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的文艺教育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2017-05-30彭英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柏拉图启示

彭英

摘要:柏拉图文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文艺教育的社会功用,认为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文艺教育的最佳时期,音乐教育在所有教育中最重要,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它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在于,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语文的学习兴趣要从儿童开始培养,教学过程要突出趣味性,充分发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朗诵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关键词:柏拉图;文艺教育思想;语文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49-03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11

柏拉图(公元前 427-公元前 374 年)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柏拉图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求学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当权者处死后,柏拉图开始了游学经历。公元前 367 年,他在雅典创办了学园(The Academy),开始悉心授课并著书立说。他的作品主要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写成,他有关文艺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朱光潜先生所翻译的《文艺对话集》中。在这些由对话体所写成的著作中,柏拉图全面阐释了他政治观、哲学观和艺术观,其中关于文艺教育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卢梭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并给予高度评价,正如卢梭在评价他的《理想国》时所说的那样,该书“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 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1]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在诗人和诗、诗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其中关于文艺教育的思想是其思想闪光点之一。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对柏拉图的文艺教育思想进行认真总结,进而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目前对此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充分。本文意在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一、柏拉图文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文艺社会功用:有益与规范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对文艺社会功用的强调,即有益与规范。柏拉图从对城邦有益的标准出发,坚持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究其原因在于,柏拉图认为当时的抒情诗、史诗之类的文艺作品,只有快感而无效果,对国家和人生沒有效益和作用。因为这些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诗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真实,因而这些诗对公民认识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在情感上奉迎人性中的低劣的部分。由此可见,柏柏拉图是把文艺的社会效果放在文艺教育的首位,要求文艺作品有益于建设“正义”的城邦和培育“正义”的公民。

与此同时,柏拉图还进一步强调文艺教育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品的内容及其作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粘花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2]在柏拉图看来,文艺教育要做到对社会有益,除了内容要经过严格审查外,还必须对教育者进行严格挑选,只有二者兼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二)教育的对象与方法:青少年时期是文艺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时期,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很容易受到外在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柏拉图看来,“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弱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2]因此,柏拉图十分注重早期儿童教育中的正面引导作用。他提出,从儿童可以听懂故事开始,为了培养儿童美好的品德,儿童们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同时,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方式上,不要强迫儿童学习,因为被迫学习的东西无法在心灵中生根。因此,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选择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游戏法。这是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通过“移情作用”把想象的世界加于客观化,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游戏的角色中,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通过科学观察发现,“儿童在游戏时时常不自觉是在游戏,他聚精会神到极点时,常把幻想的世界当成实在的世界。”[3]在游戏过程中,虽然游戏的对象本身是想象的,但儿童却视之为真实的客观世界,并加于严肃地对待。这样,在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得到快乐。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老师对游戏中儿童的言行加于正面引导,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游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游戏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美好的品德。

(三)教育的内容与目的:音乐教育在所有教育中最重要,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

在柏拉图看来,与其他的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究其原因在于音乐所具有的“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4]柏拉图指出,正是诗歌中的音乐成分才造成了诗的巨大艺术魅力,如果去掉了诗的音乐色彩,它就变成了平淡无奇的散文。由于音乐本身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果统治者重视音乐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公民对美的发现和鉴赏能力:“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于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4]与此同时,柏拉图不仅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2]在柏拉图看来,音乐与体育对培养城邦的护卫者缺一不可。相比之下,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先具有健康的心灵,然后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只有身体和心灵协调发展的“正义”公民,达到柏拉图所说的“灵魂转向”的目的。

二、柏拉图文艺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在语文教育中要渗透德育教育

在柏拉图的文艺教育思想中,社会功用与标准是其思想的核心。这实际上是强调文艺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优势。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使他们可以深刻地感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因此,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让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到,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展现自身人格魅力的地方;听、说、读、写的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德育的实施过程。对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文学经典,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公认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信息,是绝佳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老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比如《项链》里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到虚荣和拜金主义的危害;《巨人的花园》可以引导学生明白,真正的快乐幸福在于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好;《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故事,可以激励学生明白只有经受住逆境的考验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实际上,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类似的对人生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作品,关键在于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地将之渗透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语文的学习兴趣要从儿童开始培养,教学过程要突出趣味性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儿童的求知欲最初来自于好奇心。因此,能否充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成为能否成功激发儿童求知欲的关键。对大语文教师而言,从孩子开始上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优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要从一开始就让枯燥单调的字词句的认读记忆,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是应该首先把语文基础知识转换成一个个优美的故事,把字词句的认读融入到故事之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方法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那么学生从接触语文课本开始,“天天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其融美于心灵的习惯。”[4]这样,一个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就会从小培养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丑恶的东西和美的东西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既善且美的人。

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观众、骗子、小孩等角色,模拟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表演实现情景再现。这和正式的演出不同,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这种表演带有浓厚的游戏色彩,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发挥,通过角色表演来反省自己,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真正理解这篇童话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充满游戏色彩的表演中,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老师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学生在充满游戏色彩的表演中既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用清水和盐水分别做浮鸡蛋的物理实验,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思考原因何在,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除了童话作品外,像《雷雨》、《茶馆》等剧本选段,以及故事性强的小说《项链》等作品,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同时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朗诵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朗读、背诵的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在诵读中弄清作品的意义。实际上,朗诵的过程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与作者心灵对话与相互理解的过程,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一传统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古典诗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发扬光大。课堂时间大部分被用于字词句的讲解,朗诵的时间被大大压缩,知名学者叶嘉莹认为:“目前最值得關注的是日益消亡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传统。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传统而成长起来的。”[5]

中国的古典诗词从《诗经》开始,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初都是配合演唱的歌词,具有天然的音乐性,这就为朗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的心灵为某种特定情感所浸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与此同时,不少经典的古典诗词作品在当代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广为传唱,这就为将音乐教育引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在学完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 《无题 》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以教学生演唱《虞美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愿人长久 》等改编古典诗词的歌曲。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歌唱中加深对原作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从本质上看,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情感体验,其作用对象是人的心灵。将音乐元素引进语文教育,也是为了作用于人的情感,让人的心灵世界变得更为敏感,这种敏感主要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现美的眼睛。当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初步确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音乐教育逐步培养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一个有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会追求审美的人生,这是一种“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6]有这种审美追求的人,才是一个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

结语

虽然柏拉图坚持从构建理想国的角度出发,把文艺的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以荷马为代表的诗人多有批评,坚持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实际上他并非要取消诗歌,而要要求诗人的作品对社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看,其主张虽显偏颇,但依然有其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柏拉图主张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他们进行文艺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文艺教育,音乐教育在所有教育中最重要,其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等主张,对当下语文教学在教学目的、内容、对象以及方法上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7,71,110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1

[4]〔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62

[5]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22

[6]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28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柏拉图启示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