个系统,组织学生参加大赛。专业课程实习设计或拓展课聘任顶岗实习单位的专业设计人员,以最先进、最实用的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专业动向和发展趋势。而《交通产品专题设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这样的专业课都结合当年的竞赛或相关企业项目及当地旅游特色展开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1.5构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对于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课程系统,选择了电子档案袋评定方式应用到工业设计的教学当中,并以此来促进学业评定体制的改革,推动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电子档案袋评定,档案袋当中不仅包括学生的作品,而且还包括学生的构思和想法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定期、有计划、有意识地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图片、视频等方式收集并整理起来,学期末考核以多次作业、设计及期末测试(比例为6比4)共同评定课程成绩,杜绝以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不仅督促了学生日程的学习,而且通过这些作品来发现和说明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最为重要的是在这期间还能发现人才,组织他们加入工作室进一步提高培养他们的能力。
2结语
经过对三届工业设计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2.5+0.5+1”的特色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了解社会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调整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模式,建立了一套充分体现职业诉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考核制度。学生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在山东省工业设计大赛,机电创新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都得到较优异的成绩,每个顶岗实习单位均有学生被聘用。相信通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为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些许动力,为“中国智造”提供一定量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林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2]曹小琴,刘洋.从工业设计本质探讨工业设计课程设置的缺项[J].艺术教育,2011,35(12):76-76.
[3]曾祥远.行业导向下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美术大观,2015,28(04):163.
[4]曹小琴,罗莹.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研究[J].美术大观,2013,26(04):147-147.
本文系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