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桂花”的角色形象分析

2017-05-30杨雪姣

大东方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音乐分析

摘 要: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湖北省歌舞剧院精心打造的一部具有浓厚湖北地方特色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歌剧新作。它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同时又大量汲取鄂东的花鼓戏采茶调等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以区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民族歌剧意境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赞赏。

关键词: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音乐分析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湖北省歌舞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由著名作曲家王原平担任作曲,“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执笔剧本,罗怡林担任指挥,青歌赛民族组冠军王庆爽饰演主角“桂花”。《八月桂花遍地开》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一个富家养女桂花,如何从懵懂走向觉悟并投身革命的故事.剧情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别山区,富甲一方的唐母在弥留之际将家中巨产托付给养女桂花,并指配桂花嫁为唐家长媳。身为国民党军官的唐剑豪与共产党人唐剑啸回乡后,围绕着桂花的婚姻,以及开仓放粮、分田分地等事件发生激烈冲突,兄弟反目。一连串的家庭剧变之后,唐家为奴多年的哑叔揭开了桂花的隐秘身世,如梦初醒的桂花烧毁唐母托付的田约地契,接过唐剑啸留下的苏维埃匾牌,坚定地投身革命浪潮,与千千万万大别山儿女一起,共同开创“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的新世界。

一、“桂花”的戏剧形象分析

(1)善良纯真、朴实大度的大别山儿女形象:该剧故事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区。在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地上,我们党创建了全国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革命爱国志士。歌剧中的“桂花”是一名正值花季的 18 岁少女,虽为富甲一方的唐家养女,但在她身上既没有娇纵惯养,也没有霸道蛮横,而是继承了大别山人民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桂花”能够充分体会百姓的疾苦,主张开仓将粮分给穷苦乡亲;特别在“桂花”得知自己的坎坷身世后,毅然烧毁唐母托付的田约地契,都充分体现出“桂花”的善良本性和同劳苦大众的淳朴情感。这些情节的设置是塑造“桂花”戏剧形象的基础,而这一形象正是千千万万向往平等自由,不愿受剥削压迫,愿与命运不断抗争的大别山儿女的化身。

(2)爱憎分明、英勇无畏的进步青年形象:处于青春期的“桂花”虽被许配给代表国民党的大哥唐剑豪,但她始终深爱着身为共产党员的二哥唐剑啸。起初这种情感只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情,但随着自己身世谜团的解开和目睹爱人的英勇就义,“桂花”幡然醒悟,真切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将原来那种单纯的爱情化作对共同革命理想的追求,毅然决然接过桂花岭苏维埃的旗帜,和千万个劳苦大众一起投身到这场革命的浪潮之中,为争取人民的解放而奋斗。在一系列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挣扎变化过程中,一个在懵懂中觉醒、在苦难中成长、在抗争中进步的革命英雄形象成功塑造。

二、“桂花”的音乐形象分析

音乐是歌剧的魂,如何通过音乐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桂花”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在描绘“桂花”形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革命战争年代鄂东大别山区特有的历史和人文特征。曲作者继承了革命歌曲的精华,并通过实地采风走访,搜集了大量鄂东传统民歌小调,并加以巧妙运用。音乐主题——《桂花调》采用了鄂东传统音调的核心音列;采用了鄂东传统音调的核心腔格,借鉴了鄂东传统音调的体裁样式——即四句唱词,五个乐句的歌谣体小调体裁形式。通过对这些传统音乐符号的继承,很好地描绘了一个鄂东大别山区的背景形象,使得“桂花”这个音乐形象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然而这种运用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在《桂花调》中的创新性运用主要表现为:曲作者对传统音调的“习惯”性下行进行作了“反向”处理,变下行级进为上行跳进;以加长旋律骨干音的方式,对传统音调的节拍给予了变化;以切分音型的加入,对传统音调的节奏进行了精细修饰。其次,该剧曲作者坚持并弘扬了歌剧音乐声乐的“传统性”基本要求。全剧剧情在咏叹调、喧叙(朗诵)调的有序布局中,幕幕相连,环环相扣,增强了歌剧音乐类型的完整性以及情感和意境表达的准确性。

在“桂花”人物形象刻画上,多个唱段都围绕《桂花调》旋律骨干音委婉进行,比如在《哥哥不来花不开》(即《桂花调》)中,音调旋律骨干以(LA DO RE)和(SOL LA DO)为主,通過婉转优美旋律,构成整部歌剧的主旋律,在 9 个不同场景下出现,细腻地表达了“桂花”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或温柔深情展现淳朴善良的性格,或缓慢沉重表达人物命运之坎坷,或欢快跳跃展现人物内心的喜悦,一个性格鲜明的“桂花”形象跃然于音乐之中。女高音独唱《生生死死做你怀里的人》这段咏叹调,在桂花音乐主调作变化呈现后,立即对其音乐主调进行展衍,以五度、六度的大跳进行和在高音区对高强音的“保持”,又成功表现了桂花的觉醒与反叛力量,并在接下来的长段抒咏中,将这种表现手法贯穿始终,并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强、宏观节奏的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具有“桂花”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在桂花音乐主调的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后得以圆满成型。

参考文献

[1]刘凤.《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J].科技视界.2011 年第 6 期.第 186 页.

[2]崔曼斯.《对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J].文艺生活.2012 年第 9 期.第 169-170 页

[3]麦琼.《一朵花还是一座山》.[N].音乐周报.2015 年 8 月 19 日第 A07 版

[4]汪謙干.《谈谈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N].安徽日报.2015 年 6 月 23 日第七版

作者简介

杨雪姣(1991-),女,汉,山东聊城,艺术硕士,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声乐。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音乐分析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