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探究

2017-05-30涂泽良王雪晴宋梦馨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效率阅读方式

涂泽良 王雪晴 宋梦馨

摘要:为研究新媒体时代下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对效率的影响,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借鉴技术接受模型(TAM)与西方经济学效率=产出比投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拓展建模。以感知有用性(PU)和感知可达性(PA)作为衡量阅读产出的标准,以感知易用性(PEA)、感知成本(PC)作为衡量阅读投入的标准,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成都大学生学生的阅读情况,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定性分析的结论,探究阅读效率水平的客观影响机理,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内容为学术专业类、人文社科类时,搜索引擎阅读效率最高,内容为休闲娱乐类时,微博阅读效率最高;针对新闻热点内容,新闻客户端阅读效率最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提高阅读效率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效率;客观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56-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13

一、引言

数字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涌现出一系列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多种信息新兴传播平台,与传统纸媒相比,其往往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性。

然而,同一个媒体组织内部,各种新兴传播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特性差异,比如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传播方式、特点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出现了通过不同媒体,读者阅读不同类型的内容效率差异化的现象。不难发现,在数字化发展与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效率是核心观念。因此,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何选择阅读方式使阅读效率最优成为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由此,经过大量文献阅读,笔者认为探究阅读内容类型与阅读方式对于阅读效率如何发挥最大化就显得尤为必要。该研究笔者针对成都地区在校大学生,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了实地探访、问卷调查、文献阅读、数学建模分析数据的方式,对新媒体时代下,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与不同阅读方式组合(包含传统纸媒与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新兴传播平台)的阅读效率及其客观影响机理进行探究。

二、理论方法与定性分析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

TAM被广泛地应用于信息系统用户的行为意向研究[1](图1)。行为意向指个体企图执行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是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愿强度[2]。按照TAM 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为意向受到其态度和有用性感知的共同影响。态度指个体对特定行为喜欢或反感的程度[3],受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指个体相信使用一个特定系统能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参与意向。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则指个体相信使用特定系统能够省力的程度,它通过有用性感知来影响行为意向。Davis[4]在1986—2003 年间应用TAM 进行的101 项研究做了元分析,对于TAM 的上述理论给予了充分的实证支持。

(二)定性分析

为探究不同阅读方式阅读效率的客观影响机理,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实地调查中受访学生的反馈,分别按照衡量阅读效率的四个指标,即感知有用性(PU)、感知可达性(PA)、感知易用性(PEA)、感知成本(PC),归纳出可能影响指标水平的各种阅读方式的客观特征。通过文献资料与实际体验,认为内容深度、标注功能、信息检索、链接关联功能、个性化定制对于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阅读内容的多元性、互动反馈的效果、内容的表达对感知可达性具有正向影响;体积容量的大小对感知易用性具有负向影响,储存便捷度、移动便携性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响;制作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广告植入对感知成本具有正向影响。各个阅读方式的客观特性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三、模型建立

(一)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下的阅读效率探究

1研究假设

根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Davis关于TAM模型的结论,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假设1:用户阅读的感知有用性对其阅读产出有正向影响。

感知有用性,在TAM技术接受模型中,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在本研究中,是一个人认为通过阅读所获信息的有用性,以及对他自身帮助提高的程度。

(2)假设2:用户阅读的感知可达性对其阅读产出有正向影响。

感知可达性,指一个人通过不同阅读方式获得信息的渠道的暢通性,即其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3)假设3:用户阅读的感知易用性对其阅读投入有负向影响。

感知易用性,在TAM技术接受模型中,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在本研究中,是一个人通过不同阅读方式阅读的便捷程度。

(4)假设4:用户阅读的感知成本对其阅读投入有正向影响。

感知成本,指一个人通过不同阅读方式阅读相同内容所耗费的时间、金钱。即物质成本与时间机会成本。

(5)假设5:用户的阅读投入由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可达性决定。

(6)假设6:用户的阅读产出由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成本决定。

(7)假设7:调查人群的阅读能力水平差异较小。

调研对象为四川省在校大学生,调查人群的阅读能力水平差异较小,因此不考虑个体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效率的影响。

2研究变量

该研究的研究变量如表2所示:

3模型建立

基于TAM理论模型、经济学中效率=投入/产出等理论,为探究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下的阅读效率水平,该研究对模型的构建如下:

(1)首先建立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的模型,如图2所示

(2)建立阅读效率的计算模型

根据TAM模型与经济学中效率=投入/产出等理论,假设阅读效率的构建结构,如图3所示:

A阅读产出(O)

阅读产出=感知有用性对产出的影响系数*感知有用性+感知可达性对产出的影响系数*感知可达性

O=α*PU+β*PA

B阅读投入(I)

阅读投入=感知成本对投入的影响系数*感知成本+感知易用性对产出的影响系数*感知易用性

I=δ*PC+γ*PE

C阅读效率(E)

阅读效率=阅读产出/阅读投入

E=OI

(3)分别求解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讀方式组合下的阅读效率(E),在不同阅读内容下,对其排序观察。

其中感知有用性(PU)、感知易用性(PEA)、感知可达性(PA)、感知成本(PC)的值由问卷数据得出,问卷设置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由于分值差距较小且为为离散分布,使用正态分布、中值等方式不能明显体现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下的阅读效率差异,经过比较发现选用均值能够较好反映不同组合各项指标的差异,因此以均值确定各项指标水平。

对于感知有用性对产出的影响系数(α)、感知可达性对产出的影响(β)、感知易用性对投入的影响系数(γ)、感知成本对投入的影响系数(δ),同样通过问卷数据得出,通过用户分别对之间的优先排序α、β、对γ、δ之间的优先排序,以2为基数对其分别分配系数。其中感知易用性对投入的影响系数(γ)应该为负相关,因此在系数前加负号。

(二)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下阅读效率的客观影响机理探究

利用定性研究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不同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组合下,影响的阅读效率的客观因素。观察在不同阅读内容下,不同阅读方式的介质特征、功能特型、经营特性、内容特性等对阅读效率具有怎样的影响。

1研究假设

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假设1:阅读方式的内容深度、标注功能、信息检索、链接关联、个性化定制功能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有用性具有相关性。

(2)假设2:阅读方式的多元性、内容表达、互动反馈功能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可达性具有相关性。

(3)假设3:阅读方式的体积重量、储存方式、移动便携性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易用性具有相关性。

(4)假设4:阅读方式的制作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广告植入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易用性具有相关性。

2研究变量χ

该研究的研究变量如下表所示:

3模型建立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假设阅读方式的内容深度、标注功能、信息检索、链接关联、个性化定制功能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有用性具有相关性。阅读方式的多元性、内容表达、互动反馈功能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可达性具有相关性。阅读方式的体积重量、储存方式、移动便携性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易用性具有相关性。阅读方式的制作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广告植入对于用户阅读的感知易用性具有相关性。

根据定性分析结果,同样采用五分量表法对每一特性打分,对每一特性有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五种情况,分别记为5、4、3、2、1,得到每一特性得分,运用SPSS求解在不同阅读内容下,阅读方式的各个特性得分与阅读效率内部指标的相关性,如图4所示:

四、样本特征

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通过实地调研阶段发放问卷98份,回收问卷95份,其中有效问卷90份。问卷回收率高达97%,其中有效问卷达92%。通过 QQ、微信、新浪微博等各大微博网站、人人网等 SNS 社交网站、Email 等互联网渠道发放问卷500份,其中覆盖了成都高校的学生对象,收回491份,问卷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479份,问卷有效率976%。问卷调查过程中,主要以四川各高校学生为问卷发放对象,其中受访学生的学科背景以经济学、管理学居多,经济学为30%,管理学为30%。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6364%为女性,3636%为男性,其中大二学生占60%。在所有受访学生中,预备考研的学生占3333%。

五、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阅读效率模型求解与分析

根据有效问卷中第22、23题的数据用SPSS分别计算均值作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阅读投入的影响系数以及感知可达性、感知成本对阅读产出的影响系数,结果如表4所示:

从而得到完整的模型表达式:

E=1232PU+1054PA-1018PEA+1268PC

再根据问卷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用SPSS分别计算基于不同阅读内容下不同阅读方式的各项分数(由于样本之间评分差别小故选择均值替代)带入模型利用Excel分别计算阅读产出与阅读投入,进而计算相应的阅读效率,并进行排序。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1学术专业类

阅读内容为学术专业类时,阅读产出由高到低为:搜索引擎、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知乎、微博;阅读投入由高到低为:传统纸媒、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知乎、搜索引擎。进一步得出,各阅读方式的效率由高到低为:搜索引擎、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知乎、微博。

综合分析来看,搜索引擎由于其产出最高、投入最低,其阅读效率最高;传统纸媒阅读产出很高,但其阅读投入过多而极大地拉低其阅读效率水平;知乎投入小,产出小,根据公式导致整体效率水平较高;微博需要投入时间等大于其产出,造成效率低下。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效率排名与投入、产出的排名情况基本相符。

2人文社科类

阅读内容为人文社科类时,阅读产出由高到低为:搜索引擎、传统纸媒、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阅读投入由高到低为:传统纸媒、知乎、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进一步得出,各阅读方式的效率由高到低为: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微博、知乎、传统纸媒。

综合分析来看:搜索引擎由于其产出最高、投入最低,其阅读效率最高;传统纸媒阅读产出很高,但其阅读投入过多而极大地拉低其阅读效率水平;微信公众号产出较小,但同时投入也小,因而整体效率水平较高;新闻客户端、微博、知乎排名与投入、产出的排名情况基本相符。

3休闲娱乐类

阅读内容为休闲娱乐类时,阅读产出由高到低为: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知乎、传统纸媒。阅读投入由高到低为:传统纸媒、知乎、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微博。进一步得出,各阅读方式的效率由高到低为: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知乎、传统纸媒。

综合分析来看:当下高校学生更偏好于了解微博等互联网内容以达到休闲娱乐目的,阅读纸媒在休闲娱乐中所占比例小;且微博信息传达效率高于人们主动搜索获得的效率,学生满意程度高于比较满意。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由于其产出较高、投入较低,其阅读效率较高;新闻客户端、知乎排名与投入、产出的排名情况基本相符。

4新闻热点类

阅读内容为新闻热点类时,阅读产出由高到低为: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公众号、传统纸媒、知乎。阅读投入由高到低为:传统纸媒、知乎、微博、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进一步得出,各阅读方式的效率由高到低为: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传统纸媒。

综合分析来看,了解新闻热点类运用新闻客户端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其阅读效率最高。在新媒体与传统纸媒比较中,传统纸媒产出高于知乎,说明阅读传统纸媒获取的新闻热点信息量不一定低于新媒体。知乎平台由于投入大于產出,造成效率低下。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排名与投入、产出的排名情况基本相符。

(二)阅读效率的客观影响机理模型求解与分析

根据不同阅读方式的介质特征、功能特型、经营特性、内容特性等评分和对其相应的影响因素(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达性、感知成本)做相关性分析,利用Excel求解结果如下:

由阅读效率计算公式,效率由正相关因子有用性、可达性及负相关因子易用性、感知成本决定,通过分析阅读方式的物理特性对因子的影响,最终得出对效率的影响,从而能够量化分析针对不同阅读内容的阅读载体更应增加那些物理性能以提高该种内容的阅读效率。

1学术专业类

在阅读学术专业类时,阅读方式的主要客观特性对阅读效率的影响为:内容深度与有用性正相关性较强;移动便携性与易用性正相关性较强;制作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与感知成本正相关性强;广告植入与感知成本负相关性较强。

2人文社科类

在阅读人文社科类时,阅读方式的主要客观特性对阅读效率的影响为:内容深度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性较强;多元性和内容表达与感知可达性存在一定正相关性,移动便携性和存储方式与感知易用性正相关性较强;制作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与人文社科正相关性强。广告植入与人文社科存在负相关性。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在阅读人文社科类内容时,用户需要获取到的信息不是浅层次的信息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信息,因此内容深度对有用性的强正相关性。同时,因为人文社科类内容具有较高的易读性,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对便携性、易用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移动便捷性与易用性的强正相关性。此类资料往往需要支付不等的费用,因此物质成本是影响用户阅读效率的关键因素,因而各类物质成本对感知成本的强相关性。

3休闲娱乐类

阅读内容为休闲娱乐类时我们发现,个性化定制与有用性有正相关性,内容深度、标注功能与有用性有强负相关性;内容表达、多元性与可达性有强正相关性;储存方式、移动便携性与易用性有较强相关性;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与感知成本相关性较强。广告植入与感知成本有一定负相关性。

进一步发现,由于关注内容与兴趣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休闲娱乐的选择性较强,所以个性化定制与有用性有较强正相关性,同时对于休闲娱乐的定位应该通俗易懂,所以内容深度与有用性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传播休闲娱乐信息的媒介需求是内容多元、方式新颖,所以内容表达、多元性与可达性有较强正相关性。另外,因为休闲娱乐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所以读者接收的信息量巨大,储存方式、移动便携性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很大。

4新闻热点类

阅读内容为休闲娱乐类时,内容深度与有用性有强负相关性,个性化定制与有用性有正相关性;多元性与内容表达与可达性有强正相关性;储存方式、移动便携性与易用性有较强正相关性,体积重量与易用性有一定正相关性;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与感知成本有强正相关性,制作成本与感知成本有一定正相关性,广告植入与感知成本有一定负相关性。

由结果分析可知,内容深度过大的新闻热点受众群众较小,大部分读者并不需要获取某一特定领域新进展的新闻热点,所以内容深度与有用性有强负相关性,关注新闻热点也有一定个体差异,个性化定制与有用性有一定正相关性。新闻热点需要短时间内让读者接受信息且需要有较大吸引力和冲击力,所以多元性与内容表达与可达性有强正相关性。同时,新闻热点不断更新导致信息量巨大,所以储存方式对于易用性影响很大。同时人们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热点所以移动便捷性、体积重量与易用性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六、结论及建议

目前国内外学者做过相似针对大学生阅读行为方式、影响因素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但针对大学生阅读效率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内容为学术专业类、人文社科类时,搜索引擎阅读效率最高,内容为休闲娱乐类时,微博阅读效率最高;针对新闻热点内容,新闻客户端阅读效率最高。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的建议

1对于大学生阅读者的可行性建议

对于传统纸媒在社会阅读方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的当下,灵活组合不同类型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将多媒体融入阅读,更易于提升阅读效率。

对于学术专业类、人文社科类阅读,将阅读方式扩大在纸媒阅读之外,灵活使用效率最高的搜索引擎配合内容产出最大的纸媒方式进行阅读,以微信公众号、知乎作为辅助阅读方式获得多源知识来源与多方式知识呈现方式,以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对于新闻热点类内容,使用专业新闻阅读客户端进行新闻热点信息获取,以搜索引擎、微博作为辅助阅读方式,弥补新闻客户端互动性、链接性差的目的,更易达到效率最大化。

对于休闲娱乐类内容,可优先使用微博等开放型社交阅读平台,全方位发展个性,灵活选取兴趣板块,多方式、高效率实现阅读目的。以微信公众号、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进行辅助阅读,增加内容呈现多样性。

2对于开发阅读方式的相关企业建议

对于提供专业学术类内容的新媒体方式提供者,比如搜索引擎、知乎、微信公众号内学术板块,应注重提升内容深度,注重使此类方式与移动便携性更高的载体相契合。对于新闻热点类内容时,可以适当降低内容深度,但要注重提升内容表达的多元化水平,同时完善丰富个性化定制功能,划分更细致新闻种类。对于休闲娱乐类内容,应提升个性化定制、内容表达的多元化水平。

全体新媒体方式提供者可适当在提供相关内容的同时进行适量广告植入。一来企业愿意以更多信息的发布量获取更多阅读者以获得利润,降低阅读者的内容阅读成本;二来缓解阅读者长时间阅读的紧张感,劳逸结合。同时,企业应加大投入于制作成本、库存成本等的降低,降低阅读者的载体购入成本。

(二)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建议

多媒体时代下,个人利用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获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为了吸引用户,对信息进行了诸多加工和修饰,而这与传统的书本阅读形成了很大差异。通过观察我们能够发现,大学生教育一定程度上还滞留在通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来使得学生获取信息,而在利用多媒体手段方面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同样处于被动接受泛滥的公共信息的状态。

通过对阅读效率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鼓励大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等数字工具进行学习,尝试探索教学过程中与搜索引擎方式结合,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对课本阅读的效率。同样在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昧地抱着教材从头看到尾。善于利用起搜索引擎、知乎等阅读方式,能够大大提高阅读乃至学习的效率。

參考文献:

[1]张建军.基于TAM与TTF模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张国良.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行为[J].编辑学刊,2013(3)

[3]郑志励.基于TAM的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4

[4]廖泽俊,柏琳.基于TAM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

[5]任福兵.网络时代阅读方式的结构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 (10).

[6]袁曦临,王骏,孙雅楠.基于PAD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 (3).

[7]Robey D Research Commentary:Diversit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Threat, Promise, and Responsibility[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6 (4):400-408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阅读效率阅读方式
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关于现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倾向的思考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浅谈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
碎片化阅读
文图转换有效阅读策略的思考
电子交互白板让语文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