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教育研究述评

2017-05-30严进进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教育

严进进

摘要:在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不可违逆的趋势和发展潮流。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亟需生态文化教育来为其提供人才和理论基础。但目前生态文化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生态文化教育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这与当前全国上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极不协调,不得不说是生态文明建设大业的一大缺失。因此,对当前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差距及因由,无疑有助于生态文化教育的向前推进,并以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100-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21

导言

生态文化教育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伴随着经济飞速增长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基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逐渐提上日程。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在十七大中被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提出为我国今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绿色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生态文明的提出毋庸置疑是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生态文明的提出虽然为我国的今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但是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并没有完全觉醒,生态文化教育是其实现的根本手段和途径,但目前生态文化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并没有得到全民的关注与参与。本文旨在对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生态文化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据知网数据显示,学术界对生态文化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专家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化教育做了相应的探讨。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学者将生态文化教育的对象锁定在学校,尤其是高校,这些学者认为小学或高中或是高校是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最好选择。从2006年开始,有关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逐年增多,到2016年这十年间其研究热度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知网检索条目中输入生态文化一词,从2002年开始至2010年其相关文章数量每年达到千条以上,而2011年至2016年其每年的相关文章数量以万来计算。在搜索框中输入生态文化教育一词时,其每年的相关文章数量以百记,2006年105篇,2007年127篇,2008年178篇,2009年183篇,2010年207篇,2011年214篇,2012年264篇,2013年312篇,2014年371篇,2015年378篇,2016年359篇。通过筛选,约有357篇其题目中有“生态文化教育”或“生态文明教育”一词(2006年9篇,2007年12篇,2008年28篇,2009年30篇,2010年28篇,2011年29篇,2012年31篇,2013年62篇,2014年50篇,2015年39篇,2016年39篇),通过去粗取精,笔者选取了其中60篇来进行梳理。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有关生态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呈现两个阶段,2006年及之前有关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非常少见,只有零星的几篇提出“生态文化教育”一词,更多的是出现“生态”、“生态文化”、“教育”等关键词。2006年后的知网数据显示,有关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再不是寥寥无几的状态。但是大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都集中于一个集体,其研究的内容也大致相同或相似,对此,笔者将从家庭、学校、社会这几个方面的生态文化教育展开梳理

一、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的文献梳理

(一)家庭层面的生态文化研究

家庭是教育萌芽的开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从小开始树立的,一个好的家庭观对人们生态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的形成与改变都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雷兆玉《生态涵养发展背景下生态文化的理论寻视与教育构架》[1]、赵红丽《试论加强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2]等文中都提出:“家庭在生态文化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涵养,使自己的孩子从小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3]也提出生态文化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作者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是终身性的,所以在家庭的生态文化教育中,要把生态文化理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要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其次,家长要多带孩子去生态公园、自然公园等地方,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2]

(二)学校的生态文化教育研究

如果说家庭是教育萌芽的地方,那么学校就是这颗萌芽茁壮成长的地方。学校不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播,也是对人格的塑造。校园是人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人成长的特殊性,在每一个阶段的接受能力和思考水平不同,在生态文化知识的接受方面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1学前及九年义务“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现状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文化教育应该从学前、小学教育开始,认为这个时候是“人”性格的塑造期,生态文化教育应该从早开始。雷兆玉《生态涵养发展背景下生态文化的理论寻视与教育构架》中也提到:“生态文化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在小学、中学应该根据各时期孩子的发展情况及其需求提供相应的生态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从小就给孩子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1]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最新动态》一文中也提到在生态文化教育中,我国许多地方开始设立“怀特海幼儿园”,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生态文化教育的人格经验,由此可见中国的生态文化教育已经开始从幼儿园开始。[4]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中也提到,从义务教育到高校教育都应该开展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3]何秀霞在她的硕士论文《新时期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将中学生作为她研究的对象,來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作者认为中学生阶段的生态文化教育非常薄弱,并指出在中学生中进行生态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打造生态文化校园,搞好校园绿化;再次,生态文化教育教材是关键,同时要有强大师资队伍,才能更有力的保障生态文化教育的进行。[5]

2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现状

大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学生是有独立的思想,是一个成熟的个体,他们相信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认为生态文化教育应该从高校开始,因此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我国目前的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做了一定的分析探究,并根据这些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对其不足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1)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途径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理论教学体系。进行理论教育的前提是将学校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践地,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课程,有学者认为在高校进行生态文化教育需要得到多方的支持。彭丽华、刘福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化教育进校园就必须得到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三方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课程中;其次,教育部门应以强硬的态度将生态文化教育推到制度层面上,利用考核的方式来推动高校的生态文化教育;最后是学校的积极配合,在设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文化教育的新路子。理论教育是生态文化教育的基础,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所以理论教育非常重要。[6]师资力量是关键,在生态文化教育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旭国在其《大学生文化教育要论》一文中提到,在生态文化教育中不仅要树立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学校及老师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只有教师树立了强大的生态文化教学观,生态文化教育才能更好的走下去。[7]

第二,完善实践教学。许多学者认为实践是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育比理论教育更重要,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实践来支撑。李维锦、李三强在《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目标与途径》一文中道出,高校学生接受理论知识较快,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并认为没有实践活动我们所接受的理论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将微乎其微,只有将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才能体现理论价值。[8]王志堂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一文中也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融合性。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9]

第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很多学者提出,李维锦认为它是理论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案例来进行教学,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8]彭丽华、刘福军也强调生态文明案例的社会观摩教育,作者认为在近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高校生态文化教育中可以将这些成功的案例用于观摩教育。[6]

第四,很多学者认为高校的生态文化教育应该实施校园生态教育,从校园本身出发,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营造一个生态校园,使学生感同身受,自觉地去进行生态文化的自我教育。彭丽华、刘福军提出建设以校园整体文化环境为活动主线,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校园环境是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主线,打造生态文化校园。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在无意识中产生教育效果。[6]高旭国《大学生文化教育要论》中提出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营造生态文化校园的传统,我国古代的许多书院多是建立在环境优美的地方,作者认为生态文化校园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陶冶情操,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7]除此外还要建立教育基地,雷兆玉《生态涵养发展背景下生态文化理论寻视与教育架构》文指出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打造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认为在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博物馆、湿地公园等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场所,选择这样的地方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然生态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场所不仅仅适合学生也同样适合大众的生态文化教育需求。[1]

第五,网络教育和媒体宣传。生态文化教育除人的教授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和手段,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更是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人们通过这些网络、媒介可以了解到很多外界的信息,在生态文化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网络和各媒介也担任起了生态文化教育的重担。彭丽华、刘福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6]、王志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研究》[9]中皆强调要丰富生态文化教育的平台,他们认为互联网是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利途径,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展网络生态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宣传,这也肯定了这一观点。

第六,加强生态文化科研力度。《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研究》一文中认为高校的使命不仅是进行生态文化教育还要进行生态文化方面的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生态文化建设做贡献。在高校的生态文化科研中要注重对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高校的教师、学者应该对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高校的生态文化教育水平,为国家的生态文化建设培养人才。[9]

第七,《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中作者杜昌建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需要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比如经济保障、法律法规保障、教育的基础设施等,都是生态文化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这些专家学者认为在高校进行生态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伦理观。[3]

第八,发展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杨晓倩在《析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中提出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认为自我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比较成熟,对自己的能力和思想都有全面的认识,有较强的自我监督、自我学习能力,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生态文化方面的知识。且自我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教育不仅要靠大学生本身来实现同时也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才不会走偏。[10]

第九,德育教育。有许多学者认为生态文化教育必须要进行生态文化的德育教育,胡祖吉《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11]、张荣,陈桂芳《生态文化与高等教育》[12]、陈文斌,曹文星《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探微》[13]等文章中都指出德育教育为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一个重点,认为生态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大学生可以自觉的投身到生态实践中去。学者认为生态德育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和手段,贺轶玲、李培超《加強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一文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并由此得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现状,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文化意识,但是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足,对环境的关注度很低,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14]

(三)社会范畴的生态文化教育研究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需要教育来引导。接受教育不是孩子和学生的专利,也是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社会教育的对象,则是包括家庭中的成人,学校中的教师在内的“社会人”。进行社会教育可能相对难度较大,人们的思想意识早已形成,并且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这就需要我们的学员和教育者之间进行积极的配合,学术界也对此献计献策。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社会宣传教育是进行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一文中也有提及,并认为社会教育也如同高校教育一般,应该采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手机等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作者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在生态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传播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作者还注重在生态旅游中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这一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旅游主管部门和导游,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来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消费观,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3]

赵红丽将社会方面的生态文化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在这个社会层次中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有利于生态文化的普及教育。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可以使生态文化教育得到从上至下的普及,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有利于构建适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教育模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2]而在宋维霜,林美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中涉及到另一个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对象农民。提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的基础环节和重大保障。”作者认为农民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民的生态文化教育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路徑,例如理论的教育、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以榜样的方法进行教育等。[15]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分析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从天人合一的古生态遗存浅谈生态文化教育》[16]、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最新动态》[4]两文中都提到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对生态文化教育的影响,他们都认为许多传统文化有利于后世生态文化方面的教育。传统的生态文化教育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传统的生态文化教育对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不仅仅适合学生,也适合大众。传统生态文化应该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生态文化教育是进行社会生态文化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综合上述对学校生态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分析发现,许多为学生所提供的生态文化教育平台也可以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生态文化教育服务,比如森林公园、生态博物馆以及生态文化景区等,这些平台是面向大众的,尤其是在社会的生态文化教育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的亮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亮点分析

1家庭教育之于人们的自觉生态教育养成不可或缺。在教育中家庭教育往往被人们忽视,一些家长甚至将自己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将自己置身事外。在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抓孩子的生态文化意识,这有利于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为后期学校和社会的生态文化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2学校教育是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国家的人才基地和智囊团。学校一直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往往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人才的不二选择。

3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是生态教育进课堂的关键。教育制度的改革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是否健康运行,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有关生态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近年来不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之一是非常重要的转变,不断完善的教育制度有力的推进着生态教育前进的步伐,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生态教育进校园的一个重要保障。

4生态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生态伦理观被提到应有高度。生态教育的本质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生态教育也好德育教育也罢,皆可为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在生态教育和德育教育中皆强调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为人们树立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伦理观是人们生态行为的前提和保障,德育教育和生态教育为人们树立生态伦理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存在的问题

(1)生态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度性的教育体制尚未形成,而相关的研究缺如未能起到理论的支持。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成绩论英雄”,对素质教育的培养极其欠缺,在生态文化方面的教育更是“微不足道”,对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生态文化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了生态文化方面的实践。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虽说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理论层面,但是做得也不到位。首先许多高校虽开设生态文化相关的课程,但是并没有纳入主修课程中,更多的是选修课,而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因为课程简单容易拿到学分;其次,老师教授这门课程缺乏实例的讲授。个别高校虽然有进行实践教育活动,但是只注重了形式上的教育,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践后没有总结该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根据这一实践活动作出下一步的计划,缺少延续性,这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个只有骨没有肉的空架子。从制度层面来讲,生态教育还处于体制之外,在制度上得不到保障。再者,前人的研究中并没有给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太多的理论指导,更多的是在陈述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

(2)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的研究未有权威性的表达。

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不少提及生态文化教育的教材、教育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除了指出不足外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与生态文化教育相关的教材、教育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中反复被提及,可惜学者们的观点似乎大致相同,而且缺乏权威性。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教育机构或者国家的响应或者说也没有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响应,而是渐渐的消失在文字和大众的视野里。

(3)研究队伍薄弱。

在生态教育方面除了师资力量不足外,生态文化教育的研究队伍也是非常薄弱的。研究队伍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也需要有强大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不只局限于生态文化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对生态教育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来为生态文化教育给以指导和建议。研究队伍与学校的师资是相輔相成,研究队伍就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也是研究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可以促进生态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4)研究内容单一。

纵观整个生态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或许跟几年前的研究成果十分相似乃至相同,研究的内容单调、千篇一律。多数学者都热衷于介绍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就其现状而言,研究内容单一,所阐述的问题重复率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缺乏一个理论的高度,没有和时代发展的大环境相结合。

(5)成果创新性不足,低水平重复严重。

从生态文化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由于文章数量的逐渐增多,很多人利用这个平台滥竽充数,文章的质量大不如以前。一些观点和建议在后来的文章中被反复提及而又没有新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前人已有的观点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缺乏创新性。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2生态文化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

生态文化教育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在教育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刘芳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将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归纳为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四个方面。作者认为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盛行,功利主义越演越烈, 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学校方面,由于学校及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高校的素质教育课极其缺乏;其次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无法进行;再次,教育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性,缺少实践活动教育。家庭方面,当代大部分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蜜罐里,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消费观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生态文明意识欠缺,而这样的状态一时难以改变。自我方面,自我约束力差,生态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足,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难以形成。[15]这里所阐述的有关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存在不足的各种原因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囊括了所有的受教育对象,在这张教育网中所存在的缺失谁都难辞其咎。

三、生态文化教育的前景展望

“生态文明”在十七大被正式提出,党的十八报告中又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在“十三五”时期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中再次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的责任,需要集全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这一宏伟的蓝图。目前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比较薄弱,生态文化教育缺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教育来为其提供理论基础,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教育为依托,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仍处在发展初期,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正因如此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还有许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在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生态研究队伍的建设,将教育和科研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雷兆玉生态涵养发展背景下生态文化的理论寻视与教育构架[J].公共论坛,2016

[2]赵红丽试论加强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16(3)

[4]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最新动态[J].现代大学教育,2015(1)

[5]何秀霞新时期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彭丽华,刘福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6(4)

[7]高旭国大学生文化教育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8]李维锦,李三强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目标与途径[J].昆明学院学报,2014(4)

[9]王志堂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研究[J].环境教育,2016(3)

[10]杨晓倩析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

[11]胡祖吉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J].教育探索,2008(4)

[12]张荣,陈桂芳生态文化与高等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

[13]陈文斌,曹文星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

[14]贺轶玲,李培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学园,2009(6)

[15]刘芳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16]谭蕾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机制的构建[J].大庆社会科学,2013(6)

[17]宋维霜,林美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民生态德育教育[J].延边党校学报,2016(1)

[18]徐红婴,邹勇平从天人合一的古生态遗存浅谈生态文化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7(3)

[19]杜以昌,李继光,陈扬新时期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0]丁贞权,丁忠甫試论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21]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J].前沿,2008(9)

[22]侯洪,刘歆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23]侯京林生态文化与生态教育[C].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2009

[24]贺静霞生态文明教育的“根”和“翼”——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过程哲学[J].科教导刊,2015(9)

[25]何培谊论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的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26]江山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素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27]江志国,丁学利,韩存德高职院校生态文化教育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

[28]姜宛园,李英林浅谈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J].才智,2016(1)

[29]黄承梁生态文明与现代大学的教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30]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31]骆清,冯湘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应对之策[J].传承,2016(2)

[32]罗双燕,高凌云新形势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究[J].传承,2014(2)

[33]刘燕,高喜明论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

[34]卢秀娟,薛晓光试论小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培养[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35]明邹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路径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36]彭庭松校园植物在高校生态文化教育中的功用[J].文学教育,2010(1)

[37]沈月,赵海月生态文化视域下生态教育的内涵与路径[J].学术交流,2013(7)

[38]唐晓燕加强对学生生态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J].林业经济,2011(4)

[39]王丹简论生态文化教育及其构建[J].教育与管理,2010(18)

[40]王富秋,孙杰新农村生态文化教育与和谐人格的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1]万金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4(8)

[42]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

[43]王杏玲对21世纪大学生进行现代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44]王萌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失与培养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45]王荆涂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科教文汇,2014(290)

[46]汪馨兰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人格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6(4)

[47]熊凳烛贵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6,(2)

[48]薛雷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及运行探究[J],2016(8)

[49]杨小军,何京玲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微路径”[J].环境教育,2016(4)

[50]张平泉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51]赵俊娜中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3)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