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设备终端大屏化设计研究

2017-05-30蔡文睿王金广

工业设计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机交互易用性

蔡文睿 王金广

摘 要:本文对智能移动设备屏幕尺度的发展趋势和人性化使用方式进行研究,通过人机分析发现用户使用大屏手机在操作和携带等方面的缺陷,运用工业设计的理论方法结合创新设计实践项目尝试解决手机大屏化趋势下的易用性问题。

关键词:大屏手机;人机交互;易用性

1发展趋势

由互联网消费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度,消费者对4.5寸以下的机型关注比例仅10%左右,也就意味着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关注大屏幕手机。而在2012年10月,屏幕尺寸4.5寸以上的手机在智能手机中所占比例仅10%左右,而三年后,智能手机的平均屏幕尺寸已达到5.14英寸,手机大屏化的趋势,在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交互方式的挑战(图1、图2)。

2014年9月,随着屏幕尺寸为4.7寸的iphone6与5.5寸iphone6plus的发布,一向追求完美的苹果公司在屏幕尺寸与最适合人手的交互问题上向手机的大屏化做出了妥协。在此之前,苹果坚称iphone4所用的3.5寸屏幕是交互体验最好的黄金比例。而苹果CEO库克也曾解释过,大多数用户在使用配备4寸屏幕的iphone5仍能够拥有较好的单手操控体验,这个尺寸是在手机便携性与易用性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平衡点,并提出屏幕过大势必会造成ppi的下降和影响颜色效果,而这一理由在9.7寸的ipad的面前,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再从销量上看,iphone6的空前热卖,也足以证明消费者对于大屏幕尺寸的偏好。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大屏手机仍将是未来的趋势,手机屏幕与平板电脑屏幕之间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然而,这种趋势不应该影响到人机交互原有的和谐性、操作的安全性,需要新一代的人—手机(平板电脑)交互方式,有效地利用人类多种感官通道,丰富手机的交互手段。但问题在于,人手并不会随着屏幕的变大而变大,过大的屏幕势必会影响移动电子设备的便携性与易用性,那么移动电子设备的大屏化趋势必然会与其合理舒适的交互方式产生一组新的矛盾(图3、图4)。

2解决与应对

为解决上述问题。大体的思路方向有3种:

2.1辅助产品的开发

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延伸产品,包括推出能够适配不同型号手机,辅助用户在大屏移动设备方面获得更好用户体验的功能性配件,为大屏移动设备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巧妙以及安全的使用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交互专家Kristoffersen表示用户在运动过程中使用手机时,往往使用大拇指进行交互,而其余的四指则更多地用于手机的固定。

在对移动终端(以iphone为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上图绿色区域表示人在单手操作手机时(以右手为惯用手),可以轻易触及的屏幕范围;黄色区域相对绿色区在使用时稍有些困难,但依旧属于正常的控制范围;而红色区域则代表着单手控制的盲区,需要调整手势才能触及,这也是手机大屏化所产生的交互障碍。

人单手操作手机时一般有两种不同的习惯。如上图所示,图5这种抓握方式的优点在于可控面积较大,只有顶端小部分的红色区域不易操作。而其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缺少了小拇指在手机下方提供支持,容易在操作过程中滑落手机。而图6所示方式较图5抓握的稳定性虽有提高,但明显在屏幕顶部多出了一大块不可控区域。

因此针对图5中手与手机的固定问题和手机屏幕的可控范围间存在的一些列关系,尝试设计一款辅助产品解决该问题。

首先对现在使用最广的手机保护套进行适度创新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是颠覆性的破旧立新,而适度创新是对创新范围的较大拓展,只要有市场并向好的方面改善或改进的,都是创新。改良后的手机壳如图7所示,通过在手机外壳的背面设计一个类似指环的装置,使用户在单手操作手机时能够利用指环将手指与手机固定,既可自由操控大屏手机,又不易滑落。而市面上现有的产品中,只是在手机壳背面镶嵌金属指环,而没有考虑到美观及放置、携带等问题。本设计将指环嵌置于手机外壳内,需使用时如图8所示,将两条指环带从手机壳上拔出通过两端的连接结构连接成指环,在无需使用时则将其安放回原处,不影响手机的整体外观及平放。

2.2交互方式的升级

交互设计是指创建新的用户体验,增强和扩充人们工作、通讯以及交互的方式。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逐渐加大,人手掌控手机的难度越来越高。一些新的使用方式将逐渐代替人手触碰点击不易完成的动作,如声控系统、瞳孔识别技术、吹气、摇一摇等等。

作为大屏手机领域的先驱,三星GalaxyNote系列(图9)在大屏手机领域的市场开拓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如果说涉及到大屏化界面、交互方式创新等用户体验的问题时,它唯一的进步可能就是那支触控笔了。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三星用户几乎从来都没使用过它。其在交互中的存在感实在是微乎其微,没有多少用户愿意将一支笔在使用的时候费力的拔出,用完后在插進去,这个操作的工作量对于现在的习惯于快速反应的用户们来说实在太不人性化了。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认为用户操作产品时符合用户概念模型,满足用户需求,则会给用户和产品本身带来双赢。

相比之下,苹果公司在大屏交互方面的创新则更为人性化。iPhonep6lus的正式发布,宣告了一直号称3.5寸屏幕是交互黄金尺寸的苹果公司向大屏化做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妥协,当然,向来讲究细节的ios肯定不满足于单纯的屏幕尺寸的拉伸。在iphone6中,双击Home键之后可以发现,屏幕顶部的内容会向下推至较为舒适的操作区,方便用户操作。尽管这个设计看上去极为取巧,但在实际的应用上依旧存在感不高,毕竟操作区以外的大块黑色屏幕,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视觉体验。其中许多设计依旧是在无奈地妥协之后的结果,在设计上有所提升但是细节上仍存在大量不足。而除iPhone以外,还有大量种类繁多的安卓系统的手机,它们相比ios苹果更加热衷于硬件的攀比,毫无疑问的,更大更清晰的屏幕在这场快速升级的硬件大战中首当其冲。虽然手机屏幕的尺寸是在瞬间得到了升级,但其相应的UI和交互设计依旧存在诸多缺陷,软件相比硬件的升级仍然有滞后。

用户体验专家LukeWroblewski,对于大屏手机交互上出现的这类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将最高频的交互点移动到屏幕下方,并根据交互点的重要性,由下往上排布。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交互难度,将大屏手机的操作盲区产生的操作困难降低不少。这也是未来UI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

由于大屏幕手机界面中最难操作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屏幕顶部,因此之前在小屏手机中位于顶部且能够轻易实现交互。例如安卓系统中,通知栏的功能在大屏化趋势下,由顶部下拉通知栏这个交互动作已经难以单手操作完成。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智能手机的应用界面基本稳定在上中下三个板块。分别是顶部的显示信号电量等基本信息的信息栏,中间的内容区域及底部的操作按钮。其中很多功能并未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扩大而进行相应的改进。例如ios原来的短信界面,在小屏幕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单手用大拇指点击到界面中所有的短信,而随着屏幕的扩大,我们发现最上方的一两条短信条目,在单手操作时已经不再能够用大拇指点到。如果界面设计的下拉操作可以在原基础上将顶部的信息拉至屏幕中部的位置,停下而不是回弹回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通过改变材料、色彩、结构或功能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产品概念设计,那么一个新的交互设计概念则往往需要从重新确定参与者、定位行为动机、规划行为过程、谋求新的手段、营造新的场景和环境等角度来入手。

因此,为了适应大屏手机带来的操作变化,触控的操作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尽量将操作区域安放在手机中下方的可控范围内,而屏幕顶部等盲区的操作项目将逐步被取代或进行操作转换。

2.3界面设计风格的变革

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UED),受到了IT界和设计界的关注。它包含了产品设计、服务活动与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设计,其中每项因素都考虑到个人或群体需要、愿望、信念、经验、知识等。用户不再被动等待设计,而是直接参与并影响设计,以保证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塑造良好的用户体验。

手机屏幕增大的同时,随之增大的还有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机界面,使其承载更多内容:游戏、阅读、播放视频。但界面并非只是单纯的将以前小屏幕中的内容拉伸铺满如今的大屏,而这意味着我们在一幅页面中能够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由于不用像小屏幕手机点击放大页面内容,所以信息的获取将更加便捷。因此,手机界面的设计也将出现新的趋势和变化:

(1)未来手机界面的设计趋势将会是,充分利用大尺寸屏幕所提供的更大可视化空间,加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AR、VR等技术,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2)简化界面的板式结构,去除多余的视觉修饰,尽量突显重点,增大字体间距及行高度,规范统一字体。

(3)允许界面的大量留白,是用户更好的获取信息重点,从而提高信息的读取效率。

(4)将一些无需点击和操作的内容尽可能的安排在操作盲区,例如:左上角常用语放置应用软件的logo。

(5)更多的界面动态将会被应用,板式虽趋向扁平化与简约风格,但由于大屏提供的沉浸式效果,并不影响动态效果上的华丽。

3结语

在未来,移动终端设备也许采用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OLED柔性屏幕(图10)等科技手段,都应该围绕人性化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的愉悦性、易用性為出发点,从新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本能、反思以及需求痛点上进行系统考量和迭代更新。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2015-2016中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Z].2016.

[2]董占勋,许若楠,顾振宇.眼动交互在大屏手机操作中的应用趋势[J].包装工程,2015,37(24):57-60,69.

[3]王金广.论产品适度创新设计[J].装饰,2007,50(08):52-53.

[4]刘晓晖JenniferPeerce,YvonneSharp,HelenShape交互设计一一超越人机交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本文系基金201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311845046

猜你喜欢

人机交互易用性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身份认同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九江城市交通事故模拟系统设计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人形交互式服务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多点噪声远程自动采集系统设计
一种静态手势数字识别的实现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